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0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体制改革
分类号: S37
页数: 1
页码: 306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91-2001年体制改革,先后从县经委和水产局接收了利津县油脂化工厂和冷藏厂,成立利津县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随着粮食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津县成立粮油总公司,新建7个企业单位。
关键词: 粮食 农产品 利津县

内容

1991年先后从县经委和水产局接收了利津县油脂化工厂和冷藏厂。
  1992年2月成立利津县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后与粮贸公司合并。
  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随着粮食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津县成立粮油总公司,新建7个企业单位,即:利津县鲁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利津县四通有限公司、利津县粮食公司蓝天大酒店、黄河口制氧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市如津食品厂、利津县种鸡场、利津县粮食工会服务中心。利津县粮食系统的企业单位由1993年前的22个增加到29个。1994年3月,撤销刁口粮所建置,由利津县宏达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兼并。1995年12月,将利津县冷藏厂参股移交给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7年实行职工分流,开展再就业工作,全县粮食系统分流人员532人,占职工总数的46.1%,其中粮食局机关分流干部11人。全系统办理自谋职业的97人,符合内部退养条件办理“内退”手续的108人,妥善安置生产、经营能力差的10余人,鼓励下岗职工承包、租赁多种经营项目96个,从业人员310多人。
  1997年3月,将19个粮食流通企业组建为5个粮油公司,为一级法人。由南宋、北宋、店子、前刘等4个粮油公司,组建为店子粮油公司;利津镇、市镇粮油供应公司、粮贸公司、粮食工会服务中心等4个企业组成为市镇粮油公司;王庄、明集、大赵等3个粮油公司组成为王庄粮油公司;盐窝、北岭、虎滩、集贤等4个粮油公司组成盐窝粮油公司;陈庄、汀河、傅窝、罗镇等4个粮油公司组成陈庄粮油公司。同年,恢复利津县冷藏厂,仍属粮食局管理。
  1997年11月,将蓝天大酒店、鲁星电器公司、四通公司、粮油供应公司等4个非政策性多种经营企业租赁给职工个人经营。1997年12月,由县饲料厂、种鸡场、冷藏厂等3个企业组建成“利津县宏达养殖集团公司”。
  1998年,在巩固1997年职工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从县粮食局到各基层单位先后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12个,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40人,形成了职工再就业服务网络。是年底,全系统分流职工66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3.7%,实现再就业624人,再就业率达94%。
  1998年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国有粮食政策性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国有粮食政策性业务由收储公司承担。将原来执行政策性业务的5个粮油公司更名为收储公司。
  2000年3月,县粮食系统的10个非政策性企业进行改制,实行资产优化重组,改为股份制经济或民营经济,有4个小型企业破产注销。改制后,共甩掉债务包袱8870余万元,解决职工及社会遗留问题1100万元,盘活资产1200万元,人员全部交社区管理。同年6月,按乡镇区域设立16个粮食收储站,形成了一级核算,分级管理的经营体系。在粮食收储企业中,改革用工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在496名职工中择优录用了156名职工上岗。
  2001年12月31日,全县粮食系统在岗人员528人,其中干部88人,固定工102人,合同制工人334人,临时工4人,内有女职工219人。年内将破产企业失业的693人全部移交社区管理。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