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抗旱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91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抗旱防汛
分类号: S423
页数: 1
页码: 237
摘要: 利津县历年设立抗旱防汛指挥部,下设抗旱防汛办公室(设在水利局)。每遇旱涝灾害,县指挥部即抽调大批干部分赴抗灾斗争第一线,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灾自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 抗旱防汛 水利局 利津县

内容

利津县历年设立抗旱防汛指挥部,下设抗旱防汛办公室(设在水利局)。每遇旱涝灾害,县指挥部即抽调大批干部分赴抗灾斗争第一线,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灾自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抗旱
  1986年,全年干旱。在水利工程老化、浇灌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完成春灌面积35万亩,秋季抗旱播种面积24万亩。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对人畜的供水条件。
  1987年,采取灌蓄结合的办法,抢引黄河水,全县农田普浇一遍,确保了全年农业增产增收。
  1988年,春、夏大旱,又逢宫家、王庄引黄闸改建,旱灾面积增大,全县开展抗灾自救。抗旱播种小麦22万亩,冬灌小麦18万亩。
  1989年,全年干旱。宫家、王庄两灌区共引水1.3亿立方米,引黄灌溉后,减少受灾面积3.1万亩。
  1992年,是特大干旱年,县政府科学调度,抢引抢蓄黄河水,全年引黄3.4亿立方米,实灌36万亩,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小麦获得大丰收。秋后,县政府通过建设一村一库工程,抢蓄黄河水,采取冬灌等措施,保障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用水需要。
  1999年,是利津县1982年后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年持续干旱9个月。经过抢引、抢蓄黄河水,获得夏季丰收。
  2001年,针对年内黄河水量小的情况,突出抓“早、多、抢、省”四字引水方针,共引黄河水3.1亿立方米,灌浇面积51.93万亩。
  防汛排涝
  1990年7-9月,全县降雨频繁,南宋、北宋等乡镇降雨量超过900毫米,涝灾发生后,积极抢救,开挖疏通沟渠2729条,减轻了涝灾。
  1991年,夏、秋季虽出现涝灾,但沾利河、太平河、马新河等河道及主干渠经过清淤疏通,排涝效果明显,农业受灾较小。
  1995年,为做好防汛排涝,调整充实县乡两级防汛领导班子,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内河防汛责任状》,提前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县防汛办公室,在汛期坚持昼夜值班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和重大情况汇报制度,县乡领导及时赶赴现场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取得明显效果。
  1998年,县防汛办公室投资24.9万元安装遥感测雨器和卫星云图设施,汛期坚持昼夜值班制度,对发生的汛情、水情、灾情及时上传下达。7月6日和8月7日发生两次大的降雨,虎滩乡、傅窝乡日降雨量分别为270毫米、206毫米。由于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救灾及时,损失得以减轻。
  2001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对河道拦河坝、苇蒲、竹节沟进行检查,打通堵复沟渠,清除障碍物,确保了河道汛期行洪畅通。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