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81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分类号: D64
页数: 5
页码: 535-539
摘要: 1998- 2005年,东营区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8年、2001年、2004年东营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2005年,东营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县、区)。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 中国

内容

1998- 2005年,东营区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8年、2001年、2004年东营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2005年,东营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县、区)。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1998-2001年,继续强化实施“三个一”(各村制定一套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开展一项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建设一个融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工程,各乡镇(街道)开展“整治一条路、规范一条街、重点建设一个村”基础工程,以普及科技知识、村容村貌治理和移风易俗为重点,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1998年,全区各乡镇普遍开展环境治理“三个一”活动,组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周”,对乡镇驻地和重点村居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治理。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东营区作“抓文明示范工程,促整体水平提高”的典型发言。1999年,全面实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印发《乡镇、街道办事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办法》,把各项工作目标细化、量化。龙居乡丧葬改革、倡树文明新风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孔府家杯”全省农村倡新风活动中,全区有40个“倡新风模范户”受到省文明办表彰,东营区获得组织奖。11月,区委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千名干部送致富技术、送致富信息进万户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千人双送进万户”活动领导小组,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领导、督导。活动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发展经济”为主题,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应用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至12月底,全区举办各类培训班116期,组织外出参观42次,送科技电影下乡16场次,赶科技大集4次,培养科技致富户1563户,散发宣传资料25万余份,为群众送致富技术、信息l万余项(条)。2000年,开展“千人双送进万户”和“农村党员学党章、学政策、学科技”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为群众传送致富技术和致富信息,在农村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发展经济”氛围。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活动和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推出辛店镇抓“六十佳”评创和龙居乡二甲张村立足为民服务创建文明村的典型经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十星级文明户”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三榜定星”。2001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突出抓好典型,推出龙居乡二甲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纯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三观”的先进个人典型,以及东赵居委会、茶坡村等先进集体。
  2002- 2005年,继续抓好环境治理、科学普及、移风易俗,开展信用教育,培养农民“信用至上”的现代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大力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广泛开展文明信用街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将其与“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文明进家庭”和文明一条街创建等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2003年,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组织20个区直部门单位和20个村居结成文明共建对子,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帮扶力度,在全市确定的50个首批小康文明村中,东营区有11个村(居)名列其中。2004年,根据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意见》精神,明确“统筹规划,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分期达标”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实施方案》,计划用4年时间,把全区221个村居全部建设成为“民富、村美、风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以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为突破口,在全区农村广泛开展建设“文明诚信一条街”,“文明村镇”“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和“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辛店街道孙路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至2005年底,全区221个村居中有210个建起文化大院,10个镇和街道均建起文化活动中心,藏书3000册以上的“小康书屋”63个,有14个村居建有户外活动场地,建设室外文化宣传栏的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85%以上,村村建立远程教育网络、科技联系点。全区有市级小康文明村29个,区级小康文明村25个。
  文明单位创建 1998-2005年,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的通知》,重点对省市区文明单位进行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抽查,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事迹征文和电视片展播活动。2000年,对文明单位的申报、审批方式进行改进,调动基层创建文明单位的积极性。2003年6月起,组织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总结各自的精神文明创建经验,形成通讯集《文明百花园》。对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市级文明单位淘汰10%,省级文明单位淘汰1个。2004年,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来抓。各部门、单位以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和行风建设为重点,制订《行风建设目标体系》及《服务承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建活动。修订完善《东营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充实创建内容,完善评选、表彰机制。按照提高质量、控制数量、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原则和年初申报、跟踪考核、年终评定的办法,加强对各级各类文明单位的考核、评选、命名和管理。2005年度区级文明单位的评选实行重新申报的办法,完善《东营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定期督查考评和平时随机抽查的力度,优胜劣汰。实行动态管理和公示制,多方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提高各类文明单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制定印发《东营区文明单位档案建设规范》,各类各级文明单位和正在创建、申报文明单位的单位,按要求统一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档案。2005年5月,东营市区国税局、东营地税分局、东营区农村信用联社、东营区供电公司、辛店街道孙路社区居委会等5个单位被省文明委命名为2004年度省级文明单位,区交通局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机关。至年底,全区省级、市级、区级文明单位分别达到7个、39个、61个。
  信用中心城建设 1999年,东营区农村信用社在史口镇万家村进行信用户评选试点。将信贷信用资质好的农户评选为“信用户”,“信用户”享受信贷优惠政策,贷款无需担保,凭“信用户”证书到农村信用社办理“信用贷款证”,随用随贷,解决致富资金难题,激发农民主动参与道德建设和讲求诚信的积极性。在农信社的扶持下,万家村100多户村民发展起养殖业,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2000年12月,万家村被命名为全市第一个“文明信用村”。2001年4月,全市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动员大会召开,总结东营区创评“信用村、户”的先进经验,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
