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56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203.9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东营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北与垦利县相邻。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33公里。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领导机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坐落在境内。东营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集市历史悠久。明代,牛庄集已成为小清河北一带的较大集市。清代,境内已有牛庄、辛店、盐坨、西商、石家庄、张家店等6处集市。民国初期,各地设立劝业所、商会,负责管理集市,征收工商杂税,组织商品流通,维护市场秩序。但无工商行政管理专门机构。
关键词: 概况 东营 2005-2018年

内容


  东营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北与垦利县相邻。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33公里。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领导机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坐落在境内。东营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营区域地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殷为薄姑国领地。周为齐地。秦属齐郡。西汉时,区境东部属琅槐县,西部属湿沃县。东汉时,区境东部属博昌县,西部属湿沃县。三国时,区境属青州齐郡。西晋、南北朝时,区境东部属广饶县,西部属湿沃县。隋至宋代,区境东部属千乘县,西部属蒲台县。元、明、清三代,区境东部属乐安县,西部属蒲台县,少部分属博兴县。中华民国时期,区境为广饶、蒲台、博兴三县交界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83年,区境内六户、牛庄、油郭、辛集(今西范)乡(镇)属广饶县,史口、辛店镇属垦利县,龙居乡属博兴县。1984年1月,东营区、牛庄区同时成立。1987年7月,两区合并为东营区。
  东营区自然资源丰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卤水、贝壳、油页岩、岩盐、石膏、煤等。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含油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已发现油田8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7亿吨。黄河流经境内12.18公里,年均径流量344.2亿立方米,是境内主要的淡水资源。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黄河刀鱼、黄河鲤鱼、中华绒螯蟹、梭鱼、青鳞鱼、毛虾、对虾、青虾、蛤等,适宜于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全区土地总面积115561.99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28068.9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29%。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上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棉花纤维长,品质优;黄河大米以粒大、米香且微粘甜而著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东营区各行业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2007年,东营区辖六户、龙居、史口、牛庄4镇和辛店、胜利、黄河路、文汇、东城、胜园6个街道办事处,201个行政村,5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0.71万人。
  二
  境内集市历史悠久。明代,牛庄集已成为小清河北一带的较大集市。清代,境内已有牛庄、辛店、盐坨、西商、石家庄、张家店等6处集市。民国初期,各地设立劝业所、商会,负责管理集市,征收工商杂税,组织商品流通,维护市场秩序。但无工商行政管理专门机构。
  1943年8月,广北县政府设立工商管理局,下设牛庄、辛店等工商所,境内从此有了正式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当时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封锁敌人,抵制日货,控制粮棉外流,管理农村集市,禁止敌货(棉布、煤油、香烟、鸦片等)进入根据地,对酒店、油坊和较大的百货、杂货店办理营业执照。
  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调剂供求,稳定物价,活跃物资交流,巩固本币(北海币),制止法币流通,加强对敌斗争,保障剩余产品输出和必需品输入。
  建国后,境内成立市场管理所,加强对粮棉油的管理,保证国家征购任务的完成,恢复物资交流大会与集市贸易,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按照党的“限制、利用、改造”政策,运用改组、撤并、合营等形式,对工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行人民公社化,境内关闭市场,后虽改为10日一集,但集市贸易冷落、萧条,物资匮乏。“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到冲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取消中小集市,统一集日,对主要商品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贸易,限制群众赶集,阻挠家庭副业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种市场逐渐放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
  1979年11月,惠民地区设立东营工商行政管理局,全面负责东营10处小型农贸市场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1984年1月,东营区建立。3月,惠民地区东营工商行政管理局更名为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局。1987年7月,东营区工商局与牛庄区工商局合并,称东营区工商局。1993年9月,东营区工商局成建制划归东营市工商局,名称为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东营分局。1999年8月,实行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管理。2002年6月,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机构改革,东营工商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政工科、财务装备科、法制科、市场合同管理科、商标广告管理科、消费者权益保护科、企业注册局、公平交易局,下设2个正科级市场管理所、7个副科级工商行政管理所和4个股级工商行政管理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各种交易市场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监督管理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过去单纯管理流通领域,逐渐扩大到监管商品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涉及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建筑、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任务日趋繁重,成为政府促进经济大发展的重要行政职能部门。
  三
  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20多年来,东营工商分局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恢复和开放市场,大力培育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使全区的市场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区初期,为进一步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培育和建设市场主导机关的作用,本着“人民市场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通过自筹资金、社会集资、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先后建起了一批规模大、设施好、功能全、档次高的市场;对一些设施陈旧落后,规模较小的市场进行改建和扩建。1998年实行市场管办分离后,东营工商分局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和经验优势,积极参与城乡市场的规划、论证和启动、培育工作。1999~2002年,动员社会力量集资或企业投资兴建了西营果品批发市场、西三路科技新村农贸市场、友谊大厦服装城等市场。2003年,对牛庄、辛店等3处乡镇首集市场进行改造,彻底扭转了原来市场脏、乱、差和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局面。至2007年,东营区各类市场发展到45处,其中城乡集市20处,城区农贸市场11处,专业市场14处,年交易额17.8亿元。全区逐渐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配套、批发与零售互补的商品交易市场格局,把东营区建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综合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开放式、辐射力强的商品集散地,收到了“建设一处市场,带动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显著效果。