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青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2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青年团体
分类号:
D4
页数:
6
页码:
388-393
摘要:
本节描述包括青年团体机构沿革 。
关键词:
团体
青年团体
龙居镇
内容
机构沿革 1941年冬,境内盐垛一带,在三边工委的领导下,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在这同时,建立了青年的半武装性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该组织系用土枪、土炮、大JJ、红樱枪武装起来的一支不脱产的半武装性的组织,由青救会中的积极分子组成。东蒲四区青救会长李纪元(南李村),是建立“青抗先”中的积极分子。他只身到东史、王家一带秘密组建“青抗先”组织。1943年春,“青抗先”在境内陆续建立起来。主要活动:破坏公路、割电线,扰乱敌人据点。当时参军的对象首先从这支队伍里产生。福州军区后勤部政委李德全、福建省蒲田军分区司令员马良彬、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装配部部长李占一等都是当年的“青抗先”骨干分子。他们为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4年2月,蒲台县第四区成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团员青年参加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活动。
1950年始,广大团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学科学、学文化、学习生产本领,建设新农村。1954年动员毕业生安心农业劳动。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广大团员青年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先锋队、突击队的作用,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起了带头作用。1958年10月,共青团龙居乡委员会改为共青团龙居人民公社委员会。1966年5月—1976年10月,共青团龙居公社委员会辖58个团支部。1984年7月,撤社建乡,共青团龙居乡委员会辖55个行政村团支部。1987年7月,牛庄、东营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共青团牛庄区龙居乡委员会改为共青团东营区龙居乡委员会,隶属关系及所辖村团支部未变。
1985年共青团的工作,主要以“五爱”为主题,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包产助耕服务”以及植树造林等活动。1986年设“青年文明窗”12处,成立“学雷锋树新风”服务小组24个,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龙居乡青年黄河防护林工作连续三年被团市委、市林业局等4部门授予“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10月,东营区开展基层团组织整顿活动,以党建促团建,加强了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1990年5月,乡村基层团委及企业团组织开展了“双增双节”劳动竞赛活动,全乡500余名职工参与活动。1991年8月,区政府批转团区委、区科委等8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组织实施争创“最佳农村青年星火工程”、争创“最佳青年服务中心”活动的报告》,“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工程”活动得到深化。至1994年,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有1000多名青年受到各类技术培训,20多名青年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该年并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全乡各级组织建立“便民服务”、“治安联防”、“助残行动”、“科技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队25支,为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做出贡献。1995年5月4日,成立东营区青年联合会。同年12月,龙居乡在村推行村团支部书记、村科技副主任、青年星火代头人“三位一体”制度。至1997年,在基层团干部中培养出市区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0余名。同年区组织万名团员青年开展写给香港“97寄语”征集活动,乡团委积极响应,共征集优秀寄语百余条。是年,龙居乡党委还转发了团区委《关于实施“青年致富工程”的意见》,以加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按照抓示范带动、搞重点突破、求规模效应的工作方针,加速农村青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青年致富工程,要力争做到“五个一”,即建一个班子(建好乡镇团委和村团支部班子)、发展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青年。龙居乡团委及时召开全乡团支部书记会议将团区委文件精神进行传达,并搞了三次养蚕技术培训班。还重点帮助扶持在小麻湾村搞了养蚕、养鸡基地,在陈家村搞了养蚕、养蘑菇基地,收到良好成果。2003年后,镇团委积极落实镇党委“科技兴农战略”,先后开展以科学植桑养蚕、肉食鸭养殖、测土施肥等为内容的农村青年科技培训780人;开展“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活动。2004年3月举办“保护母亲河,绿化黄河口,建设共青林”启动仪式,组织青年到河堤植树35000株;活动情况在中央电视台报道。
建区后,基层组织及团员情况:
1985年全乡团支部96个,团员2400名。
1990年全乡团支部96个,团员2158名。
1995年全乡团支部96个,团员1860名。
2000年全乡团支部96个,团员1654名。
2005年全镇团支部94个,团员1762名。
1985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举行团员代表大会5次,每次大会均以审议通过乡团委向大会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委成员为主要议程。
共青团黄河岸边拣拾垃圾 (2006年摄) 蒲台县四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1944年2月-1945年8月)
会长李纪元
蒲台县四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945年8月-1949年9月)
会长李纪元(1946年秋离职)
曲功勋(1946年秋任职)
副会长史昌杰(1946年春—1947
年上半年)
王增修(1948年春任职)
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蒲台县四区工作委员会
书记杨文法(1950年5月-1952年12月)
郑盛之(1952年12月-1953年11月)
王茂身(1953年11月—1954年12月)
刘明智(1954年12月任职)
1955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蒲台四区委员会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蒲台县龙居区委员会
书记刘明智(1955年10月离职)
高玉凤(1955年10月任职)
1956年3月,蒲台县划归博兴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蒲台县龙居区委员会改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博兴县龙居区委员会(1956年10月撤销龙居区,龙居、尚家一带划归史口区,打渔张、盐坨一带划归乔庄区)
书记盖曰章(1956年3月任职)
1957年2月,史口区撤销,建立龙居等县辖乡,同时,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
书记常风和(1957年2月任职)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居乡委员会。
书记常风和
1958年10月,共青团龙居乡委员会改称为共青团龙居公社委员会
书记常风和
1958年11月,博兴县龙居公社划归广饶县,共青团博兴县龙居公社委员会改为共青团广饶县龙居公社委员会。
书记常风和(1959年2月离职)李建德(1959年2月任职)
1961年10月,龙居公社复归博兴县,共青团广饶县龙居公社委员会改为共青团博兴县龙居公社委员会。
书记李建德
1962年12月,共青团博兴县龙居公社委员会改称共青团博兴县龙居区委员会
书记李建德
1957年2月,建立县辖尚家乡。同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博兴县尚家乡委员会成立(1957年12月并人龙居乡)
书记司文奎
1957年2月,打渔张一带建立县辖打渔张乡。同年5月,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打渔张乡委员会(1958年3月,该乡并人龙居乡) 书记刘希德
1968年10月,共青团龙居区委员会改为共青团龙居公社委员会
书记李建德(1971年6月离职)
冯梦令(1971年6月—1973年4月)
高玉亮(1973年4月任职—1980年2月离职)
左文芹(女,1980年5月任职)
1983年10月,龙居公社划归牛庄区,公社团委改为牛庄区龙居公社团委
书记左文芹
1984年7月,共青团牛庄区龙居公社委员会改为共青团牛庄区龙居乡委员会
书记张立福
1987年7月,共青团牛庄区龙居乡委员会改为共青团东营区龙居乡委员会
书记张立福
1989年5月,共青团龙居乡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贾光蒲为书记,初长江、王金光、刘晨梅为副书记。
书记贾光浦(1988年4月-1992年10月)
刘桂堂(1992年11月—1995年1月)
韩玉山(1995年1月-2000年)
1991年4月25日,共青团龙居乡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贾光浦为书记,刘桂堂、韩淑永为副书记。
2000年4月15日,共青团龙居乡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韩玉山为书记,杨国义、常小芳为副书记。
2003年4月,共青团龙居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常小芳为书记,范英山、刘红为副书记。
蒲台县四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一览表共膏团龙居镇(区.公社.乡)负责人一览表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