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项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94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三项制度改革
分类号: F271.2
页数: 1
页码: 251
摘要: 本文包括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关键词: 企业产权 产权制度 利津县

内容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1988年,利津县全民、集体企业全部废除固定工制度,新招收工人全部实行合同制。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用工范围、条件、数量和用工形式,企业内部打破固定工与合同工界限,实行动态优化劳动组合;企业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职工有依法申请辞职和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权利;未被组合而下岗的职工,实行厂内待业制度,待业培训后仍不能上岗的,可转向社会就业安置;对年老体弱的职工适当给予照顾,符合条件的实行企业内部退养。1995年,县委、县政府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在领导班子强、职工队伍素质较高、工会组织健全、经济效益好的7家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定集体合同试点工作。1995年9月,东营市工会、市劳动局在利津县纺织总厂召开推行签定集体合同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全市推广其经验和做法。至2002年底,全县已有146个企业签定了集体合同,其职工全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多数职工受到岗前和在职培训。
  人事制度改革
  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新型劳动人事制度为目标,在企业内部打破干部职工身份界限,对企业行政领导实行聘任制,企业中层干部实行公开考核、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制度,企业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经营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
  分配制度改革
  企业按照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合理确定并拉开分配档次,向苦、脏、累、险、难和科研、技术岗位倾斜,建立工资指标随经济效益浮动,个人按贡献大小、多劳多得的分配体制。在实行工效挂钩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2002年,全县主要有计件工资、定额工资、结构工资和岗位技能工资以及建安生产值百元工资含量、运输吨公里工资含量等分配形式。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