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538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科技
分类号: F23
页数: 8
页码: 200-202
摘要: 广饶盐区,从1959年恢复生产以来,积极改造和发展盐区生产。特别从1970年后,各盐场按照“三化”、“四集中”和“新、深、长”新工艺相结合的路子进行盐田改造。首先从县盐场开始,在1970年冬,按照新工艺要求,改建适应中、小型机械操作的新型盐田40公顷,新设县盐场七队。至1974年已建成一方滩池8000亩,从1974年开始又在支脉沟南建新型盐田40公顷。至1977年已扩建到8000亩,创出了适应广饶盐区特点的技改路子,各乡镇盐场也仿行改建。至1981年,全县总计改造老滩570公顷,改造后的盐田,扬水、制卤、收盐、运盐和堆坨等主要生产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关键词: 广饶县 地方 财务

内容

广饶盐区,从1959年恢复生产以来,积极改造和发展盐区生产。特别从1970年后,各盐场按照“三化”、“四集中”和“新、深、长”新工艺相结合的路子进行盐田改造。首先从县盐场开始,在1970年冬,按照新工艺要求,改建适应中、小型机械操作的新型盐田40公顷,新设县盐场七队。至1974年已建成一方滩池8000亩,从1974年开始又在支脉沟南建新型盐田40公顷。至1977年已扩建到8000亩,创出了适应广饶盐区特点的技改路子,各乡镇盐场也仿行改建。至1981年,全县总计改造老滩570公顷,改造后的盐田,扬水、制卤、收盐、运盐和堆坨等主要生产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盐业科技1981~1990年发展较快,特别是1988年,广饶县盐场18万吨技改项目,按照“三化”、“四集中”要求设计和改建成全场一副滩。结晶池格由每池几百平方米、几千平方米,扩大为2公顷。初期,池格过大难以用塑膜苫盖,现由1池改2池,每池o.93公顷,最适宜浮卷法塑苫。蒸发池和储水池面积均相应加大,每圈池几公顷至28公顷。蒸、结比例经过了调整,滩田结构趋向合理。至1992年底,全县改造老滩2300公顷,90%以上的滩田适应中小型机械作业,18万吨技改项目适应大型机械作业。
  推广应用塑膜苫盖结晶池。1981年曾试验,1990年推广应用,并引进浮卷法获得成功,1991年省盐务局在广饶召开重点盐业单位现场会进行推广。
  改善圈池条件,提高原盐质量。自1982年开始至1990年,全盐区用砖瓦护坡的结晶池埝和圈埝面积已达1750公顷。在此基础上应用“新、深、长”新工艺,提高盐质十分明显。盐质平均含纯由1980年的93.08%,到1990年提高为95.94%,不溶物和其他杂质逐年降低,优、一级品率100%。
  盐田机械化不断改进更新。1977年县盐场利用压池机底座改制牵引扒盐机成功,只适应100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子捞盐,与人工捞盐相比,提高工效3倍。1983~1984年,又引进小型管道输送收盐设备3套,经试用管道收盐,一般能使盐质提高氯化钠含量1.5个百分点。并且粒小,色白,杂质少,完全适应食盐和工业用盐要求。并引进295收盐机组和495收盐机组。从应用看,仍不能适应大池格收盐的需要。
  加工盐和盐化工。1983年,县盐场进行洗粉盐试产成功。又于1986年试产洗精盐成功。并开发了营养盐、加碘盐、味精盐等,填补了东营市加工盐的空白。1991年,县盐场用吹出法制溴素成功,同年县洗精盐厂利用洗盐卤试产再制盐和氯化镁成功,填补了东营市盐化工业的空白,为今后开发卤水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广饶县盐业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4.10

《广饶县盐业志》是按省盐务局的统一部署进行编写的,本志收集资料较为广泛,先后去省档案馆、省图书馆、青岛、莱州、青州图书馆查阅《中国盐政史》、《中华盐业史》、《中国盐政实录》、清《盐法通志》、《汉书》、《史记》、《山东通志,盐法》、《新修山东盐法志》、《山东省盐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清雍正《青州府志》及利津、寿光、博兴县志和本县历代县志等有关资料,还查阅了本县盐务局(盐业公司)和广饶盐场、广北盐场档案资料,并采访在盐业战线上的老干部、老工人及有关知情者口碑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