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41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综述
分类号: G252.8
页数: 7
页码: 144-150
摘要: 本节对河口街道办事处、义和镇、新户乡、太平乡、六合乡、做了建设综述。
关键词: 信息研究与服务 河口区

内容

河口陆域形成年代较晚,其村庄和集镇形成历史普遍较短,只有六合乡部分村史逾百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河口区境内村镇规模较小,分布不集中,各村庄自成体系,缺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只能满足简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功能不健全,一般村庄的公共设施只有石碾、小庙宇及简易土路,村民住宅乱搭乱建,村内道路自生自灭。1958年起,人民公社建起大队办公室、仓库、集体饲养处、场园、养猪场及敬老院等,1984年河口区人民政府成立前,村镇住宅建设无统一规划,布局分散,档次较低。建区后,河口区村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全区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实现全区村村通柏油路,居全市第二位、全省第八位。1997年自来水普及率达85%以上,被国家爱卫会授予“全国农村普及自来水先进区”称号。孤岛镇在2000年全省237个中心镇综合评价中列第一位。2002年全区村镇建设共完成投资2.42亿元。当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20.51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建筑面积10.74万平方米,新增生产性建筑面积6.63万平方米。2003年,仙河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并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全区乡镇驻地建设共完成投资2亿元,当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9.3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面积483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建筑面积5.29万平方米,新增生产性建筑面积4.69万平方米。乡村新修道路长度48公里,乡村道路总长度1178公里(含建制镇)。
  河口街道办事处
  河口区街道办事处位于河口城区,东与孤岛镇相邻,西与义和镇、新户乡接壤,南与六合乡为界,北临渤海,总面积476.7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地方总人口22649人(含非农业人口14132人)。辖22个村民委会员(29个自然村)4个社区居委会。
  2000年后,在河滨路西侧先后建商业楼房1200间。2004年,住宅、公用设施、道路建设投资分别完成350万元、48万元和200万元,新增公用设施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2400平方米,新增乡村道路10公里,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0公里,水、电、路、讯全部实现村村通。固定电话及手机普及率平均达到30部/百人。城中村李坨村的新村建设是河口区村庄建设的典例,已基本形成独立配套完善的河凯居住小区。八吕新村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占地200亩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工程全部完成,2005年上半年已有10余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在园区落户。
  义和镇
  义和镇位于河口区西部,地处黄河故道,距河口区政府驻地16公里,是河口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城镇。义和镇北与太平乡、新户乡相连,南与利津县虎滩乡相邻,东靠河口街道办事处,西与滨州市沾化县接壤。总面积129.74平方公里。总人口24348人(含非农业人口6877人)。辖46个村民委员会(49个自然村)。
  建区前建设 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田园荒芜,村舍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村舍零零落落,布局松散混乱,房屋破旧不堪,土地浪费严重,没有公共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房建设兴起,但除少数砖瓦房外,大部分为土坯草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了砖瓦房,居住条件大为改观。
