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746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商业
分类号: F717.1
页数: 34
页码: 291-324
摘要: 本篇包括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集市贸易和个体私营商业、粮油购销、物资经营、石油商品经营、医药品经营、烟草专营。
关键词: 商业 经营

内容

历史上,境内村落稀少,经济贫困,商品交换以集市贸易为主要方式。40年代初,境地成为抗日根据地后,始有合作商业,小型私营商业仍占主导地位。较大村镇成为商品集散中心,交易的商品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日用杂货、牲畜、木货、土布等为大宗,外销商品较少。解放区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扶持工商业发展。
  建国初,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增多,但其比重较小。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的格局,市场日趋繁荣。1957年,境内集市贸易发展到历史盛期。此后,连续受“左”的错误影响,把公私合营和集体商业并转为国营商业,取消了个体商户,并一度取消集市,部分商品凭票限量供应。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商品匮乏,粮食、副食品供求矛盾突出,市场物价上涨。1962年后,适量开放集市贸易,对农产品采取派购、议购、换购、奖售及加价收购等办法,并扩大商品凭票供应与定量供应范围,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政策,对国家统配物资实行统一管理,计划供应,市场情况逐步好转,物价稳中有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遭受冲击,经营网点锐减,集市再度被取消,造成流通渠道堵塞,商品短缺。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商业、服务业等流通设施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商品物资供应相对充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集体、个体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市场活跃,商品日渐丰富。建区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小企业实行改、转、租、包、卖,对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广筹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应措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商业和城乡集市贸易,个体私营商业呈快速发展态势。1992年取消计划供应,市场、经营、价格三放开,打破了主要商品由各专业商品流通部门独家经营的格局。油田商业、服务业异军突起,全区第三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市场进一步活跃与繁荣。
  1997年,全区共有商业零售网点6706个,从业人员20033人,城乡各类市场62处,人均市场、网点占有率居全市第一位,排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4亿元,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7.8亿元。市场建设总面积69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