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喜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4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喜庆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4
页码: 589-592
摘要: 本节描述包括店铺开张, 婚嫁 , 议婚 ,通启,送婚帖(定日子) , 迎亲, 封建婚俗 ,纳妾 ,庆生辰 。
关键词: 礼仪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旧时,老人年至花甲(60岁)上无父母,儿女完婚,每当诞生之辰时,本族及亲友的晚辈们都来庆寿,常以寿面、寿桃、美酒为贺礼。拜寿仪式:祝寿首先向“寿星”(被贺者)行跪拜礼,然后人宴席。富者为示孝心,往往聘请艺人演出曲艺祝兴,不惜一切铺张,宾来客往,设宴不下几十桌。贫者也要做好饭菜孝敬老人。近年来,祝寿送“大寿糕”的颇多,过生日日盛一日,已发展到中青年和小孩,尤以小男孩过生日更为隆重,有“小皇帝”、“小祖宗”之爱称。有的还请摄影师或录相师,将祝寿场景摄录下来,以作永久纪念。
  店铺开张店铺开张营业,俗称“开市”。营业前将铺面、货品备妥,下红请柬,邀请“名人士绅”及有关者光临,举行开业典礼。
  被邀请者带贺幛、贺镜等,门面书“开业大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内容的横竖联。典礼开始,鸣放鞭炮,互致祝贺。礼毕,店主设宴款待。建国后,公营企业、工厂、商店开业举行剪彩仪式,请上级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近年境内个体经济空前发展,他们在开张营业时张贴“金日开业”等内容的楹联,请当地知名人士剪彩,放鞭鸣炮,场景壮观。
  婚嫁清代、民国时期,男女双方家长做主,娶妻择婿,以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为标准,叫做门当户对。一般农户为儿娶妻,多选年龄相当、勤俭持家的女儿为妻。有的男子成年之后,挣得财产,才能娶上媳妇。旧时结婚,没有法定婚龄。有的富家为早生贵子,找一个比男方大七、八岁的女儿结婚。一般农家一夫一妻,富家一夫多妻。
  旧时婚姻礼仪繁缛,其程序是:
  议婚即提亲。男女双方由媒人从中提议,两家同意,男方将出生年月由媒人送往女方,女家请人为之合婚,如“属相”相合,双方同意,即为订婚,这叫明媒正娶。不合者乃作罢论。
  换贴在媒人两边掩丑溢美串通搓合的基础上,双方同意后,男女两家互换庚贴,贴上写主婚人姓名及换帖日期。男帖上写乾造于某年、月、日、时生,女帖写坤造于某年、月、日、时生。换帖时,男方先出帖,由媒人送女家,女家同意后即出贴换帖后,即完成订婚手续。
  通启换帖后,男方备衣料、首饰之物及启帖送至女家,启上写男家主人姓名“敬请金诺”等字样。女家接受后,将书、笔、墨等连同回启(回启上写女家主人姓名“谨遵台命”或“仰答尊命”等字样),由媒人送回男家。
  送婚帖(定日子) 男家选婚期,写婚帖送往女家,帖上写明迎亲月、日及新妇冠带(娶时穿规定的礼服)、上轿方向及嫁、送客“属相”送至女家。
  迎亲旧时迎亲是男方备轿两乘以及仪仗、灯笼、乐队等往女家迎亲。迎亲前两、三天,择双日男方用一台大食盒,内装猪肉、鲤鱼、白面、绿豆,用写有喜字的大红纸封好,上用红绳栓一只红毛大公鸡和一只尚未下蛋的母鸡,两个人抬着送到女方。女家将礼物启封各留一部分,留下母鸡带回公鸡。同一天,女家到婆家里送“嫁装”,到时男家酒肉相待,并出赏钱。结婚前一天,男方门窗油漆一新,贴喜联、挂红彩。洞房窗户用红纸贴好,找上不犯属相的嫂子铺炕、填枕头、被褥,里面填上红枣、栗子、花生、核桃等,边填边唸叨着吉利话,盼望早立贵子。下午,吹鼓手便在大门口前奏乐,大户人家雇戏班子唱戏。傍晚,新郎由鼓乐伴随到本族各家及外祖母家跪拜。当晚公公睡在洞房新炕上,有“公公睡新炕,子孙闹满堂”之说。结婚这天一早,新郎在父母、家族尊长前行跪拜礼,然后启乘。两乘花轿披挂一新,最前面旗锣开道,鼓乐随后。再是“红帽子”(侍候婚礼的人)穿着长袍马褂,戴礼帽,骑红马,在花轿前边,最后是伞扇护围,前簇后拥去女方迎亲。途中每遇桥、庙、井、十字路要压上一张红方纸。至女家门前,女家小孩们关上大门不让新郎进,待新郎拿出喜钱后方能进。女家陪客迎亲行鞠躬礼或长者揖礼迎人客舍,随摆设宴席,席中新郎拿喜钱赏厨师,席后新郎带上一对馍馍,腿上插上一双新郎用过的筷子,各种菜肴少许,然后披红插花,由“礼相”领着到女方院内靠正房处供桌前跪拜(拜新娘请媳妇的意思)后上轿。