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7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
分类号: F5
页数: 7
页码: 273-279
摘要: 本节介绍了公路建设和胜利油田专用公路和公路桥梁。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运输

内容

公路建设建区前,境内只有1条干线公路,总里程为25公里;县乡公路15公里,胜利油田专用路5公里,通车里程45公里。这些公路大都是60~70年代胜利油田修建的三、四级公路,路面老化。建区后,随着油田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至1997年底,全区有干线公路4条,共94.7公里,区乡公路194.6公里,胜利油田专用路48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9.3公里,二级公路52.1公里,三级公路3.3公里,四级公路194.6公里,通车里程772.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6.8公里。全区88.2%以上的行政村通柏油路。
  干线公路辛河公路省属一级公路,南起淄博市临淄区的辛店火车站,北至东营市河口区,中经广饶、牛庄、东营、垦利、陈庄等城镇,全长129.7公里,境内长25.8公里。
  辛河路临淄至牛庄段,在明、清时代为官马大道。1927年曾通客车。建国后,该路曾用辛(店)新(镇)、辛(店)牛(庄)、辛(店)东(营)、辛(店)孤(岛)等路名,1987年定名为辛河路。
  建国后,该路多次分段整修。1962年,为满足胜利油田开发的需要,石油部投资400万元,改建辛店至东营公路,铺3.5米宽的简易沥青路面,建成境内最早的沥青公路。由于路基标准低,重型车辆多,未满一年,路面即遭破坏。1965年由胜利油田投资,对辛孤路六干至西双河路段、六干以南至辛店火车站路段全长78.6公里,铺筑沥青路面,按四级路标准改建。辛孤路广饶城北至东营五干段,后改造为二级公路,路基宽19米,路面宽15米。20多年间,这条路在胜利油田开发和沿线工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油田和东营市每年大约有3亿吨物资从这条路上流出汇进。高峰期各种运输车辆日流量达16400多台次,超过设计能力30倍。由于等级低、路况差、超负荷承压,经常出现堵车现象,通过能力很低,交通事故较频繁。1987年10月~1988年12月,将辛河公路广饶城至东营五千段40.37公里,由原来的二级公路改建成东营区第一条高标准的一级公路。该路段路基宽27.04米,路面为1.5米中央分隔带、快车道2×7.75米、慢车道2×4.5米、路肩2×0.52米。该路设计新颖,设施齐全,路面宽阔,相向行驶的车辆互不干扰。车辆通过能力比改造前提高3倍。辛河公路是贯穿东营区南北的交通主动脉。
  青垦公路省属二级公路,南起青州,经大王镇、东营市东城、胜利镇至垦利,全长102公里,境内长21.1公里。原为东王路,由东营修至大王东侧,与潍高路连接。后又向南通至青州,向北至垦利县,1990年定为省级干线青垦路。东营至大王段,原设计为一级路,1986年开始筑路基,路基封顶总宽44米,沿路桥、涵基本配套。1987年按照国家二级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路面宽11米,沥青路面厚度6厘米,当年建成通车。青垦路是贯穿东营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博新公路南起博兴,中经陈户、郝家、东营、永安,北至垦利县新安乡,全长107公里,境内46.5公里。28+809~43+730段原为油田专用路,1984年由胜利油田投资改建,路基宽为15米,沥青路面12米,标准二级路。43+730~52+267段,原为东郝路,1974年油田投资修建,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标准为三级路。
  辛沙公路北起无棣县辛集镇,东至掖县沙河镇,是二级国防公路,也是山东省三横三纵一环公路网中一环的主要部分。该公路在境内分东、西两条走向。东线由垦利永安经飞机场入境,经广南水库至广北农场、寿光界,由油田和地方共同投资兴建。西线由永馆路经东营黄河大桥至青垦路达田庄,由田庄至广北农场、寿光界,境内田庄至广饶界长1.3公里。
  区乡公路建区后,在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同时,规划了乡村道路和生产路,村与村之间建成互相联通的土公路,路宽一般5~8米,路两旁种植树木,乡村道路面貌大有改观。1987年后,发挥油地结合的优势,依靠群众,民工建勤,多方筹资,建设区乡公路,逐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至1997年底,区乡公路已达194.6公里,是建区初期的13倍。
  胜利油田专用公路境内早期沥青路面公路主要是胜利油田依勘探开发需要建设的生产专用公路,是随着勘探区域的扩大和原油产量的增长,逐步形成以油田生产专用路为主的公路网络。建区后,干线公路、城区街道、油田专用公路及区乡公路都有很大发展。油田生产专用公路建设极大促进了地方交通事业发展,部分生产专用公路发展成为城区主要街道。至1997年底,油田专用公路483公里。
  公路桥梁干线公路桥梁王营桥位于牛庄镇王营村南,是辛河路与支脉河交叉建筑桥梁。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灌矩型板,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全长127.50米,桥面宽7米,全桥12孔,跨径9.50米。由省交通厅设计、投资,省交通厅工程大队第二工程队施工修建,于1968年建成通车。1988年在辛河路改建中,该桥又由东营公路段设计改造,改建后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桥长121.20米,全桥6孔,孔径20米,桥宽30米。该桥由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承建,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车。
