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民情堪淳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981
颗粒名称: 风俗民情堪淳厚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695-698
摘要: 本地有个老习俗:“元宵节午夜量月影”,预测当年丰歉。其法是:正月十五夜,当月亮处于正南方时,在平地面上,垂直竖尺,照得月影长度,再用尺量,得数后推算年景曰:“一寸二寸不见面(亦称一寸二寸年大旱),三寸四寸收一半,五寸六寸好年景,七寸八寸水来淹(雨涝)。”许多年来,这一歌诀一直在流传着。一些有心计的人每年测量,用作当年生产计划的参考。究竟有无科学道理,不敢定论。不过,许多老农都说“很准”。可自验。
关键词: 习俗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元宵节量月影
  本地有个老习俗:“元宵节午夜量月影”,预测当年丰歉。其法是:正月十五夜,当月亮处于正南方时,在平地面上,垂直竖尺,照得月影长度,再用尺量,得数后推算年景曰:“一寸二寸不见面(亦称一寸二寸年大旱),三寸四寸收一半,五寸六寸好年景,七寸八寸水来淹(雨涝)。”许多年来,这一歌诀一直在流传着。一些有心计的人每年测量,用作当年生产计划的参考。究竟有无科学道理,不敢定论。不过,许多老农都说“很准”。可自验。
  (李怀三)
  阳春三月赶海忙
  三月,是黄河口沿海一带的黄金季节。出海的渔船,载来满仓的鲜鱼、嫩虾,刚刚卸下,便又匆忙上淡水,装油盐,备足粮米,趁涨潮扬帆出海。赶海的旱脚丫子们,也从四面八方云集海铺,择高、平之地搭马架子窝棚,掘半上半下的“地屋子”,不几日,平地里就呼拉拉冒出一片的“临时住房”。晴朗日,放眼望去,那晒在阳光下的被褥,七黄八蓝,万国旗一般。一早一晚,炊烟袅袅,男吼女唱,着实热闹。住在附近村庄的就轻松多了,他们掐着时辰,或开“小拖”,或驾摩托,或骑自行车,潮水落了,他们也到了。各路赶海人马使用的家什,不用时随便一丢,向来不怕偷。“贼星偷遍天下物,至死不偷赶海人”。这或许是沿海一带古风犹存吧!
  赶海人差不多都有一技之长,在海滩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拉梭子蟹的,几人一伙,岸上留一人燃起熊熊烈火,其余人腰围一块老狗皮下水拉网,至水深晃肩时开始返回收网,碰上好运气一网能拉数百斤。上岸后赶紧围住火堆,烤了前边烤后边,再把一瓶老烧酒轮流着嘴对嘴嘬上几口,缓过劲儿来就又下水。
  那在滩上一手执“木棍”、一手拿“铁丝”,探来探去的,是钓蚬的。那“木棍”叫“蚬橛”,那“铁丝”叫“蚬钩”,都是“专用工具”。钓蚬者凝神躬腰,在沙滩上找到蚬的气孔,在气孔旁一厘米处扎下蚬橛,顺着蚬撅扎下的孔插下蚬钩,一转、一提,一条傻乎乎的蚬便被钓上来了。熟练者身形步法配合默契,眼到手到,左右开弓,如探囊取物一般,忙起来甚至掉在地上的也顾不得捡,一天可钓百八十斤。至于技术不熟练的“半瓶醋”则另当别论,东扎一下,西捅一下,咋咋呼呼,手忙脚乱,一天也钩不上十斤八斤。
  颤蛤蜊,又是另一番情趣。无边无际的海滩上,海鸥低旋,海风习习,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都成了“赤脚大仙”,跳舞般在滩面上扭起来。板结的滩面被颤得凉粉一般,一片片的蛤蜊便裸露出来,捡进网袋,稍挪一步再颤。
  “涨一潮一啦!”这里那里一声迭一声地喊起来。
  远远地,潮水温柔地向岸边涌动。一阵一阵的潮声似乎在催着赶海人:“回吧!回吧!”于是,赶海人背负肩挑、车载人抬,踏上归程。
  这时,又有了扎网的迎潮而上,在早已勘查好的海沟子旁,潜下水中,将网系牢。待到潮落,便赶到下网处收网拾鱼了。
  (陈兴俭)
  夜套野兔
  秋末冬初,在黄河口一带的茫茫草原上,数以若干万计的野兔急需积存足够的脂肪,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此时,正是捕猎野兔的大好时机。
  捕捉野兔的方式多种多样,夜套是最容易奏效的办法之一,且十分有趣。
  野兔喜欢昼伏夜行,目的是避开鹰鹞的袭击。晚上,便可大胆行动了。这些生性怯懦的小动物生怕遇到天敌伤了性命,所以经常认准自己以为安全的路线行走,久而久之,在新耕种的麦田地边沿,常留下它们那一串串不易辨认的蹄印;密密的草丛也时常发现被它们趟得草稞歪斜的夹道,且有细细的绒毛泊在草稞上。这些痕迹被人们称之谓“兔子小道”。
  套野兔的办法很简单,只取一段一米多长的细铁丝,一端圈制成碗口粗能伸能缩的活扣,挡在“兔子小道”上,另一端系在木桩上,深深插在地里,就可在夜间套野兔了。
  夜出寻食的野兔不易发现挡在路上的铁圈,行进中把脑袋钻进圈里,就被套住。待它发现上当时,便拼命挣扎,结果越挣越紧,被活活勒死。有的野兔被套住腿,铁丝把骨头勒断,仅仅拽住一根大筋,也只好坐以待毙。
