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4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
页数: 4
页码: 617-620
摘要: 本章描述人物传包括张英瑞, 张范(1913-1947) ,张炳乾(1881-1949),李同庆( 1911-1972),王雪亭(1912-1979),张承先(1917-1938), 薛金田(1901-1973), 。
关键词: 人物传 龙居镇

内容

张英瑞男,1916年生,东营区龙居镇十三图村人。1930年在麻湾“三高”毕业后考入济南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被学校开除学籍。以后他改名考入济南另一中学。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押送到敌人的反省院,每次审讯,他都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申明自己反帝无罪、爱国无罪,反讥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敌法官理屈词穷,对其毫无办法。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释放政治犯,张英瑞方得自由。张英瑞回家后,在本村以任小学教师为掩护,作党的地下工作。后到八路军某部任团政委等职(后被追认为失踪烈士)。
  张范(1913-1947) 原名张奉先,男,龙居镇十三图村人,东营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张奉先自幼读书,16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时值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张奉先深为国家民族前途忧虑。“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12月,他联合陈楚、岳拙园等组织赴南京学生抗日救亡请愿团。国民党下令提前放寒假,封闭学校,赶学生回家。他不畏反动派的恐吓,不顾亲友劝说,继续在省城各校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担任一师附小教师,从事革命工作,改名张范。1937年初,张范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调太行地区任某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山西青年决死二纵队六团政委。1947年1月,他率部与国民党阎锡山部在曲沃县高显镇战斗,不幸牺牲。当地人民为纪念张范,将高显镇改名张范镇,他的事迹被编人当地小学教材。
  张炳乾(1881-1949) 男,龙居镇十三图村人。张炳乾出生于书香之家,年轻时在本村私塾任教。他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抱有革新政治的愿望,主张教育救国。他在当地第一个剪去辫子,人送绰号“葫芦头”。“七七”事变后,他拥护共产党,积极为抗日救国奔走出力。1943年日伪军“扫荡”,八路军独立营隐蔽在东南史村,粮食缺乏,他送去小米、青豆700多斤。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与各方面人士交往,了解日伪活动情况,暗中为八路军提供情报。他的母亲把很多八路军干部认作“干儿子”给予掩护。她故时渤海军区政治部敬送挽联。1944年蒲台县政府吸收张炳乾为参议员。同年,被选为渤海区烈属代表,他多次参加渤海区士绅名流会议。1947年他作为烈军属代表参加渤海军区大会。他一家被誉为“满门英杰”。他有四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影响下,长子张范(原名张奉先),次子张林(原名张承先),三子张跃先先后参加革命,张范、张林为国捐躯。张跃先为二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2006年在十三图村病逝。1942年冬,许家日伪据点派兵抓捕张炳乾未获,便把他年少的四儿张光先带到据点百般摧残,后经中国共产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幸免于难。解放后张光先一直生活在十三图村,2001年病逝。
  李同庆( 1911-1972) 男,龙居镇北薛村人,中共党员,吕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13岁拜薛金田为师唱化装扬琴,先到“高家班”,后进“黄家班”搭班演戏。1933年到济南演出,后加入“义和班”。李同庆嗓音宏亮宽厚,粗壮有力,在唱法上善赶板夺字,能巧妙的利用声音高低,急缓之间的对比来造成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念白干净利落,表演神形兼备,刻画人物性格准确、细腻。李同庆一生勤于实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在《逼婚记》、《空棺记》、《小女婿》、《光明大道》中饰演的历城县令、来兴、杨发、二舅等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在《逼婚记》一剧中饰演的县令,幽默风趣,惟妙惟肖,夸张而不失真实,风趣而不卖弄噱头,绘声绘色,恰到好处。1956年他参加山东省戏曲汇演,在传统戏《空棺记》中饰演来兴,获演员一等奖。1962年《逼婚记》进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彭真、徐特立、罗瑞卿等前往观看,对其精湛表演表示赞赏。他在逼婚记中的唱段曾被录制成唱片,获得广泛好评。
