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5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场
分类号: F713.50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市场包含集市、庙会、物资交流会、农贸市场、专业市场。
关键词: 市场模式 市场启动 市场特征

内容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境内牛庄集已十分兴盛。清末,境内已有集市6处。随着胜利油田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油田基地(西城)以及油田矿区各二级单位驻地逐步自发形成多处集贸市场。至1977年,较大的有油田基西市场等8处天天集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集市管理采取放宽搞活的措施,加强对市场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境内集市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区人口的增多,出现了天天市、早市、夜市等集市贸易形式。至2007年,集市贸易在市民日常经济生活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集市
  集市贸易作为一种商品交换形式,由来已久。随着集市贸易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日期,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商品交易场所称之为“集”,举行集市的日子称“集日”,到集市进行商品交易或游逛称“赶集”。集日沿革“五日一集”的惯例,按农历计时,有“逢单”、“逢双”之分。
  据民国七年《乐安县志》记载,清朝末年,境内已有集市6处,分别为:辛店集(一、六)、牛家庄集、盐坨集(二、七)、西商集(三、八)、张家店集、石家庄集(五、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加强贸易管理,发展商品经济。当时的工商管理部门利用集市开展统制贸易工作,对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资进行严格控制,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保证抗日军民生活物资需要。
  建国初,要求重要商品到指定交易场所交易。1956年,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撤销交易所,开放自由市场;变集中限制交易为开放式自由交易,取消农副产品大部分由国营商业或供销社统一收购的做法。境内除粮食、油料、棉布、棉花仍继续按统购统销政策管理,烤烟、生猪、牛皮、羊毛、羊皮等仍委托供销社或国营商店统一收购外,其他农副产品全部放开,允许农民上市经营。
  1958年,由于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政治运动影响,农民自留地被收回,家庭副业被取消,推行“公共食堂化”,不允许农民赶集。强调建立和巩固农村统一市场,实行国营独家经营。由于补充渠道被堵塞,商品奇缺,供应紧张,农村大部分传统集市名存实亡。1962年下半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扶持集市贸易,规定不得采取行政办法强制收购农副产品,允许农民发展副业生产,对允许上市的产品不加限制,境内集市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为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农民搞家庭副业生产,对群众上市的商品加以限制,集市贸易萧条。1973年,效法辽宁“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经验,境内除牛庄、辛店等少数大集得以保留外,大部分集市被取消。并且统一规定,在农历每月每旬的一、六日赶集,非规定集日不准进入市场交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集市贸易日渐活跃。同时,随着胜利油田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油田矿区、基地和各二级单位驻地,逐步形成多处摊点群,逐步发展为有固定商品交换场地的集市,由露水集发展为天天集。形成规模的有基西市场等8处天天集市。
  建区后,随着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肉、禽、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完全实行市场调节,城乡集贸市场空前活跃,境内已有集市10处。1987年,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进一步放宽,除违禁品和几种由国家专营的计划商品外,所有工业产品及农副产品均允许上市自由交易,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允许长途贩运,集市贸易发展迅速。
  至2007年底,境内共有城乡集市20处,集日为农历每月每旬“一、六”的4处,“二、七”的4处,“三、八”的3处,“四、九”的4处,“五、十”的5处;总占地面积9.96万余平方米,年顾客流量2900余万人次,年成交额3.03亿元。
  辛店集是东营区规模最大的集市,范围辐射整个东营区及周边县区。集址最初限于辛店村内,后逐步扩展到济南路、西五路、淄博路。经过规范和改造,辛店集有市口20个,上市摊位3000余个,年成交额7000余万元。除辛店集外,较大的集市还有牛庄集、西营集、史口集、六户集、南王集等。这些较大的集市多位于交通要道、城乡要塞,进出便利,人口密集之处,既是农村商品集散地,又是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东营区集市一览表表1-1 单位:平方米、万元 (续表)
  二、庙会、物资交流会
  物资交流会多由古庙会演变而来,比较集市而言,规模较大,商品较全,每年举办一次或两次。
  (一)古庙会
  顾名思义,古庙会设于有寺庙之处或寺庙附近,主要供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焚纸、求神拜佛、祈赐福寿,并兼作小型贸易,多在农闲季节举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些古庙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多在生产季节以前或秋收以后进行,俗称“赶会”。赶会期间有戏班演唱、杂耍、木偶戏等乡间娱乐项目参加,附近乡民和远近客商云集,热闹非常。后来,庙宇虽然被毁,但赶庙会的传统一直沿袭了下来。清末,境内共有古庙会5处,一年举办一次的有石家庄会(九月)、张家店会(十月),一年举办两次的有盐坨会(二月、十月)、辛店会(四月、九月)、牛家庄会(三月、十月)。
  (二)物资交流会
  建国初期,保留赶会活动,取消迷信落后的香火会,以物资交流为主,古庙会演变为物资交流会。1959。1961年,因生活困难,物资交流会大都自行消亡。“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物资交流活动全部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资交流活动逐步恢复,物资交流会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更加齐全,服务设施更加完备,成交额不断攀升。1984、1985年,先后在牛庄、六户、龙居、西范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上市人数达150余万人次,成交额270余万元。1986年11月3~27日,分别在牛庄、六户、史口、西范、陈庄、辛店等地举办秋季物资交流大会,上市人数达126万人次,成交额达1091万元。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23日,相继在西城(胜利油田基地)、八分场、牛庄、六户、龙居等地举办冬季物资交流会,上市人数160万人次,总成交额1560万元。1988、1989年10月,先后在西城、牛庄等地举办秋季物资交流会,青岛、济南、淄博、惠民等地客商云集东营,商品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先后在西城、八分场、牛庄举办物资交流会,上市商品有10大类、160个品种,商品成交额2350万元。1991年,分别在西城、牛庄、八分场等地举办秋季大型物资交流会,成交额1500万元。1992~1997年,均举办秋季物资交流会。1997年物资交流会期间,上市摊位5150个,上市人数120万人次,成交额650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易市场的日益增多,境内物资交流会举办次数逐渐减少。