在培育和建设市场的同时,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1984年始,在全区开展争创“五好集市”活动。1988年,对市场管理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费和包管理、包宣传、包卫生、包服务、包收费的“三定五包”责任制。1989年,开展争创省、市级“文明市场”活动。1996年,推行市场巡查制,对集贸市场内上市商品和经营业户经营行为等进行巡查监管,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到位。1998年,对市场开办者办理注册登记,颁发《市场登记证》,并进行年检。督促市场开办者进一步完善市场设施,搞好市场卫生。2000~2007年,在市场监管中推行执法不作为追究制、市场预警制、亮证经营制、信用制、商品准人制、属地管理制和收费台帐制,进一步规范经营业户的守法、诚信经营行为,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东营区工商局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培植税源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出谋划策,正确引导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全区工商系统实行政务公开,不断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放开经营范围,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88年,把私营企业从个体户中分离出来。同时,把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审批、发照和管理权限由市工商局下放到区工商局。1991年7月,东营区工商局制定《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95年4月,制定《关于禁止收取个体工商户办照押金的通知》;1997年3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放宽经营方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代购代销,批零兼营;经政府批准,可以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试办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简化登记办照手续,规定凡具备条件申请开办个体工商业或民营企业的人员,均可持本人《居民身份证》、照片,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同年6月,成立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并制定《关于停止向私营企业收取管理费的通知》。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减轻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1998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个体私营经济一站式服务大厅,为个体私营企业登记注册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2003年7月,下发《关于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下放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各工商所,进一步为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提供便利。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了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85年,全区个体工商户1448户,从业人员3218人,年销售额1.6亿元。至2007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172户,从业人员22744人,年销售总额10.2亿元。私营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发展到5060家,从业人员47758人,年销售总额7.65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东营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规范企业登记,做好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工商局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为企业搞活经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创造有利条件。1988年,开始全面实行企业法人登记制度,企业登记分为法人登记和营业性登记,以便确定其相应的法律地位。1989年,对企业登记注册号或《营业执照》字号实行统一管理。1990年,设置企业法人登记注册程序,企业登记注册发照经过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公告五个环节,实行“一照一卷”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管理,统一编号人橱,与统计台帐和档案卡片配套使用。1991年,按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实行分级登记管理。1993年,进一步改革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制度,简化企业登记手续,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给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服务,印发明白纸、设立服务台、张贴样本,从申办执照到政策咨询提供一系列服务。1998年,倡导静心、热心、细心、耐心、专心“五心”服务,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管理服务监督卡制和首办负责制、AB角工作制,设置局域网,实现企业登记计算机管理。2003年,加强对企业出资行为、重点行业前置审批、投资主体及“六小”企业的审查把关,建立企业实物出资、分期出资、前置审批等备案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在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实行属地管理的试点和推广工作。2004年,制定《关于创新登记管理方式,放宽市场准人条件,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50条措施,进一步简化登记程序,降低登记条件。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将过去企业登记的多环节审批发照改为审查、核准两个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不断简化企业登记程序、降低门槛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企业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结合年检验照,对无照经营等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对政企不分、行政领导兼职、名实不符、超范围经营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对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的企业予以撤销,对无经营资金、无经营场地、无经营机构的“三无”企业进行查处,对假集体、假校办、假福利、假合资的“四假”企业进行清理,全区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至2007年底,全区各类企业421家,其中法人企业201家,营业性企业220家,注册资金84456亿元。
  充分发挥商标、广告、合同管理职能,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开展查处商标违法活动。帮助各类企业正确运用商标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本地名优产品。1984年,东营区注册商标仅3件。至2007年底,注册商标发展到835件,其中省级著名商标8件。指导广大企业运用广告战略开展市场竞争,搞活经济。积极发展专业广告公司,培育现代化广告企业。净化广告市场,实行广告监测和媒体广告审查备案制度。加强对广告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建立健全审查制度,把好广告发布关,实现事后查处与事前监督的有机结合。严厉查处虚假广告和非法户外广告,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1984年,全区仅有1家广告经营单位。至2007年,广告经营单位发展到75家,从业人员580人,广告经营额达470万元。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东营区工商局设立了经济合同管理机构,成立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在各工商所设仲裁庭,实行统一合同文本,及时进行合同鉴证,调解和仲裁合同纠纷,查处经济合同违法案件,防止和避免无效合同及违法合同的发生,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合同帮扶、红盾护农活动,协助企业建立合同管理组织,对具体鉴证经济合同进行指导。认真落实抵押合同法规,规范担保行为,不断拓宽经济合同监管领域。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1984~2007年,共鉴证合同99万份,鉴证金额1089亿元;查处合同违法案件457起;办理抵押合同登记79件,抵押金额6.98亿元;评选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91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7家。
