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年鉴2000》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9728
颗粒名称: 棉花生产
分类号: F3
页数: 1
页码: 191
摘要: 1998年,棉花生产紧紧围绕“推广植棉新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加强科技推广和人才培训,先后印发各种技术资料4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0次,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大力推行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栽培技术、滨海盐碱地高产开发技术、降低棉铃虫化防成本技术、棉花间作套种技术等植棉新技术。同时,引进抗虫棉35B,在西范良繁基地种植1800亩,平均单产皮棉69.2公斤,亩节约用药费用85元,亩减少用工6个以上。开展以“三田”(250亩新型抗虫棉示范田、300亩高产高效指挥田、3000亩高产高效样板田)为主体的典型带动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浇水、统一化调、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对落实“三田”的农户,实行优先技术指导及优先技术培训、优先供应种子及农药。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棉花大方建设,落实多种措施,全区棉花大方总面积已达4.1万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当年,全区实际植棉7万亩,平均单产皮棉70.4公斤,总产皮棉9.856万担。在全市棉花生产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10月24日,东营区承担的市科委立项的“降低棉铃虫化防成本技术”推广项目和“滨海盐碱地棉花高产技术开发试验”攻关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市科委立项的“棉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攻关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关键词: 东营 地方史 农业

内容

1998年,棉花生产紧紧围绕“推广植棉新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加强科技推广和人才培训,先后印发各种技术资料4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0次,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大力推行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栽培技术、滨海盐碱地高产开发技术、降低棉铃虫化防成本技术、棉花间作套种技术等植棉新技术。同时,引进抗虫棉35B,在西范良繁基地种植1800亩,平均单产皮棉69.2公斤,亩节约用药费用85元,亩减少用工6个以上。开展以“三田”(250亩新型抗虫棉示范田、300亩高产高效指挥田、3000亩高产高效样板田)为主体的典型带动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浇水、统一化调、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对落实“三田”的农户,实行优先技术指导及优先技术培训、优先供应种子及农药。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棉花大方建设,落实多种措施,全区棉花大方总面积已达4.1万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当年,全区实际植棉7万亩,平均单产皮棉70.4公斤,总产皮棉9.856万担。在全市棉花生产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10月24日,东营区承担的市科委立项的“降低棉铃虫化防成本技术”推广项目和“滨海盐碱地棉花高产技术开发试验”攻关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市科委立项的“棉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攻关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根据棉花市场形势,及时调整棉花生产总体思路:一是调减植棉面积,将常年7~8万亩调减为5~6万亩。二是将棉田集中调整到盐碱较重的地块。三是扩展棉田间作套种,提高棉田总体效益。全区棉蒜、棉菜、棉花与绿豆的间作面积达2万亩以上,亩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个别地块达2000元以上。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由过去以产量为中心,改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五是积极探索棉花产业化的新路子。推广抗虫棉3384.5万亩,仅此一项全区可节省农药投入资金400万元,减少用工20万个。棉花良繁面积由去年的0.18万亩发展到1万亩,并实行统繁、统加、统供,使棉花良种统供率达87%。同时,引进中30 - GK-19、标记抗虫棉等棉花新品种。全区二、三、四代棉铃虫每百株累计卵量,都是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由于及时测报,加强防治,减少了损失。当年,全区实际植棉5.71万亩,比上年减少1.29万亩,平均单产皮棉72.57公斤,总产8.3万担,比上年减少1.556万担。全市综合考评棉花生产名列首位。东营区承担的省“三O”工程项目——“棉花良种良法配套万亩示范”和“良种繁育”于10月10日顺利通过省级专家验收。上年完成的市科委立项的“滨海盐碱地棉花高产技术开发试验”,在本年度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东营区承担的省科委、省财政厅立项的“滨海盐碱地转基因抗虫棉的繁育及配套技术开发”及省棉办、省棉花研究中心下达的“短季棉丰产栽培试验”和区科委立项的“滨海盐碱地转基因抗虫棉的简化栽培及棉铃虫生态控制”等科研项目,尚在实施中。
  (戴爱斌)

知识出处

东营区年鉴2000

《东营区年鉴2000》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9

本年鉴记述东营区1998~1999年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信息,共设特载、大事记、东营区综述、政治、公安司法、综合经济管理、农业、水利、工业、城建环保、交通邮电等20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