  建区后建设 1991年义和镇政府行政办公楼建成,投资45万元,建设规模1470平方米。1991年4月20日义和镇贸易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5万元,200平方米。1991年9月25日投资50万元建设面积为250平方米、设座701个的义和影剧院;投资50万元新建和改造镇中、小学教学楼两所,仪器室、实验室、校舍105间;投资75万元完成了主要街道1471平方米的拓宽工程,新装路灯31盏,并改造了通讯线路;投资25万元建设了义太路义和段,安装总长6公里的自来水管线。1992年4月29日,王集水库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整个水库占地3000亩,工期一年,有效库容450万立方米。1992年7月义和镇东北村姜瑞投资25000元办起了义和镇第一家私人幼儿园。1994年7月义和镇木器厂插接式拆装聚酯家具厂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9月15日义和镇建设果品批发市场。1998年8月底,河口区义和镇希望小学成立,该校由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投资30万元,区、镇两级政府配套资金50万元共同兴建,建筑为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00年12月21日义和镇薄家村设立薄家集贸市场。2001年4月6日滨孤路取直工程改造工程破土动工。2002年2月聘请市规划院专家对义和小城镇建设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义和镇梯形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同年6月7日义和镇“两通”工程建设全面竣工。全镇46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整个工程投资120万元,新修公路4.06公里,补修2.5公里;2002年小城镇建设商品楼开发投资3400万元,建成面积7万平方米;2002年10月义和镇中学教学楼建成,建筑面积980平方米,投资80万元;2003年3月义和镇老年活动中心动工兴建,总投资130万元,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同年11月竣工;2003年8月义和镇首集市场破土动工,投资129.07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2004年商品楼开发建设4万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2004年5月义和镇信用路重建工程开工,全长310米,宽18.5米,投资30万元;10月义顺路新装路灯50盏,全长1公里,投资28万元。
  新户乡
  新户乡位于河口区西北部,乡政府距河口城区30公里。北临渤海,西临沾化县滨海乡,南临太平乡、义和镇、东邻河口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93.48平方公里。总人口13620人(含非农业人口2025人)。辖35个村民委员会(56个自然村)。
  建区前建设
  1968年5月新户公社成立归属沾化县管辖,公社驻地面积0.2公顷,有10间土木结构平房。1983年9月新户公社划属东营市,由利津县代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占地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房屋均为1968年后所建,均为砖瓦结构的平房。1983年公社驻地通电。
  建区后建设
  1984年6月,撤公社建新户乡。是年9月份河口区政府正式成立,同月新户乡移交河口区管辖。建乡后乡驻地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985年华北油田来新户会战,1986年通柏油路,是年建设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有机修大队,测井大队、运输大队、供应站、管子站等单位,房屋多是砖瓦结构。1987年胜利油田来新户会战,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修建油田医院、指挥部、运输队、供应站等单位,房屋多是砖石结构。1994年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单位迁走,房屋归新户乡政府管理。乡驻地道路建设有8条,东西路4条、南北路4条。大义路(海通路)为出入主路。乡驻地道路总长1500米、路面宽8米,1986年铺设沥青路面,2003年改造1200米、拓宽21米沥青路面,安装路灯65盏。文化路长500米,路面宽10米,1996年铺设沥青路面。鸿海路长600米,路面宽10米,1986年铺设沥青路面。府前路长450米,路面宽8米,1987年铺设沥青路面;2002年改造450米、拓宽13米沥青路面,安装路灯32盏。府东路长900米,路面宽10米,1997年改造铺设沥青路面。市场路长1400米,路面宽10米,2003年铺设沥青路面。
  1996年竣工的新户中学教学楼是新户乡第一栋砖混结构的4层楼房,该校占地4.5万平方米,2004年建设吃、住、行配套工程,获市规范化学校称号。1998年新户乡政府搬人办公新区,建设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占地0.9万平方米,绿化占地1.6万平方米,房屋为砖混结构和砖瓦结构。1999年新户医院门诊楼建设竣工,建设占地1.1万平方米,楼房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是新户乡第二栋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1999年乡党政部门职工住宅建设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占地0.7万平方米,房屋为砖、石、瓦结构。2000年边防站三层办公楼建设竣工,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2年教师和医院职工住宅建设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0.65万平方米,房屋为砖、石、瓦结构。2003年新户敬老院楼建设竣工,建设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楼房局部为三层砖混结构。商业街市场始建于1995年,2002年在大义路西侧建商业楼8栋,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楼房为砖混结构;河口冬枣市场2003年建成,建设占地3万平方米,场地全部硬化。2004年建设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
