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乡集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39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乡集市
分类号: F713.56
页数: 9
页码: 112-120
摘要: 广饶县的集市起于何时,现已无史料可查。仅据万历、雍正、民国《乐安县志》及民国《续修广饶县志》记载: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全县有集市30处,其中县城5处,乡村25处;1729年(清雍正七年),全县有集市35处,其中县城2处,乡村33处;1911年(清宣统三年),全县有集市51处,其中县城2处,乡村49处;1935年(民国24年),全县有集市55处,其中县城l处,乡村54处。
关键词: 市场规范 市场管理 广饶县

内容

集市,作为商品集中交换的场所,在中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便出现了商品交换。为了便于交换,就出现了集市。《周易·系辞下》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在殷商以前,就有了集市贸易。到春秋战国时期,集市贸易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管子》记载:“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十里。”《赵书》记载:“国丰五日一集。”都说明当时集市贸易不仅规模大,有固定场所,而且已形成了定期集市。当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里也都是“前朝后市”,把集市设在朝廷官署的后面。由此看出,集市贸易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汉以来,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集市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不仅集市数目不断增加,上市商品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还不断由城镇向乡村延伸。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集市上的茶馆、酒店、饭店、旅社、车店等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
  广饶县的集市起于何时,现已无史料可查。仅据万历、雍正、民国《乐安县志》及民国《续修广饶县志》记载: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全县有集市30处,其中县城5处,乡村25处;1729年(清雍正七年),全县有集市35处,其中县城2处,乡村33处;1911年(清宣统三年),全县有集市51处,其中县城2处,乡村49处;1935年(民国24年),全县有集市55处,其中县城l处,乡村54处。
  举行集市的日子称“集日”,到集市进行商品交易或观光称“赶集”。集日固定为五日一集,按农历计时,有“逢单”、“逢双”之分。以1935年55处集市为例,集日为农历每月每旬“一、六”的13处,“二、七”的11处,“三、八”的5处,“四、九”的10处,“五、十”的16处。
  这55处集市中,除县城西关大集外,乡村较大的集市有大王桥、马头、稻庄、石村、尚家道口、牛家庄、辛店等。这些较大的集市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既是当时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又是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39年1月,日军侵占广饶县城后,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度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摧残,长期活跃繁荣的西关大集一度变得沉寂不堪。
  1943年2月,共产党八路军在小清河以北广大地区建立广北县人民政府后,注重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集市贸易随之活跃起来。
  1947年9月,广饶县全部解放后,人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全县大小集市发展到85处,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增加了30处。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集市贸易作为商品流通的渠道之一,对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有人误认为通过集市交换个人产品的形式已不再需要,不少集市被关闭。是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指示后,被关闭的集市全面开放。
  1958年,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进程中,强调建立和巩固农村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在流通体制上搞国营独家经营,致使农村家庭副业被限制,大部分传统集市被取消。
  1960年,党中央发出恢复集市贸易的号召,逐步开放了集贸市场。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五风”的影响,市场上物资匮乏,黑市活动猖獗,物价大幅度上涨,特别是粮食和副食品一类,更为昂贵。集市上出现了5元1斤小麦、3元1斤玉米、10元1斤猪肉等不正常现象。1961年,党中央发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集市贸易,便利社队和社会交换自己生产的商品。1962年党中央《关于商业问题的决定》又指出,集市贸易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补充。自此,全县集市贸易又恢复正常,市场物价也逐渐下降,小麦每斤0.9元,玉米每斤0.5元,猪肉每斤1.6元。
  1965年,全县集贸市扬大都开放。市场上物资充裕,物价稳定,交易兴隆,被称为广饶县集贸史上的“黄金时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市贸易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温床”,受到强烈冲击,全县集贸市场萧条冷落。1969年又效法“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经验,全县大部分集市被取消,只保留城关、大王、稻庄、牛庄等少数大集,并规定保留的少数大集集日统一在农历每月每旬的一、六日,致使全县的集市贸易更不景气。1974年被取消的部分集市虽然恢复,但由于限制较多,发展仍然缓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集市贸易才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全县仅有集市26处,成交额为1892万元;1986年发展到49处,成交额达到2535万元;到2002年达到83处,成交额达到8817万元。这83处集市中,集日为“一、六”的16处,“二、七”的15处,“三、八”的14处,“四、九”的14处,“五、十”的17处,天天市6处,每年七月十四的1处。
  全县最大的集市是乐安商贸城集市,它的前身是县城西关大集,集日为“三、八”。
  西关大集,历史悠久,市面繁荣,物资丰盛,是全县和周边地区商品交易的中枢。
  改革开放初期,大集占地面积约37820平方米,上市人数2-5万人。大集以西关十字路口(旧称坛口,今为府前大街与月河路交叉口西南侧)为中心,四面扩展,分行划市。向北十一村大街(旧称后门街)是乌盆乌罐、条编帚篓和柴草市;向南十村大街(旧称三铺街)是青菜市;向东前街(旧称二铺街),平常为农贸市场,集日为国营和个体工商企业的摊点;后街(旧称油店街)为鱼市和杂货市;十七村大街(旧称五铺街)为粮食市,西环城路为工业品市场;南环路南为牲畜市,向西为木货市;北环城路是自行车市。
  西关大集是各种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进行交易的综合性市场。随着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上市商品种类日渐增多,成交额不断攀升,到1986年已达到495万元。
  1993年10月在城区改建中,西关大集迁至县城东北角新建乐安商贸城。乐安商贸城占地917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39.6平方米。市面的扩大,设施的完备,吸引了更多的商品投放市场,更多的顾客争相光临,成交额得到较快增长,2002年达到1437万元。
  除乐安商贸城集市外,全县较大的集市有大王、大码头、稻庄、大营、花官、王道、延集等。这些集市大都历史久长,多属乡镇首集,占地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以上,上市人数5000-15000人,2002年集均成交额达到391万元,为促进商品流通、方便群众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附1.1911年广饶县集市(51处)情况一览表;
  2.1935年广饶县集市(55处)一览表;
  3.1985年广饶县集市(44处)情况一览表;
  4.2002年广饶县集市(83处)分布情况表;
  5.1975-2002年广饶县集市贸易成交额统计表

知识出处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出版者:东营市新闻出版局

出版地:2004.8

本书断限上起1943年,下至2002年底,包括管理机构、市场管理、企业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与广告管理、公平交易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财务装备管理、教育与法制、党群工作、协会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所、人物与荣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