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姜家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4314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村庄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9
页码: 43-49
摘要: 本编包括了:第一章地理位置,第二章村庄由来及沿革:第一节村庄由来、第二节隶属沿革,第三章自然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气候、第三节自然灾害
关键词: 地方志 村庄 姜家村

内容

第一编村庄
  第一章地理位置
  姜家村位于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胜利油田腹地。地处东营市西城,距东营市政府驻地20公里,距东营区政府驻地10公里,距辛店街道办事处机关1公里,北距黄河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8°18′ 58”,北纬37°21′46”。姜家村由老村、新村两部分组成。姜家老村东邻刘家(老村)盛宏园小区,西邻周家,北邻辛店村,南邻孙路村。1985年东迁1.5公里建设姜家新村。新村东邻凌志小区,西邻刘家第二新村,南邻东营火车站,北邻东营区实验学校。新、老村两部分总面积95万平方米。全村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5米。新村东靠云门山路,西靠玉山路,北靠聊城路,南有北一路横穿新村南部。新村所有街道和小巷均为柏油路,大街有路灯。
  第二章村庄由来及沿革
  第一节村庄由来
  1369年(明洪武二年),姜氏先祖三兄弟(失讳)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博邑(博兴县)东北方向50公里处,取名姜家。
  第二节隶属沿革
  姜家村建村以来,多隶属博兴县史口区,先后为黄店乡、大务乡管辖。
  1940年9月,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史口建立七区区公所,姜家村属博兴县七区管辖。1942年5月,清河区决定将博兴县七区、蒲台县四区和广北六区、八区的部分村庄划为广(饶)博(兴)蒲(台)三边行政区。姜家村作博兴县七区的一个村,同时划归三边政府管辖。1944年2月,三边行政区撤销,姜家村划归广八区辛店乡。1951年,姜家随区划调整改为广九区辛店乡管辖。1958年,广饶县广九区辛店乡改为广饶县辛店人民公社,姜家村改为姜家大队。1966年5月,广饶县辛店公社划归垦利县,姜家大队隶属垦利县辛店公社。
  1983年10月,垦利县辛店公社划归东营市东营区。
  1984年7月,辛店公社改为辛店镇,姜家大队改为姜家村民委员会。
  1989年1月,姜家村改名为姜家居民委员会,划归海河路街道办事处。
  2001年3月,姜家居民委员会划归辛店街道办事处。
  2004年10月,姜家居民委员会改称姜家社区。
  第三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建国初期,姜家村的土地较多,1957年姜家大队共有160户,635人,耕地3250亩,人均占有耕地5.1亩,下设两个生产队。土地分配以各队人口为依据,大体平均,良薄田搭配。
  地段名称以所处自然位置而定,姜家村的主要地片是:车网地、刘家前头、榆行、河沟、大横道、小横道、南涝洼、北涝洼、东南地、营前头、牛角尖子、王洼、吴家旺、南地。
  土地均以土质划分等级,一、二级地适宜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谷子、地瓜等,三级地多数是盐碱低洼易涝地,适宜种植高梁,糁子等作物。
  从建国到1955年,姜家村的土地没有大的变化,后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油田用地的增多,村民人均土地逐年减少,到1970年土地基本被油田占有,成了垦利县的无地村庄。
  1967年,张东铁路(张店至东营)从村前穿过,所剩土地又被占用,村民盖新房都无宅基地。
  水资源境内可利用地表水资源有两部分,一是自然降水,年均降水量561.5毫米。二是入境黄河水,依托老四支、新四支、三斗引入黄河水灌溉农田。地下潜水浅水层含盐碱成分较高,300-500米深层系淡水,矿化度20克/升左右。
  生物资源境内野生植物近百种。其中菊科有黄蒿、茵陈、蒲公英、曲曲菜、苦菜等;禾本科有野糁子、野旱稷、白茅等;藜科有地肤、藜、翅碱蓬等;夹竹桃科有罗布麻等。野生植物最多的有芦草、蒲子、白茅、黄蓿菜等。
  野生动物中哺乳类主要有野兔、鼠、黄鼬、刺猬等,两栖类常见的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无毒蛇、蜥蜴和壁虎等。鸟类有麻雀、燕子、杜鹃、啄木鸟、喜鹊、鸭兰等。昆虫类主要有苍蝇、蜜蜂、蝴蝶、蜻蜓、马蜂、螳螂、蟋蟀、蝉、蜘蛛、蝈蝈、食蚜蝇、赤眼蜂、草蛉等。水产资源价值较高的有鲤鱼、鲶鱼、鲫鱼、鲢鱼、青虾等。