  太平乡
  太平乡位于河口区的西部,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乡政府距河口城区25公里。东邻义和镇,西南与沾化县相邻,北与新户乡接壤。总面积84.17平方公里。总人口12118人(含非农业人口2522人)。辖40个村民委员会(65个自然村)。
  建区前建设
  太平乡行政驻地位于太平乡的东部,依托太一、太二、太三村、联合村形成乡驻地小城镇。建区前,太平乡的小城镇建设以政府、教育、供销、信用社等单位为主体,主干道路只有府前街,道路宽仅5.5米,排水、照明、通讯等设施不配套,路旁的房屋以土坯房为主,只有乡直单位为单层的砖木结构房屋。
  建区后建设
  随着太平乡经济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太平乡的小城镇建设开始大幅度改观,乡政府于1998年委托滨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太平乡总体规划,1998年秋季,按照总体规划的布局,乡政府投资150万元,对府前街进行拓宽改造,完善了水、电、讯等基础设施,达到了太平乡驻地主干街道的“美化、硬化、绿化、亮化”,街道两旁的房屋全部进行拆迁改造,总投资达500多万元,一个新型小城镇初具规模。2002年10月,太平乡委托东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并按总体规划要求,开始加大建设投资力度。2002- 2004年度总投资500多万元,对府前街、北外环路、市场街进行改造;2004年度,在上级的扶持下,投资1800多万元,打通太平进出的主干道新义路,完善了整个小城镇的道路体系;投资600多万元新建连村路30多公里,完善了整个乡域的道路框架。2002年,投资120多万元新建太平乡幼儿园楼;投资270万元新建小学教学楼;投资800多万元新建太平乡科技综合大楼;先后投资80多万元新建了太平乡敬老院;投资420多万元完成了太平乡集贸市场的搬迁。投资247万元的计生服务楼,投资428万元的中学教学楼已破土动工,预计2005年年底竣工。
  村庄规划建设以打破“地屋子式”的居住环境为突破口,进行村镇体系规划,把原40个村委会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合并成18个村委会。1992年始,以刘鄂村、中义村为重点进行规划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区村庄规划建设现场会在太平乡召开。至2004年底,完成全乡合并规划后18个村委会中的11个村建设。官庄、龙王等村获得区小康文明村称号。
  六合乡
  六合乡位于河口区南部,乡政府距河口区政府驻地6公里,东接孤岛镇,北与河口城区及河口街道办事处接壤,西、南临利津汀罗镇,辛河路自南向北穿境而过。总面积138.0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4人(含非农业人口4521人)。辖28个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
  建区前建设
  六合乡原驻地(东区)于1968年建立。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乡驻地的六合村、西崔村村民为种地方便相继搬离,乡驻地人口明显减少,且原乡驻地离交通主干线辛河路较远,给城镇建设、居民生活、信息交流等带来诸多不便。村镇建设工作随意性较强,且规模小。
  建区后建设
  1990年后,通过国家投资、乡村集资、个体投资和争取油田支援等方式,投资240万元,先后修建利六延伸路、义兴路、合崔路共33.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形成以辛河路为枢纽,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网。为解决群众用电吃水难问题,乡党委、政府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资金,实现了村村通电,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1991年投资65万元,为21个村安装自来水,解决人畜用水问题。1992年投资30万元,上程控电话1000门,实现全国直拨。1994年投资2万元,全乡开通无线调频广播,及时把党的政策和农业科技传播到农民心中。1993年9月,乡党委、政府对全乡自然、经济、人口、用地等进行全面调查、整理、分析,几经研究,决心把西区规划好、建设好,使西区逐步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特邀滨州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作规划,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2年对总体规划分别进行调整。2004年执行的规划范围为西至辛河路,北到河王渠,东到和平路,南到安六路(包括荆家、小义和、安家、范家和于家5个村);城镇性质为河口区的卫星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综合城镇;发展方向是依托辛河路,在其东侧、河王渠以南以多组团的模式构筑建设框架。规划确定乡驻地用地规模为近期83.1公顷;远期146.8公顷。
  1995年10月乡政府投资145万元,建成2815平方米的乡中学教学楼;2001年6月投资30.6万元,建成719.18平方米的乡中心小学二期工程;2002年4月投资152万元,建成2277平方米乡中心小学教学楼;2003年4月投资200万元,建成2300平方米的乡中、小学宿舍楼;2004年3月投资200万元,建成1600平方米的乡中心幼儿园教学楼;使全乡教育布局更加合理。1999年5月投资186.72万元,建成2100平方米乡政府办公大楼,占地10000平方米;2000年4月六合派出所办公楼建成,投资100万元。2002年2月投资221万元,建成2698平方米的乡职工住宅楼,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改善了生活条件。2002年9月投资190万元,建成1997平方米乡计生综合服务楼,占地2400平方米。乡办公大楼和计生综合服务楼的建成,改善了职工的办公条件,提高了办事效率。1999年10月投资55万元,建成乡职工住宅平房;2003年5月投资55.43万元,建成870平方米的乡敬老院,投资64万元进行了硬化、绿化等设施配套,敬老院的投入使用,使人院老人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2002年10月投资53万元,建成428平方米乡卫生院门诊楼,解决了西区就医难的问题。
