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4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596-597
摘要: 本节讲的是服饰女装、男装、帽、鞋、袜、装饰、发型、留须。
关键词: 服饰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清代,官吏及有功名者,皆有规定的服饰,平时则穿便服。乡绅富商之家,男子夏穿长衫,冬穿棉袍,秋穿夹袍,或外罩马褂,头戴帽垫,足登绸(布)袜和缎(布)鞋;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平时家居则不系裙,间有穿旗袍者。农民服饰朴素大方,穿纺织布衣,衣衫简陋,多数只一身单、一身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甚至几代相传。建国后为平面细布。60年代,斜纹、华达呢等布料流行。70年代,各种化纤布料渐多。80年代后,毛、呢、皮衣料渐多。式样的皮夹克、西服、连衣裙、面包服等。
  女装旧时,妇女一律穿右襟褂子、大裆裤,老年人裤褂,以蓝、黑色为多,青年妇女多穿印花布衣服。上衣肥大,袖短而肥,衣领、袖口、底边,以紫、蓝色布条镶边,人们普遍习惯腿上扎带子。建国后,青年穿制服裤子、对襟上衣,列宁服流行。
  男装旧时,上穿对襟褂,下穿直裆裤,大襟棉袍,黑色长布条扎腰。富家夏穿丝绸裤褂,冬穿缎子长袍,外套马褂。60年代,中青年穿学生服、国防服。80-90年代,式样增多,男青年多穿青年装、学生装、喇叭裤、牛仔裤、面包服、毛料大衣;老年人亦用西服、面包服等代替了中山装。
  帽旧时,青年人戴红顶帽垫,老年人戴青顶帽垫。冬季防寒,戴“三大扇”、“满头捋”,富有者戴礼帽。儿童戴马虎帽。妇女扎印花布包头。建国后,男戴解放帽,青年女子围方头巾,老年妇女戴黑色太阳帽,女子也戴各种式样的帽子。农民下地劳动多戴草帽。
  鞋旧时一般人家,男着双脸布鞋、小圆口鞋,壮年劳动力着生产鞋,女的着花鞋。富家男穿皮鞋,女穿缎面绣花鞋。建国后,男女皆喜欢穿球鞋、解放鞋、五眼带布鞋。60年代始,流行塑料底鞋、塑料凉鞋,冬夏拖鞋,青年女子多穿高跟鞋,老年妇女穿尖头鞋。
  袜清末民初,男着纳底布袜,女子缠脚。30年代后,多穿机织线袜,富有者穿“洋袜子”,夏季男不着袜。建国后,男女多着细线袜。70年代始,尼龙袜流行,锦纶线袜子及各种健美袜普及。
  装饰民国初,一般农民、男子多无装饰品,妇女手戴戒指、手镯、耳坠、耳环,老年妇女纂上插簪子。富有人家,姑娘少妇擦脂抹粉、描眉、抹口红。建国后此习渐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被禁止。80年代始,戴戒指、项链、耳坠、手镯、修容、化妆等在青年妇女中流行。
  发型男子发型:清末,男子均在脑后梳长辫,辛亥革命后渐除。之后,剃光头者居多,少数人留短发、平头、分头等。建国后,中青年男子多留平头,老年多剃光头。80年代,发型增多,有的青年留大背头、大鬓角,留长发、烫发等。女子发型:清末民初,未婚者前额留“刘海”,脑后扎独辫;婚后梳发髻,插上银花;老年妇女挽疙瘩纽子。建国后,青年妇女多剪短发或留双辫。80年代,中青年烫发者渐多,其余如运动头、日本头、披肩发、顶髻发、马尾辫、男式头等。儿童发型:男幼童理发在头额留把掌大一块,称留头心,大一点的留月亮头,留乖毛。
  留须旧时,人到50-60岁即留须,以示进入老年。嘴上边留八字胡,称二十八须。建国后,老年人留须者渐少,但有少数青年留须,称“青年胡”。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