  三、农贸市场
  自1963年胜利油田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以来,为保障居民生活需要,油田矿区、基地和各二级单位驻地,逐步自发形成多处摊点群,并由露水集逐渐演变为天天集(即农贸市场)。至1979年底,形成规模的有基西、基东、石油学院、采油、八分厂、水电厂、机厂、汽修、钻井、井下等10处市场。
  1980~1981年,在惠民地区东营工商局的积极协调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在采油、运输、汽修、机厂、井下、水电厂等市场搭建边棚,垒起货台,解决了露天交易造成的风吹、雨淋、日晒问题。
  建区后,东营区工商局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将过去的路边市场和简易市场建设成为固定设施和服务设施齐全、经营和消费环境优良的农贸市场。1985。1989年,商河路集贸市场、石油学院顶棚市场、胜利市场、东营裕华商场、建工农贸市场、八分场农贸市场等先后投入使用。至1989年底,全区已有顶棚市场1.5万余平方米,营业房4万余平方米,售货台6000余平方米。1990。1992年,经多方协调,先后有东城、史口、六户、现河、盛大等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商河路、石油大学、八分场等农贸市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科技新村农贸市场投入使用,胜采、六户、商河路、盛大等多处农贸市场得到了维修改造。至2007年底,在全区各主要生活居住区建有城区农贸市场11处,极大地方便了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2007年东营区城区主要农贸市场
  表1-2 单位:平方米、个、万元
  四、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从综合市场中分离出来,以经营某种或某一类商品为主的市场,如服装市场、蔬菜市场、小商品市场等。
  2007年,全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14处,其中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有7处:西营果品批发市场、刘家副食品批发市场、黄河口蔬菜批发市场、西苑水产批发市场、东都小商品批发市场、友谊服装城、金大地五金建材市场。
  西营果品批发市场位于西四路北首路东,地属西营村。始建于1997年,1998年8月8日开业。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硬化地面1800平方米,有固定业户72户,流动业户400余户。该市场受季节影响较为严重,淡、旺季分明。每年4。9月为旺季,日均上市批发车辆125辆,上市水果品种齐全,日上市量在8万公斤左右,日均成交额17万元左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淡季,日均上市车辆不足60辆,上市水果品种较少,多为南方贩运而来的反季节水果,日上市量不足3万公斤,成交额较小。
  刘家副食品批发市场位于西城济南路西首路北,东临云门山路,北靠胜泰路,由刘家村居民集资兴建。1996年11月,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并分别于1998年、2000年两次扩建。市场总占地面积3.3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可容纳客商380户,是东营市最大的酒水、副食专业批发市场。汇集了省内外名优畅销商品及客商近百家,辐射东营市大部分地区。
  黄河口蔬菜批发市场原名南里蔬菜批发市场,于1992年5月由南李村投资兴建,占地面积约1.33公顷。1997年,东营市电子仪器厂(后更名为田丰公司)投入土地和资金将市场向北扩建4公顷。至2007年底,该市场占地总面积为5.33公顷,内建商品房面积6000平方米、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有固定摊位350个。上市蔬菜品种60余个,分别来自广东、内蒙、云南以及胶东、章丘、沂南、寿光、广饶等十几个产区。日均上市量67万公斤,日成交量达65万公斤,日成交额91万元。该市场辐射力强,辐射面广,已成为东营市唯一的大型蔬菜集散地。
  西苑水产批发市场位于商河路西首,云门山路以东。1998年,由东营市凌志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999年1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市场占地面积3公顷,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大棚覆盖面积7500平方米,场地硬化面积近3万平方米,有商品房352套,总投资1450万元。
  东都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商河路中段,供销商场南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6年,该市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1998年进行二期工程改造。内有摊位2200个,装饰风格独特的精品屋280余间,配有商场幼儿园、卫生室、消费者投诉站和保卫科。一楼主要经营小商品、小家电、日用品、化妆品、玩具、办公用品;二楼经营各种布匹面料、服装加工、针织系列、床上用品、鞋帽、各类童装等;三楼批零兼营男女服装。2007年,已有1200余家经营户人市经营,其中国内名牌服装、名牌纺织品专卖店20余家,厂家直销办事处11家,经营商品1000多个品种。
  友谊大厦服装城位于西四路中段,商河路北侧,西与市百货大楼隔路相望。自1999年开始建设,同年12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场内有面积大小不等、装饰风格独特的精品屋600余间。市场配备中央空调、手扶电梯、货梯、自动监控、自动消防系统,市场设有保卫科。一楼、二楼主要经营服装、布匹面料、小商品、化妆品、日用品;三楼主要经营童装、鞋帽、针织内衣、床上用品、图书;四楼批零兼营各类服装、布匹。
  东营金大地五金建材市场位于黄河路与太行山路交汇处,由东营金大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底投资建设,属东营经济园区规划的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共分两期滚动建设。2004年1月,一期工程12栋三层联体共计495套商铺竣工并投入使用。随着二期工程的竣工,市场可容纳商户700余家。主营各类五金配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消防器材、石油机械配套等商品,经营品种5000余个、规格3万多个。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五金建材专业批发市场。

知识出处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出版地:2018年

本书以2005年为上限,下限至2018年12月。重点记述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14年的史实。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多种体裁。全书包括机构与队伍、市场与合同管理、企业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法治建设等20编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