  广利河大桥Ⅰ 位于辛店镇东赵村东南,是海河路和广利河的交叉建筑桥梁,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主要结构为底部钻孔薄注桩基承托矩形盖梁,上部空心板梁预制安装,两侧设有钢筋混凝土花格栏杆,中央分隔带安装钢管栏杆,由8厘米厚钢筋混凝土板覆盖。全桥长154.8米,15孔单跨10米,斜交60度,总宽30米,分上下行快慢四车道,间2米宽分隔带相隔。该桥由东营市公路段投资、设计。广饶县水利工程安装公司三队承建。其工程量:灌注桩88根,盖梁8排,空心板210块;人行道、分车带、栏杆扶手各150米,共浇筑混凝土3173立方米,砌石237立方米,水泥1388吨,用工33236个。1989年8月28日竣工,是东营公路桥梁建筑中斜交角度最大的桥。
  广利河大桥Ⅱ 位于东城规划中心线——胜利路上。是通往南郊农场、东部滩涂开发区、水产养殖区、盐业开发区和广北、广利两港的重要通道。该大桥开创性的在黄河冲积平原土质松软地基上设计钢架拱大桥,采用4孔净25米钢架拱式结构,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中墩采用  区乡公路桥梁建区后,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公路桥梁建设与公路建设同步迅速发展。至1997年底,全区共有区乡公路桥梁72座,1528米,涵洞327座。其中:中桥18座,长635米;小桥54座,长893米。
  公路运输客运建国后至80年代初,长途客运由国营汽车站专营。建区前,境内有东营、牛庄两处国营车站。1984年在惠民地区公路运输公司东营地区汽车队、站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东营市分公司,至1997年底,境内设东营、牛庄、东营西站等5处客运车站,站点3个,开通线路135条。客运班车332辆,客运量89.2万人,客运周转量17611万人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得到发展,个体长途客运量和客运业务随之大幅度上升。1984年,全区共有个体客运车辆13台,客座225个,客运量1.6万人。至1997年底,发展到117台,客座3510个,客运量77.5万人。开行线路69条,其中:跨省市线路14条,省内跨市地线路40条,长途客车可直达北京、天津、郑州、沈阳、大连等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区客运出租行业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全区人力三轮出租车、机动出租车发展到近千辆,1996年出租汽车由少到多。至1997年底,出租汽车发展到1100辆,出租机动三轮车788辆,人力三轮车777辆;以出租车为主的服务公司拥有各型车辆300余辆。
  货运建区前,境内公路货物运输主要靠国营和集体运输公司,社队部分马车、拖拉机在农闲时从事短途运输。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个体运输、营业性车辆由建区初的218辆发展到1997年的4318辆,货运量达200万吨,货运周转量20867万吨公里。
  公路管理公路养护 1963年秋,辛(店)东(营)公路建成沥青路面,境内沥青路面养护开始。1968年,开始大量修建沥青道路。沥青道路养护分初期养护、经常养护和中修界面。1979年,精简民工建勤养护员,减少到每5公里4人,每日补贴由1角增加到6角,集中食宿者增加到8角。1983年,国道、省道及在养的乡公路养护和修建均为民工建勤,县乡公路修建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实行小包干,定额管理,联质计酬,不发工资,只发出勤生活补贴的生产责任制。每完成一个标准工作日,发给出勤补贴8角,集中食宿者另补2角。建区后,区内公路由东营市公路段及东营分段负责养护。1988年,县乡公路移交交通局养护管理,东营区公路养护里程为77.2公里。1989年,市交通局按各县区养护里程,每公里拨给养护费1000元。
  公路养护实行分级管理和养护。区乡公路由区交通局负责修建养护,乡村公路由乡镇组织群众自建自养。养护里程以乡、镇的界碑为准,区乡公路每公里定员1人,乡村公路每3公里定员1人。各乡镇交通管理所的公路养护人员,全部采用招聘轮换制,合同期为3~5年,基本工资为80元,按每月或每季度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比的分数加发浮动工资,基数为70元,完成养护任务月工资收入150元左右。1990年始,市交通局给县路每公里拨养护费2000元,乡路每公里1500元,由县(区)公路管理所负责组织实施,村路由乡镇和各村负责养护管理。
  1997年,有公路养护队8个,公路养护人员132人,筑养路机械设备发展到34台(辆),固定资产121万元。其中:各类汽车12辆,12马力拖拉机17部,其它机械数量5部,全区公路养护里程194.6公里。
  公路绿化辖区土质碱化严重,种植树木成活率很低。建区后,采取更换新土,改良土壤,修筑平台,分割地下盐碱层,严格挖坑标准以及种苗标准等措施,保证植树的成活率,公路绿化发展较快。1991年后,坚持区路区管、乡路乡管、村路村管的原则,采取专职、兼职、群众养护员三位一体的公路绿化管理方法。1997年,全区194.6公里的区乡公路绿化里程171.4公里。
  公路养路费征收与管理公路养路费是公路修建、养护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公路的物质基础。1985~1997年,共征收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农用汽车养路费826.02万元。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