  套野兔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夜间上套的野兔一旦被巡食的狐狸发现,狐狸就会不费追逐之劳,轻而易举地获得一顿美餐。鲜美的五脏和丰满的肌肉被吃个净光,只留下一张皮壳和一个龇牙咧嘴的脑袋,等待收拾战场的猎人诅咒。
  每个套兔的猎人夜晚常布下几个或几十个铁丝扣,遇到好运气,一夜常能套得五六只野兔。
  野兔善于奔跑,所以肌肉特别发达。把到手的野兔剥皮洗净去掉内脏后,加硝盐、大酱、葱姜等佐料焖蒸成红中透紫的“肴兔肉”,其味道鲜美无比。每到秋末冬初,黄河口一带集市上常有这种肴兔肉出售。
  (童欣) 份子酒
  黄河口人性格豪放,重义气,喜交往。“份子酒”是这里的一大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
  份子酒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其共同点是都以“凑份子”为标志。
  喝节日份子酒,多是在春节和仲秋节。比较而言,春节期间更为频繁和热烈。除夕之夜,鞭炮齐鸣,火树银花。在村童们的喧笑声中,在忽隐忽现的火光灯影里,往来着喝年夜酒的人们。有的带着酒,有的拿着菜,老的一伙,少的一帮,不约而同,到往年惯去的某一家欢饮。
  会友份子酒是家里来了客人时,为增添酒席的气氛,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是不空手的,不是带上酒菜,就是香烟糖果。带去的酒当着客人面开瓶,热情地劝客人品尝。
  喜庆份子酒,也可以说是喜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祝贺新婚之喜,按照习俗大都是送礼钱,也有送礼品的,民间叫“随人情”。不管送钱送物,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规矩:至少要让办喜事的人家能“刷出碗”(收支平衡)来。
  份子酒的形成与黄河口一带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黄河口一带濒临渤海,自古有渔盐之利,新淤地广阔,可供垦殖。这种特殊的条件,吸引着渔民、盐民和垦户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那时这一带地广人稀,生存条件艰苦,养成了黄河口先民们坚韧、豪爽、诚挚、好客的性格。据长者言,黄河口的先民们多喜以酒会友,居住分散的人们碰到一起,总要畅饮尽兴方休。一家来了客,邻近人家闻讯即带酒肴前来助兴,有什么拿什么,像自家来了客人一样实在。
  随着时间的流逝,陆地随着黄河的淤积不断向大海延伸,那时的地屋子逐渐变成了村落,变成了繁华的城镇,但份子酒的习俗却代代相袭,潜移默化,在民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仍常见黄河口人腋下夹一瓶酒出门做客吃请,谓之“玩儿”。这就是“份子酒”的遗风。
  (王增山)
  原载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黄河口风物》
  神仙沟
  黄河在本地人海之前,本地沿海自然形成了大片、大片的牡蛎堆、蚌壳堆。黄河水到来之后,经数年冲刷,牡蛎堆被厚厚的泥土覆盖,渔民们在其上挖出小坑能取水饮用。牡蛎堆里为什么储存着淡水?当时无人能解释的通,故说成是神仙典化的结果,出淡水的地方因此而得名“神仙沟”,其位置在现在的孤岛镇。以前,神仙沟曾是利津县唯一通外的河道,兴旺过一段时期(约1904-1937年问),利津县养的大船都停泊在这里。从这里装运豆类粮食到外地港口销售,再从天津、大连、烟台等地运进日用百货、枪支弹药、甚至毒品。
  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从神仙沟往返不停,谷雨前后贩运螃蟹;农历五月十三贩运鱼虾;高粱红头的时候梭鱼香了,又贩运梭鱼。活动在神仙沟的人,多数来自铁门关、王庄、汀河、毕家咀等地。
  1920年前后利津县开始闹土匪时,土匪就主要在此地活动,因为这里有淡水饮用。土匪把绑的“票”弄到这里来,掘出地屋子关押起来。遇上官兵来剿匪,他们就把“票”弄到船上,驶进烂泥滩,待官兵走后就又回来。有的时候,数家土匪住在这里。土匪们也有个原则,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他们很注意与当地渔民搞好关系。他们对商船上的人从不绑票,原因是商船上的人都是雇佣的,东家们根本不上船。
  1926年秋,黄河在八里庄决口,冲刷出刁口人海河道。1934年黄河又改道,刁口河开始通行商船、渔船,从而削弱了神仙沟的船只数量。但是,土匪们仍旧住在神仙沟。
  1941年秋沿海地区解放,1942年春天解放区的余粮通过水路运往胶东解放区,即从神仙沟装船。
  1947年3月,黄河河道来水,黄河水仍循原河道由左家庄西、小口子、张家郡北去人海。后经黄河多次“摆尾”,神仙沟、刁口河先后被黄河泥沙淤平了。
  (刘希明)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