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33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舞蹈
分类号:
J7
页数:
2
页码:
521-522
摘要:
本节描述舞蹈包括高跷,旱船,龙灯,秧歌舞,花棍,打老虎。
关键词:
舞蹈
舞蹈艺术
龙居镇
内容
高跷清代光绪年间由河北省传人,流传至今。高跷队由十几人或数十人组成,演员仿照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扮演成各种角色,手拿道具,足踩木跷(木跷高度40—60厘米)。演出时以锣鼓伴奏,表演形式有“跑大场”和“跑小场”,2-3人可单独表演跑小场,也可在大场中穿插进行,表演的内容多是一些戏剧性的小节目,如“打棒”、“捕鱼”、“捕蝴蝶”、“打劈叉”、“跳桌子”等。
旱船旱船用竹木、秫桔和布等材料制成,船身长2米、宽l米,上搭顶棚,下罩布帷。表演队所需船只,三五只或十几只均可。每只船用2名演员,1名扮女妆(多是男扮女),居船中掌握船体,1名扮艄公。彩船跑动时,或上下起伏,或左右划动,状若浮出水面,艄公手持船桨,随船而行,做出各种划船动作。旱船队伍,有时鱼贯而行,有时往来穿插,队形变化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龙灯清代光绪年间传人境内,流行至今。龙头以木、竹、彩纸作原料制成,龙身是布制,用油彩涂画龙鳞。每条龙由13节或15节组成。参加表演者,少时30人,多时60人,另有Ⅱ人手持彩珠,戏龙领舞。跑动时,用锣鼓伴奏,众人协作表演滚龙、游龙等动作。精彩套足有:“二龙戏珠”、“大菊花”、“小菊花”、“龙盘柱”、“鲤鱼打挺”等。
秧歌舞秧歌舞有多种,较流行的是胶州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秧歌队一般由数十人组成,多是男女演员各半数。每个演员手拿彩扇、手帕,腰系彩绸。鼓子秧歌则是挎着腰鼓,手拿鼓槌儿。表演形式有“跑大场”和“跑小场”两种。“跑大场”主要是变换队形,如跑圆场、跑8字、大插花等;“跑小场”是由几个演员出队,表演简单情节的舞蹈,有时穿插在大场中间进行。
花棍即用1米长的细竹杆,每节挖眼装上铜钱、铜铃,舞棍碰击臂腿,音调和谐。表演人数多少不定,但都化装表演,随锣鼓节奏变换队形,边走边打棍。
打老虎 “打老虎”是盐坨村独有的传统杂耍,创始于清末,流传至今。初期,仿照梁山英雄108将的形象,由108人组成一支“打虎队”,借用狮子舞的道具,将狮子改制成老虎,由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表演时,“打虎队员”挥舞JJ枪、棍棒跑圆场,有两名武术水平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与虎戏斗。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或赤手空拳,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场面蔚为壮观。后来,演变为以表演打虎为主,打虎队人数减至二三十人。建国后,打虎表演队经常在重大庆祝活动时演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逢元霄节均组织活动,曾先后到寿光、潍坊、临朐、广饶、博兴等地进行表演。1990年获东营市春节汇演特等奖。2007年被申报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坨村“打老虎”展演 (2007年摄)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