新娘上轿前要铰面开脸,挽上抓髻,穿着红袄,蒙上头红,由送嫁的女客挽着送进轿内,由兄长、叔、舅等人陪轿,送嫁女客另车同行。进村前,先由“礼相”来喜主家报喜,花轿在大街上走三步倒两步的踏街,吹鼓手奏乐。新郎下轿后,男方男女陪客将女方男女送嫁客接下,然后新娘下轿,脚踏红毡,过大门时越过“马鞍”进家,鞭炮齐鸣。大门屋顶上用红纸包的两块新砖压上新郎从新娘家带来的筷子,把小火烧、红花生、糖等撒入门前人群中,小孩们趁机抢闹。接着新郎新娘拜天地人洞房。新娘坐在椅子上,新郎把新娘蒙头红揭去,由女送嫁客将其拆了“抓髻”挽上“纂”(叫换头),踩石头上炕,面朝窗户的一角盘腿坐下,吃下轿饭,然后喜主设席款待女方来客和来庆贺之宾朋。晚上,新婚夫妇喝合婚酒,闹洞房。翌日早上,新娘到堂屋问婆婆、公公好。上午设宴招待女方客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第三天一早,新娘的祖父或伯父来送长寿面,男方随之款待。这时新婚夫妇给已故祖先上坟,同时拜舅、姑、姨,拜家族。待送长寿面者回家后,新娘的母亲、伯母、婶母等来叫新娘。第六天送回婆家,第九天又接回娘家。这叫做“叫三、送六、回九”。
  建国后,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媒人介绍,自己订婚。结婚前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成夫妇。结婚时,双方购买家具,吉日乘坐马车,或自行车、骑马。新娘由男女送客送到男家。一些进步青年男女开始自由恋爱。革除了“童养媳”的做法,提倡女娶男。父母包办的可退婚,离婚随之开始。寡妇亦开始改嫁。80年代后,人民生活提高,洞房、服饰、家具日益高档。近年来,讲排场闹阔气,索要彩礼之风尤甚。结婚用汽车少者5辆,多者10辆。经济条件差的户和男孩多的户,被拖得债台高筑。
  封建婚俗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属于此者,女方家贫,无力抚养,父母为未成年的女儿寻主求生,待长大成人后再结婚。男方一般为家贫或年龄较大或生理有缺陷,成婚困难者,童养媳在婆家多受虐待。娃娃亲:旧时挚友将童男童女许配姻缘,也有的指腹为婚,待子女成人后配婚。换亲:旧时,有的人家男子因家贫或生理缺陷,难寻配偶,无奈以姐妹换亲,在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成份较高人家之子女,找亲困难,也有换亲之事。待成亲后有的相互制约,各家和睦,但如有一家反悔,引起四分五裂。亲上亲:旧时,人们不以近亲结婚为害,反以“亲上加亲”为荣。此乃多为姑娘亲、姨娘亲成婚。因近亲成婚,所生子女多为弱智或残疾婴儿,其危害严重。旧时,男子因家贫等因素终生独身者有之,但妇女独身者未见。
  纳妾纳妾者多为官商富户,有的原配无子,为生儿子以传宗接代;有的以女子为商品,以“三妻四妾”为荣贵,娶后一般视为女仆。冥婚:也称“阴婚”。旧时,未婚子女死后,父母为其结“阴亲”。结“阴亲”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农历十月初一,至时女方置办纸扎“嫁妆”,从墓中起出棺材,抬到男方坟地与其合葬。男女两家作为亲戚往来。守节:旧时,妇女丧夫后,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把终生不再嫁视为“贞节”,是一种“美德”,有“好女不嫁二男”之说,有的妇女初婚丧夫,一生坐守房门,年轻时侍候公婆,老来无依,死后仅换取一块刻有“玉洁冰清”的节孝碑。麻湾村刘桢祥原配夫人罗氏,孀居苦节60载,道光三十年(1851年)蒙山东学政冯转祥赐给《冰霜励节》匾额旌表。
  1950年,贯彻《婚姻法》后,封建婚俗废除。80年代后,老年人再婚被重视,此俗日趋盛行,子女支持再婚,并为父母择偶者亦屡见不鲜。
  庆生辰女人生孩子,俗称“添喜”。邻里、亲友赠送鸡蛋、衣料、钱财,以示祝贺。当日要向女方娘家报喜。娘家对报喜人备饭招待,并给赏钱。然后让报喜人带上鸡蛋、小米、黄酒、红糖之类回家。娘家要在第三天由母亲、伯母、婶母等带上鸡蛋、小米、布袋(内放沙土,把小孩放在里面,减少洗屎、尿布的麻烦)、小褥子之类礼品,女婿请上陪客招待。并在八日、十二日宴请接生婆和来宾,再向邻里回送红鸡蛋、面汤,以示谢意。孩子未满一个月,娘家选择吉日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婴儿出生满月时,祖母、伯母、婶母等带上礼物到外祖母家齐集庆贺,到过百日时如此一样。有钱人家,还用银子铸成“老寿星”牌子挂在婴儿脖子上。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