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0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关键词: 河口 东营 地方志

内容


  河口区为东营市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人海口北侧。东、北两面临海,西与沾化县为邻,南与利津县接壤。地跨北纬37°45′一38°10′,东经118°10′~119°05′。南北长距43公里,东西宽距70公里,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是胜利油田主要产油区之一。
  河口区境域原分属沾化、利津、垦利3县,1983年设置为东营市辖区,1984年9月河口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河口城区西南距济南市240公里,南距东营市中心城区55公里。2000年,全区辖3镇4乡1个办事处,44个街道居委会,17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7万人。
  河口区境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属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自然比降为1/10000。境域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12.6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3.1℃,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6.9℃。气温最低月份1月平均-2.9℃,最高月份7月平均27.1℃。年平均降水量598.1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037.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330.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807.2毫米。
  境内水源主要来自黄河水和自然降水。境内有人工排水河道5条,均为南北走向,分布在境内西部,自西向东为:潮河、马新河、草桥沟、沾利河、挑河。自然河道主要由黄河故道形成,分布在境内东部,自西向东有二河、三河、黄河故道、五河、神仙沟等。王庄二干为主要引黄干渠。境内较大的水库有孤北水库、孤河水库、三号半水库、王集水库、羊栏河水库、马家水库、新户水库等。总蓄水量2.3亿立方米。
  二
  河口区是山东省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广阔的土地资源。全区有耕地63.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7.51亩,列山东省之首,牧草地32.4万亩,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水域面积120.5万亩,其中滩涂面积59.5万亩,可开发水产品养殖和建设盐场;苇地26.9万亩,是优质造纸原料基地;未利用土地70.6万亩,等待开发。
  富饶的海洋资源。河口区海岸线长254公里,—5米等深线海域面积200万亩,-10米等深线面积350万亩,既是天然的浅海养殖场,又是海洋捕捞的良好渔场。有鱼类86种.虾类15种,蟹类22种,贝类44种,环节动物30种。盛产梭鱼、鲈鱼、梭子蟹、文蛤、蚬、对虾、毛虾等。著名的海产品有虾皮、虾酱、海米、咸鱼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贝壳、硫化氢气体等。其中石油、天然气矿藏遍布全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现已开发油田18个,是胜利油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00年原油产量1158万吨,占胜利油田总产量的45%。
  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河口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主要停歇地和越冬、栖息繁殖地,具有以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百万亩柽柳林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以新、奇、野、险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业,前景美好。
  三
  河口境域主要为1855年黄河改道从境内人海后淤积而成,因成陆时间短,被称为祖国最年轻的土地。据考证,境内1830年始有人居住,以后定居者逐渐增多。早期居民皆为全国各地来此开垦荒地的农民,他们世世代代历尽艰辛,开发垦植,建村立业,繁衍生息。河口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境内已有共产党员活动,传播革命的火种。1941年境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中共地方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河口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次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建立了坚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清河区(渤海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解放战争时期,大批优秀青年参军参战,有近万名干部群众参加支前轮战营,有数百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支援新区建设。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有1600多名优秀儿女血染疆场,为国捐躯。建国后,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历史上,河口地区偏僻荒凉,一直是“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鸟无树作窝,人少荫乘凉”的盐碱荒原,被称作山东的“北大荒”。解放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物阜民丰的文明之乡,形成了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的新的经济体制。20世纪60年代,国家石油部门开始勘探找油。70年代初,河口地区开始大规模的石油开发会战,成为世人瞩目的聚宝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油田的勘探开发形势喜人,地方经济也迅速启动,快速发展。80年代初,境内形成了河口、孤岛、仙河3个石油开发基地,总人口达到5万多人。
  沧海桑田,河口巨变。在昔日潮汐漫滩的不毛之地上,一座座新兴的石油矿区城镇拔地而起。河口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河口区成立后,河口区人民在中共河口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油地携手,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8041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9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50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1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465元。
  农业生产。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354(1990年不变价)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8568吨,年末森林覆盖率7.1%,肉类总产量8779吨,水产品总产量67400吨。
  工业生产。限额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2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024元/人。年供电量1218万千瓦时。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61万元。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8.17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57.3万人次,货运量334.4万吨。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388万元,年末实有电话机25731部。
  商业贸易。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38万元,全区完成商业总产值23196万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62.9万美元。
  财政金融。预算内财政收入12113万元,连续16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5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26.5亿元。年末各类险种承保额128.8亿元。
  科技教育。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项,申请专利33项,取得科技成果8项,其中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6,全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年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68人,其中本科87人,专科144人。
  人民生活。村级卫生保健取得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9元,恩格尔系数为51.75%,农村小康化进程达到89.48%。农村居民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为33.69%。
  五
  河口区偎黄河、临渤海,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起步晚,许多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河口区虽经济尚欠发达,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土地广阔,资源丰富,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当前,中共河口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河口区已被列为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扩展对外开放触角,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河口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坚信,在中共河口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河口区人民一定能够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不远的将来,把河口建成美丽、富饶的现代化城区。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