  王雪亭(1912-1979) 原名王松海,男,龙居镇王家村人,曾任蒲台县、垦利县、利津县人民政府县长。1927年王雪亭肄业于山东省立一中。不久,考入山东陆军士官教导团。曾任鲁北民团指挥部副中队长,国民党陆军八十师教导团营长,山东省保安九团团长。1939年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取得联系,1940年6月率部队起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独立团团长,山东纵队三旅政治部统战室主任。1940年7月,王雪亭被蒲台县各界人士推选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调任垦区行政委员会主任。1943年4月,垦区行政委员会改为垦利县政府,王雪亭经民主选举为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当时,日伪军频繁疯狂“扫荡”,斗争环境十分恶劣,王雪亭带领垦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反奸除霸,为垦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1944年10月,王雪亭加人中国共产党,是月当选利津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土改复查、参军支前、“反蒋治黄”等运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他倡议并主持修建利津烈士祠、烈士亭,他重视发展工商业,促进利津工商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7年秋,黄河汛情严重,王雪亭负责指挥王庄险工抢险,当时风雨大作,王庄堤段有10处埽坎墩蛰入水,他带领民夫、河工人员,连续十几个昼夜奋力抢堵。在套堤堤脚出现漏洞,大堤面临决口危险时,王雪亭带领县大队及河工人员跳入水中抢堵,终使险情转危为安。王雪亭受到华东局的通报表扬和记功奖励。群众称他是人民的好县长,敬送“劳苦功高”匾额。《渤海日报》发表了《向王雪亭致敬》的文章。同年冬,王雪亭奔赴解放战争前线,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财粮部长,后随军挺进大西南,任西南服务团行政处长。1949年到重庆,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行政处处长,重庆市税务局城区分局局长。重庆市市政公司副经理等职。王雪亭后半生经历坎坷,多次受到错误处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隔离审查4年之久。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依然为党工作,经受了严峻考验。1979年3月2日,中共重庆市委撤销对王雪亭同志的错误处分,恢复其党籍。1979年3月,王雪亭病逝于上海龙华医院,骨灰安放在惠民地区老干部纪念堂。按照他生前遗愿,1995年4月惠民地区与东营区将其骨灰移至其故乡王家村东北,并立碑纪念。
  张承先(1917-1938) 别名张林,男,龙居镇十三图村人,11岁升人蒲台县第三高级小学,13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他在乡师受进步思想影响,读些马列书籍,又受其兄张范鼓励,在校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初去延安中华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2月,奉命来鲁。先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政治部,不久即任三支队十团三营四连政治辅导员。1938年3月30日,张林随三支队210人护送到鲁南62名受训的干部,途经博山县太河镇村时,遭国民党秦启荣伏击,除60多人突围外,全部被解除武装扣押。张林经过敌人酷刑,鲜血淋漓,皮开肉绽,昏死过去。张林的舅父刘同合(伪王尚志部侦察处长)劝其投降,委以重任,被张林严词拒绝。一连折磨7天,最后在弥河滩里被敌人杀害,时年21岁。
  薛金田(1901-1973) 男,龙居镇北薛村人。少年时期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跟班学艺,师承谭明伦。因其天赋好,人亦勤奋,甚得谭明伦赏识,对其倾心培育。薛金田尽得其传,师满后首次登台,艺惊四座,被称为“小谭明伦”。他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嗓音清脆圆润,高低兼备,唱腔委婉悦耳,吐字清晰流利,独具特色。他主演的《蓝瑞莲打水》、《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双锁柜》、《秦雪梅观画》、《三打四劝》等剧目,情切意浓,脍炙人口,被称为“栓老婆橛子”,他每到一地演出,四乡八里的群众,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特别是广大妇女,对其演唱倍加喜爱,当地有“听到旺相(薛金田乳名)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1928年前后,他和时克远等人组班演出,经常活动在鲁东、鲁北地区。此后又搭黄家班进济南演出,获得较高声誉。1940年后,他从济南返回本乡。在家乡除收徒传艺外,还经常参加地班社的演出和业余演唱活动。他对吕剧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广作用。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