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0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营机制
分类号: TE626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本文包括从20世纪50到60年代,成品油由供销系统负责购销。70年代由县煤建公司兼营。1979-2002年石油机制改革以及发展。
关键词: 石油产品 石油经营 利津县

内容

20世纪50到60年代,成品油由供销系统负责购销。70年代由县煤建公司兼营。1979年1月1日,煤、油分开,正式建立“惠民地区石油采购供应站利津县支公司”。1983年东营市建市后,改称“利津县石油公司”。1985年更名为“山东省石油公司利津支公司”,下设行政股、业务股、财务股、仓储股,有干部职工38人,技术人员11人,行政管理由县商业局负责,业务、财务由东营石油分公司管理,主要是落实分配计划,保障成品油购进、销售、搞好油库管理。
  1987年10月,进行企业体制改革,利津石油支公司划归上级石油公司垂直管理,人事档案由利津县移交东营石油分公司管理,属省属企业。公司内部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的经营管理,由公司经理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1988年,利津石油支公司企业规格确定为(二)型企业,在经营上实行经理承包责任制,承包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下设的行政股、业务股、财务股、仓储股,第一加油站和八个班组,使责、权、利分明,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感,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993年进行改制,利津石油支公司更名为“山东省石油集团利津公司”性质为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面向市场,参与竞争,调整内部机构,压缩管理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打破干部职工界线,层层实行聘任制、业务承包制。1994年完善用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全员合同制,职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认劳资关系。
  1996年,公司调整领导班子和公司机构,实行目标管理及承包制。以加强财务管理为重点,先后制定了油品购销管理,仓储管理等八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发挥主渠道作用,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
  1998年国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石油、石化工业经营管理体制,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利津石油公司随省公司划归中石化集团。改制后,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在经营管理上,加油站的承包管理,改为公司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财务管理的模式,发挥了整体优势;用人制度上,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压缩管理人员,充实经营一线;分配机制上,员工报酬与创造的效益挂钩,调动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999年,中石化集团机构改革,进行重组改制,经资产、人员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2000年8月,利津公司经过资产重组、人员重组,成为上市公司一员,全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利津分公司”,属中石化股份公司的零售分支机构,下设办公室、销售科、财务科、第一加油站、第二加油站、第三加油站、第五加油站、第六加油站。
  2001年6月,东营石油总公司再次对利津公司进行改制。东营市总公司零售公司、安全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利津公司的零售、安全和营销进行垂直管理;取消了县级公司的法人资格、批发和单独核算的经营方式;关闭利津油库、成立利津零售分公司;利津零售分公司只负责管理本公司县内加油站的业务,人、财、物统归总公司,管理;实现了市县一体化管理,初步完善了全省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同年,利津公司落实中石化减员增效工作。按照省公司《经营体制改革方案》,县零售公司只保留一名经理,相应的财务、业务、加油站管理人员最多不超过7人,其余人员一律充实到加油站。按省市竞争上岗条件,在33名干部职工中,有14人通过竞争而上岗;有18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后,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有1人转变了用工形式。总体减员60%。
  2002年,公司下设办公室、财务科、调运组、润滑油经营部、15座全资加油站。管理人员1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人。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