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5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42
页数: 2
页码: 267-268
摘要: 1984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1个(含军马场,下同),其中区属工业仅有由利津县移交的造纸厂。由于当时造纸行业不景气,区政府将造纸厂设备卖给广饶大王造纸厂。年内,自筹资金170万元,筹建河口区油棉厂。1985年,油棉厂建成投产,当年加工皮棉2286.6吨,完成工业产值73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至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1个,其中:国有6个,集体15个。总产值1571万元。由于资金、技术、人员、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生产效益不高。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河口 中国

内容

1984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1个(含军马场,下同),其中区属工业仅有由利津县移交的造纸厂。由于当时造纸行业不景气,区政府将造纸厂设备卖给广饶大王造纸厂。年内,自筹资金170万元,筹建河口区油棉厂。1985年,油棉厂建成投产,当年加工皮棉2286.6吨,完成工业产值736.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至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1个,其中:国有6个,集体15个。总产值1571万元。由于资金、技术、人员、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生产效益不高。
  “七五”(1986~1990)期间,是工业打基础阶段。1986年,区政府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先后投资建成河口区铸钢厂、河口区冷藏厂2个国有企业和河口区落地油净化处理站1个集体企业。区商业局也筹集资金,先后办起食品厂、外贸加工厂、羊毛衫厂、五金厂、罐头厂、手套厂等,但由于资金限制,所办企业投资少、规模小、产值产量低。1986年,羊毛衫厂、五金厂、农副产品外贸出口加工厂、石油化工厂4个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仅26万元,职工仅有54人。这些企业上马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资金来源、技术力量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均无保障。加之企业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故大都很快停产或撤销。1987年,工业企业达到39个,其中:国有9个,集体30个,总产值2130万元。1988~1990年,采取企业改造措施,对已建成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潜力。1990年,全区工业企业达到33个,其中,国有9个.集体24个,产值达到2497万元。
  “八五”(1991~1995年)期间,区政府提出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工业发展战略。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性整顿,对亏损企业进行破产、兼并、联合。先后破产了河口区冷藏厂,由市政工程公司兼并了河口区铸钢厂。对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同时新上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项目。1995年,全区工业总数达到51个,其中:国有工业10个,集体工业38个,私营工业1个,合资工业2个,总产值13270万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国有工业产值6951万元,集体工业产值5356万元,私营工业产值220万元,合资工业产值743万元。
  “九五”(1996~2000年)期间,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改制,规范企业运行机制。全区完成技改投资33228万元,比“八五”期间增加632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其中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与山东泰安鲁润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东营华联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当年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2000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933个,其中:国有工业5个,集体工业9个,私营工业918个,合资企业1个,固定资产达到15979万元。完成工业产值21527万元,其中:国有工业14026万元,集体工业888万元,私营工业4340万元,合资工业2273万元。初步形成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木器制造、机械电子、造纸、酿酒等多门类、多行业共同发展,私营个体工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