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庄与集镇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41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村庄与集镇的形成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村庄与集镇的形成包括古代造陆、近代造陆、河口街道办事处的形成、孤岛镇的形成、仙河镇的形成、义和镇的形成、新户乡的形成、太平乡的形成、六合乡的形成几个部分。
关键词: 村落文化 乡村地理 河口区

内容

河口区全境是一块新生地带,是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沉积平原,成陆时间晚。据《黄河志》记载,境域成陆时期大致分两个:
  古代造陆
  汉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改道,经济南由千乘(今利津西境)人海,今利津城北、东皆为大海。随着黄河的泛滥淤积,陆域不断向大海方向推进。到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黄河改道,由淮河人海,经一千四百年,利津陆域向大海方向推进百余华里。当时海岸线为今六合乡薄家嘴、河口城区、新户乡老鸦嘴一线。此后三百六十年,河不入境,造陆停止,且海岸线逐渐退蚀。
  近代造陆
  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穿过运河,夺大清河道,复由利津县经宁海(现垦利县)、薄家庄、韩家垣子、肖神庙(老爷庙)东北二河盖牡蛎嘴人海。至1976年4月28日罗家屋子截流黄河由刁口河改清水沟流路,黄河在河口区境内较大的流路有六条次,历时一百年九个月,实际行水时间七十二年十一个月。
  1855年前全境内造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从1855年起,黄河每年携带11亿吨左右泥沙输入河口地区,其中有三分之二沉积在三角洲和滨海地区,年均造陆21.26平方公里。至1976年黄河改道经清水沟人海,黄河在河口区境内造陆面积1858平方公里。1855年前,在今六合乡境内,已有盐民、渔民及垦户居住,因黄河不断摆尾、泛滥、淤积,使得这一地区居民一直处在流动之中。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和1917年,黄河两次改道,使得今羊栏河以北逐渐淤积出大片沃土、洼大草深,盐民、渔民、垦户逐渐增多,但由于黄河泛滥、尾闾摆动,居民难以定居未形成村庄,更难形成集镇。1931年国民党政府韩复榘部55旅来此屯垦。1935年黄河在郓城决口,国民党政府组织鲁西南灾民迁此垦荒,在今四扣、义和一带出现有组织的移民村,其它一些为生计所迫流落此地垦荒者,逐渐形成一些小的村庄。除六合乡部分村庄历史逾百年外,河口区其余村庄和集镇形成的历史均不到百年。
  河口街道办事处的形成
  1911年利津知县宁健光偕同纪鹗元、李泽坦、胡钦贤勘定面条沟荒地百顷,作为公学堂,称劝学所,是为该区域最早村庄(今劝学村)。1931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今新建村安置部分伤残士兵(功劳兵),人称劳兵村。1935年鲁西南4200余移民来今西五村蔡家屋子、甜水井一带垦荒,后来南迁6华里,自十扣(1936年利津县刘奎元在今四扣村领地十扣)向东安排了十个间。当时在今河口城区东设置四区乡,人称四区街。
  1938年9月10日,发生特大海潮,四区街居民十有八九遇难,几十万亩良田严重碱化,多年寸草不生。1940年,河北省静海县何云详迁至今四扣地段居住,后来形成村庄,取村名四扣村。1958年形成四扣集市。1963年沾化县基于此建四扣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四扣乡,1991年四扣乡政府迁至今二吕村西,2001年2月四扣乡与原河口办事处合并,称河口街道办事处。
  1954年,国家农垦局在河口地区创建劳改农场,场部及三分场旧址在今河口城区东邻。1964年4月5日,海潮再次袭击河口地区,良田严重碱化,房屋倒塌,劳改农场远迁新疆。
  1961年7月,地质部在义和镇南3公里处打出本地区第一口探井沾1井,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从而揭开了河口地区石油勘探的序幕。1971年10月19日,义11井测试日产原油1161吨,天然气7.4万立方米。当月燃化部和胜利油田(时称九二三厂)党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向河口进军”的指示,开始河口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1972年7月15日,在八吕村南面条沟南畔设立石油会战指挥部河口指挥部。1974年6月,沾化县在河口指挥部驻地设立河口办事处。1984年8月移交利津县人民政府代管,同年9月26日交河口区人民政府。