  油气资源地下油气资源丰富,仅在姜家土地上就有高产油井146口。
  第二节气候
  姜家村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暖温性,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春季一般始于4月1日,终于5月20日,约50天左右,期间降雨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平均温度16℃。夏季一般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1日,约104天左右,期间气温高,降雨集中,湿度大,排水条件不畅的地段易发生内涝,夏季平均气温25℃。秋季一般始于9月2日,终于11月10日,约70天左右,其间雨量减少,气温下降,秋高气爽,平均温度14℃。冬季一般始于II月11日,终于来年的3月31日,计141天,其间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多刮北风,平均气温4℃。
  霜期初霜一般在10月23日左右出现,严霜一般始于11月8日,终于来年2月19日,共103天左右,春霜一般至3月21日,如出现过晚常伴有倒春寒天气。
  冰冻一般结冰于12月7日,终于来年2月19日,约计75天。
  冻土一般初冻于11月23日,终于来年2月23日,约计93天。
  第三节自然灾害
  给姜家村村民造成严重自然灾害的主要是河患、蝗灾、旱灾、涝灾。
  河患在历史上,姜家村曾多次遭受黄河决口的严重危害。1855年(清代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主流夺大清河人海后,常有河患发生。每逢大涝之年,往往伴有河患,黄河决堤成灾。1857年,黄河水漫溢,造成大荒年。1883年,许家沟附近大堤决口,附近数十村庄被淹。1921年,水灾严重,沿黄一带灾民达10万之众。
  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河患是1937年7月26日,黄河从蒲台县正觉寺(今东营区龙居镇境内)决口,患及蒲台、博兴、利津、广饶、寿光五县,有200多个村庄被淹,数万亩良田沙化,百姓流离失所,黄河决口后,姜家村被水包围。由于经常受到黄河水的侵害,围村早已修好防水坝(由土筑成的小水坝),俗称“土围子墙”。村民得知黄河决口的消息后,持各种工具来到村边,对土围子墙进行加固、增高、增宽、终于使大水没有进村。村外田间农作物全部被水淹没,水深处可达1.5米,能行船。水灾给姜家村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人们靠吃糠菜、讨饭、打长工、做短工维持生活。秋末,持续百多天的大水逐渐退去后,姜家村的村民忍着饥饿,挣扎着修缮房屋,恢复生产。
  水灾过后,许多地方落了很厚的一层淤,秋季种上小麦,第二年小麦丰收。从此,姜家村民便有了种植冬小麦的习惯,冬小麦成了主要农作物。
  蝗灾 1939年农历五、六月间,正当各种农作物茁壮成长的时候,发生严重蝗灾。一时间,空中的蝗虫由北向南,如同乌云翻滚而来,家家户户的墙上、屋檐上都落了一层层的蝗虫。满坡的庄稼,几天之间被吃了个净光。人们在焦急中,也采取了一些抵抗措施,如扑打、火烧、挖沟等等,但都无济于事,挖出沟来,一瞬间蝗虫就会落满。当蝗虫几乎将能吃的植物全部吃光后,才渐渐从姜家村及其周围的土地上消失。
  旱灾姜家村的历史上,春旱十年九遇,因此,村民有“十年九旱”之说,重春旱一般为五年二遇。春旱易造成小麦麦粒枯秕,春苗枯萎。
  1942年春的大旱,当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由于长时间无雨,土地干裂,无法下种,秋天自然就颗粒无收。田野光秃,就连野菜和野生植物都很少见。这一年,村民们就靠糠菜、棉籽、棉籽饼、榆树皮等充饥。凡是跑得动的人,都背乡离井,到外地讨饭,打短工。
  涝灾 1964年春季雨量大于常年。进入夏季,持续阴雨连绵,庄稼地里的积水达到饱和状态。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至农历七月下旬,连续下了几场大暴雨,姜家土地上一片汪洋。走进庄稼地,用脚一踩,全是没膝盖深的稀泥,满地庄稼颗粒无收。农民生活遭到严重困难,全村农民都吃统销粮。为了克服生活困难,补充供应量的不足,村民有的外出讨饭,有的搞各种各样的副业,有些人去了青州、寿光、掖县等地度荒。
  虽然涝灾非常严重,但有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灾荒顺利度过,秋后种上小麦,由于土地水份充足,小麦生长旺盛。1965年获得了小麦大丰收,秋季又是个丰收年,农民的生活恢复正常。

知识出处

姜家村志

《姜家村志》

出版者:姜家村志编纂委员会

《姜家村志》包括10编,29章74节26万余字。真实的记述了姜家村的近代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生活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