  加强公平交易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章行为,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多年来,东营工商分局针对各个时期经济领域违法违章行为的不同特点,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投机倒把、不正当竞争、传销及变相传销、走私贩私、垄断、制假售假等扰乱、破坏经济秩序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消费者协会、“12315”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紧紧抓住群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创建打假维权网络,与4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联系,实行政企联手,同打假冒伪劣;发挥“青少年维权岗”作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消费者满意街”活动,狠抓示范点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全区的实际情况,联合有关执法部门适时对节日市场、农资市场、酒类食品市场、成品油市场、电动车市场、低压电器市场、建材市场、服装市场、化妆品市场、肉类市场、旧车交易市场及文化市场进行检查和整治。进一步完善重大案件集体研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做到执法程序程式化、执法文书格式化、执法档案标准化、行政执法网络化,提高办案质量,连续5年无复议变更和诉讼败诉案件发生。1985~2007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经济案件1783起,案值1471万元;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76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70万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廉洁、勤政、高效的队伍。多年来,东营工商分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建规范,抓载体,重实效,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和文明礼貌月、文明行业、规范化文明市场、文明工商所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至2007年,东营工商分局4次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机关”,1次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全系统有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的3个次,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的8个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市场”的3个次,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市场”的33个次,被命名为“全市文明市场”的25个次。建立学习制度,每年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政治、学理论、学法律,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制定鼓励措施,支持干部职工通过函授学习、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各种形式实现学历升级。至2007年底,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总人数的72.6%。采取集中培训、考试培训、以会代训、专家授课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为政清廉的自觉性。实行领导干部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每年都结合队伍实际和工作实际,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明察暗访,严肃处理违章违纪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不断进行业整顿,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先后制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廉洁作风的规定》、《城市社教整改方案》、《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标准》、《机关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工商人员守则》、《规章制度汇编》、《政务服务承诺制度》、《开展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实施意见》、《廉政建设责任状》、《创建文明行业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和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和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教育、优质服务竞赛、工商形象建设年、公平交易执法年、工商行政管理行风万人评、四整顿、集中教育整顿、“廉内助”、“巾帼建功”竞赛、工商干部行风建设年、“三整一树”(整顿思想、作风、纪律,树新时期工商干部良好形象)教育、反腐纠风、万家企业评行风、政务公开、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执法能力建设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有效地解决监管不到位、服务不规范、执法不严格问题,转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全系统行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形象。1997年,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东营工商分局81人过渡为国家公务员。2000年,65人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2002年,工商系统机构改革,东营工商分局正股、副股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共设置正股级岗位21个、副股级岗位9个,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加强工商所建设,提高基层监管能力。1999年5月,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工商所的原则,将17个工商所合并为11个工商所,使工商所的设置更加合理。2000年4月,根据以块为主、以路为界,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城区工商所的管辖范围进行调整,并以其管辖区域的主要道路对工商所进行重新命名。2003~2004年,对部分乡镇首集进行改造,对部分工商所进行建设和改造,解决了集市占道经营、妨碍交通、影响环境卫生和工商所设施陈旧落后、影响执法形象的问题。各工商所配备了执法车辆、计算机、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执法设备,实现局所联网,提升了工商所管理服务职能。在加强工商所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先后制定《工商所岗位目标责任制》、《工商所学习制度》、《工商所职业道德规范》、《工商所人员廉洁自律制度》、《工商所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制度》、《工商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工商所“三整顿”、争当优秀工商所长、创建文明工商所、创建规范化工商所、创建行业文明“窗口”等活动,促进了工商所规范化建设。2000年,改革工商所监管模式,各工商所设立执法监督室、综合服务厅、巡查监管队。2005年,实行“小局大所”改革,推行缴费制,建立“两档、两帐、两卡、一表、一网”经济户口制,强化工商所的执法职能。至2007年底,全区工商系统有2个工商所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先进)工商所”,4个工商所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工商所”。
  四
  1984-2007年,东营工商分局已跨过24个年头。从艰苦创业到事业大发展,前进的每一步,每一点成绩的取得,无不浸透着全体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回首过去,道路多艰,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信心百倍。东营工商分局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东营市工商局和中共东营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和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及依法行政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东营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东营区工商行政管理志》

出版地:2018年

本书以2005年为上限,下限至2018年12月。重点记述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14年的史实。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多种体裁。全书包括机构与队伍、市场与合同管理、企业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法治建设等20编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