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水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居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131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水渔业
分类号: S9
页数: 2
页码: 207-208
摘要: 本节包括海水捕捞 ,网具、设备,渤海湾滩涂采捕。
关键词: 渔业 海水渔业 龙居镇

内容

海水捕捞在龙居西部沿黄居住的打渔张、蒋家、吕家三个村,自民国时期就有海上捕捞的历史,有“打渔张、钓鱼蒋、抢网子吕”之说。部分渔民多在海口及黄河内捕捞,作业时使用木帆船,最大载重量万斤左右。抗日战争爆发后,渔民无法生产,多数渔民变卖船网,渔业生产日趋凋敝。
  解放后,人民政府发放渔贷,扶持渔民解决船只、网具短缺的困难,渔业生产开始恢复,船只逐渐增多。1953年,境内有帆船17只,每船载重5-6吨,有渔业劳力40余人。60年代,渔业合作社有渔船20余只,渔民50余人。全部由帆船改为半机械半帆船。在作业时间上改变过去“春出迟、冬停早”的习惯,由年生产5个月增至7个月。1974年,惠民地区从富国船厂分配给龙居公社蒋家渔业队2只20马力水泥船,改变了过去无机动船的历史。
  80年代,渔业生产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个人购买渔船者逐年增多。夫妻船、兄弟船达30余只,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后因黄河经常断流,渤海渔业资源减少,海洋捕捞船只逐年减少。90年代只有7只渔船从事捕捞。至2007年共有8只渔船从事海洋捕捞。
  网具、设备建国前至60年代末,渔民使用棉、麻线织做的定置网具,如小张网、J1鱼网、旋网等,捕捞量很小。70年代,捕捞规模逐渐扩大,网具种类有挂子网、板子网、拖网、流布袋、地袖、流刺网、须子网等。1990年后,渔民有各种网具320件,网衣原料由尼龙线改为合股尼龙线。2007年,网衣原料由合股尼龙线改为聚乙烯胶丝线。
  建国前,海上作业,全凭老渔民的经验,海陆联系困难。1955年,龙居区蒋家渔业生产合作社配备第一台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1995年后,开始使用对讲机。
  渔民近海捕捞,主要以小马力机动船和非机动船作业。捕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定置作业,使用堵沟网、须子网、小张网、地袖、挂子网、刺网,捕捞毛蟹、青虾、糠虾、梭鱼、杂鱼等,除封冻期和禁渔期外,可常年作业;另一种是流动作业,用拖网、围网、流刺网,捕捞梭鱼、鲈鱼、黄姑鱼等。
  60年代,渔业生产主要在黄河人海口附近作业。70年代始至2007年,主要在渤海湾浅海水域作业,渔场主要在旺河(支脉河下游)北角至广利河口的鱼类生产场,旺河口的糠虾、毛虾生产场,支脉河口至防潮闸段的面鱼生产场。
  渤海湾滩涂采捕主要捕捞蛏(蚬)、黄眼蟹(嘟噜子)、四角蛤(白蛤)、文蛤等。黄眼蟹在春季产卵前于夜间灯光照捕,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文蛤、四角蛤每年都有大量采捕。

知识出处

龙居镇志

《龙居镇志》

出版地:2009.3

该志下限为2007年,主要记述从行政区、地理环境、居民、农业、畜牧与水产、林业、科学技术、商业、乡镇企业、金融、民政、教育、卫生等24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