  农贸市场
  位于乡驻地南部,辛河路东侧,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2001年,乡驻地市场一期工程投资200万元,建商品楼5000平方米,人住业户48户;2002年二期工程投资516万元,建二层商品楼7373平方米,人住业户60户。市场集餐饮、经营百货、水产、肉类、副食、蔬菜等于一体,极大方便了驻地群众生产、生活,繁荣了驻地经济。2003年硬化市场地面2.3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沟7000米,建设公厕2处,投资150万元。乡驻地供水管线达到11000米,年供水量18万立方米。
  亮化硬化绿化
  2001年至2004年底,乡驻地顺河路、光明路、永安路两侧安装路灯91盏,乡政府驻地主要街道基本实现亮化;乡村公路建设达到88.75公里,由专人负责,专人养护,路况良好。投资20万元,对府前街、中学、小学、卫生院、派出所院内进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9700平方米。2004年乡绿地建设工程,投资200万元,建设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投资18万元,对乡政府、敬老院、派出所、医院、乡职工住宅区等院内进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累计乡政府驻地绿化面积达到31700平方米。
  乡驻地新村建设
  2004年后,安家、于家、范家新村建设陆续开工,3村已建成住宅40户。辛河路两侧,河王渠以南,建设初期以平房为主,2000年后,按二层楼及以上标准建设,路东侧建设离路边石41米,路西侧建设离路边石13.4米。建设项目统一报区建设局审批,执行“两证一书”制度。2004年底,六合乡驻地建成区达0.85平方公里。
  城中村改造
  2002年始,六合乡按照全区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三义和、广河、协胜3村围绕村居改造做了大量工作。
  三义和村,全村150户,517人,主要产业为劳务业、交通运输业、个体私营业、饮食服务业。2003年完成了占地2200亩的商住小区总体规划,其中别墅住宅区占地300亩。2004年底,村内建有家具、建材、蔬菜、工业品批发四大专业市场。自实施城中村改造始,共投资150万元,完成村办公综合楼建设;投资150万元,完成建材市场改造;投资270万元,新建蔬菜批发市场;投资650万元,建设工业品市场改造工程。
  广河村,2004年全村120户,446人,主要产业是劳务业、商饮服务业、个体经营业。新村规划330亩,需逐步拆迁改造的老住宅区占地815亩,海昌路东未利用土地2800亩。自2002年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后,共拆除旧村建筑4000平方米,建设商品楼1.2万平方米;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及在建别墅60栋,并完成相关设施配套,新村初具规模;投资200万元,完成村综合办公楼和老年公寓建设;投资800万元,建成汽配城,旧车交易市场、煤炭批发市场正准备启动。银河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永强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广河棉油公司相继落户广河,带动了全村的发展。2004年Ⅱ月,广河村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村集体资产改制,成立了广河科贸有限公司,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为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协胜村,全村280户,916人。主要产业是劳务业、运输业、建筑业。新村规划占地600亩,已投入资金730余万元,建成别墅23栋,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老住宅区占地900余亩,正在进行部分拆迁。在城区规划区内,2002年开发台田3800亩,其它用地2000余亩(其中,水库300亩,预征地300亩。对外长期承包400亩)。2002年河民路拆迁工程新建周转房150间,现使用44间,其它闲置。2004年3月村集体及部分村民出资成立了一家建筑设备租赁公司,经营效益较好。

知识出处

河口区建设志

《河口区建设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地:2006.12

《河口区建设志》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河口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城乡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区广大建设工作者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历程,并写进了许多与建设部门相关的工作。这本书较为客观的反映了我区城市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好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