  1984年9月6-8日,河口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河口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区名沿用企业名字“河口”,胜利油田河口基地为河口区人民政府驻地。此时,油田河口基地占地近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2.56万人,已具备小城镇雏形。
  孤岛镇的形成
  1934年,黄河决口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其中神仙沟、甜水沟与渤海水域之间形成孤岛,故此地得名孤岛。
  自20世纪50年代初,孤岛共青团林场、同兴农场、青坨农场、黄河农场、济南军区农牧场相继在此开荒、造林。1963年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此建立军马场,并相继接收了其他农场、林场。
  1968年5月17日,胜利油田在此地区打出第一口探井渤2井,1970年胜利石油会战指挥部开始在此开发建设,1972年成立孤岛指挥部。1992年6月设立孤岛镇。随着孤岛地区的开发建设,外地来此经商、务工人员逐渐增多,1993年12月7日正式设村,取名镇苑村。境内最早村庄是1967年建立的西韩村,1994年7月由垦利董集乡划归孤岛镇,改称丰华村。
  仙河镇的形成
  1960年后,垦荒、捕鱼者渐至此地散居,1967年,垦利县红光渔业社渔村部分居民迁现渔村居住形成自然村渔村。
  1973年胜利石油会战指挥部开发桩西油田,建成了油田职工生活基地,时称孤岛新镇。1987年5月,经中顾委委员林乎加提议,改名仙河镇。1992年6月成为建制镇,以后又陆续建4个行政村。
  义和镇的形成
  1914年,沾化县流钟火把张村李大龙等来此垦荒,后来又有利津、寿光、沾化、无棣及鲁西南大批移民来此垦荒耕种。立村名义和庄,取和睦团结之意。1935年2月形成义和集市,1942年,按方位分成西北、东北、西南、东南4个行政村。1957年定名为义和镇。该镇最早移民系蒲台县高有亮,于1900年迁蒲台屋子即今蒲台村。
  新户乡的形成
  1928年,沾化县孙迁户村李庆太、李汉青(一说李世卿兄弟)等人来今东村、西村居住,立村名为新迁户,简称新户。1957年成立新户乡,1962年5月形成新户集市,该乡最早迁入者为于1918年自沾化县永丰乡大王庄迁人大王屋子(即今南王村)的王关义和迁入坨子(即今东风村)的王德胜。
  太平乡的形成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和1917年黄河两次改道,遂使沾化以东,利津以北数百万亩海滩荒碱地淤为沃土,垦户渐多,后因黄河故道以西新淤积出一大土岭,地势高平宽阔,沾化县流钟口,黄升店人迁此种地,因希望平安,故取名太平岭。又有沾化县黄升店堂号为“双胜永”、 “清香永”、 “泉胜永”的3家大户在土岭附近占地租佃,来此种地的农民遂称为三大永屋子。1930年,曾任过山东省议员、国务会议员的黄升店人王成业之父王胜芳(即“双胜永”)将以上3村合为1村,取名太平镇。同年建立集市,后曾取消,1948年3月又恢复集市。1958年成立太平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太平乡。本乡最早移民为沾化县荚家村人王锡林、王岳青、王云芳,于1913年迁今东兴村(老鼠头)居住。
  六合乡的形成
  清道光十年( 1830年),利津县丰国镇(今汀河)河圈村于金山、于银山、于盖田、于凤山等4户迁今于家村(鱼窝棚、于窝棚)为境内第一村。他们以打鱼、割苇为生。1964年,淫雨成灾,黄河泛滥,肖庙公社东北部的庙一、庙二、薄家咀、大夹河、小夹河、下小街六个村被淹。1965-1967年政府拨款另立新村,将六村合一而形成新村,称六合村。1968年荆家、肖庙两公社合并为六合公社,建在六合村,1984年改成六合乡。该乡最早集市为老爷庙集市,形成于1964年7月。1982年5月形成六合集市,乡驻地于2000年底迁往辛河路东侧新址。

知识出处

河口区建设志

《河口区建设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地:2006.12

《河口区建设志》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河口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城乡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区广大建设工作者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历程,并写进了许多与建设部门相关的工作。这本书较为客观的反映了我区城市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好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