  2002年6月,东营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借鉴“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建设“信用东营”的战略决策。东营区积极响应,抓住金融信用、产品质量信用和社会中介组织信用三个突破口,着力实施信用道德建设、信用网络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三大工程,努力培植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大主体,决定利用6年的时间,全力打造中心城“文明立区,诚信兴业”的良好形象。作为统领农村信用建设的总裁体,农村文明信用工程被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营区把“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和“文明进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文明信用工程”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调度,定期督导,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各基层农信社简化“文明信用村、户”的贷款手续,推行贷款证和贷款业务上柜制度,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农信女职工情系农家姐妹”和文化、科技和信息“三下乡”活动,帮助、指导各镇街普遍设立“信用之家”,激发广大农民争当“文明信用户”、争创“文明信用村”的热情。2003年,东营区以文明信用工程为基础,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将经济信用和诚信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的诚信道德水准。
  2004年,投资20万元,在东营信用网的网络平台基础上,按照数据共享、版式统一、栏目创新的原则,建立东营区信用网。区信用网站从政府、企业、个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采集整合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银行等相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法在网上披露和提供查询,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将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公开内容、服务承诺事项等在信用网站上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利用信用网络,对《东营市市民信用公约》和《东营市公务员信用守则》、东营区建设“信用中心城”的目标、任务、措施、成效及各类典型等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宣传教育力度,着重普及信用知识,搭建起信用建设的有效载体,2004- 2005年,东营区结合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继续深入实施文明信用工程,把为民办实事贯穿文明信用村建设的全过程。区联社开展的巾帼送贷下基层,史口农信社开展的技术、信息“双服务上门”,六户农信社开展的“三访”等活动都取得明显的成效。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逐步深入,有效地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区建成文明诚信街96条,创建市级文明信用乡镇达6个,文明信用村201个,文明信用户34155户,创建市级文明信用企业16个。
  文明城市创建 2004- 2005年,东营区委、区政府按照东营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原则,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城市经济、文明程度、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全面进步,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大力实施以城市意识、思想道德等10个方面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市民素质教育工程,成立青年志愿者、巾帼、党员和老干部4支义务巡回宣讲队。在区电台、电视台、《东营区宣传》等媒体开设创建文明城区栏目,相继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万人签名”、全民读书月、创城理论研讨会、创城知识竞赛、“百佳创评”“爱国卫生奉献日”等活动。各社区均建设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室外宣传栏、室内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等。在吕剧发源地——牛庄镇时家村建立“吕剧起源与发展”展室。建立社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制度,定期培训并开展活动,全区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达到140支。
  组织开展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庆“七一”群众歌咏大会、消夏广场群众文化、建区20周年庆典、中韩美术交流展等大型活动30余次。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开展“严管示范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和建筑市场秩序集中整治、打假行动、集贸市场秩序整顿等专项治理活动;把创建文明城区与“平安中心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继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冬季严打”和“侦破命案”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和集中行动,治安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5%,绿地率35,94%。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工程,努力巩固“双创”成果。加强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全面实施,实现应保尽保,2004年被省民政厅等部门命名为“山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医疗与公共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抓好三大创建活动,实现城乡同步和谐发展。一是以文明社区创建为重点,着力优化城市文明细胞。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建立健全规范居民行为的规章制度,落实防火、防盗、防天然气泄漏等各项措施,健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发展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区有10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社区,16个社区被评为区级文明社区。二是以文明单位创建为重点,着力提升机关形象。以建设“一流的班子、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为目标,提高机关文明水平。全区涌现出一大批省级、市级、区级文明单位。三是以小康文明村创建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创建小康文明村总揽农村工作,以建设“民富、村美、风正”的新型农村为目标,实行区级领导包村联系点和区直单位结对共建制度,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道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村居“两委”关系。发挥“万名党员进课堂”活动、“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载体功能,提高农村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实施城区村居改造,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繁荣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障文明城区创建实效。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创建小康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四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先后9次召开动员、调度会议,先后20余次对创城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各级各部门普遍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配合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目标责任考核、督促检查、投入保障、激励制约四大工作机制。与67个创城指标责任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成立督导检查组,进行工作督查。多渠道筹措创建活动资金,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制定印发《创建文明城市督查考核办法》,把创城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油田优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技馆等8处文体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同时,油地双方积极开展助学、助老、助残等各种慈善救助活动,形成具有油城特色的文明城市共建氛围。2005年7月22日,东营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县、区)。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东营区志(1998-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8年12月

本书详实地记载了1998~2005年东营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突出展示了近年来东营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