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8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1
页数: 1
页码: 210
摘要: 本节描述了防护林,农田林网, 林粮间作,公路绿化,四旁植树, 造林技术。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植苗造林 利津县

内容

防护林
  1984-1989年,开始搞黄河防护林一期工程,总投资269.87万元,累计造林面积6.17万亩,实际保存面积3.89万亩,其中用材林0.61万亩,防护林0.36万亩,经济林0.53万亩,农田林网1.86万亩。工程涉及利津、盐窝、陈庄、北岭和原南宋、店子、王庄、集贤、傅窝等乡镇,5年共计植树166.3万株。
  1990-1991年,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836亩。
  1994年实施平原绿化达标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9万亩,其中用材林1.3万亩,防护林0.8万亩,经济林5.8万亩。
  农田林网
  农田林网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6年全县农田林网面积5.7万亩,1991年为6.57万亩,2002年增至6.8万亩。
  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6年全县林粮间作面积1.6万亩。2002年增至2.75万亩,其中冬枣面积1.15万亩。
  公路绿化
  全县公路绿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根据境内路段盐碱地多的特点,选择耐盐碱树种柽柳作为当家品种,形成盐碱路段柽柳绿化带。土质好的地段培植乔灌木结合绿化带。1995年,完成公路绿化带52.9公里。2002年,新增公路绿化带21.6公里。
  四旁植树
  “四旁”植树主要是农户在路旁、村旁、水旁、宅旁栽植树木。1986年,全县“四旁”植树71.3万株。1989年,“四旁”植树131.3万株,2002年,增至372万株。
  造林技术
  利津县属退海之地,盐碱程度较重,采用常规造林技术成活率低。1986年后,不断加强造林技术研究和实验,逐步形成适宜利津县情的造林技术。主要采用穴状整地和带状整地两种方法。穴状整地一般为半米见方,挖穴时将表土、底土分别放在树穴的左右两侧。带状整地适宜栽植灌木,挖宽、深各30厘米的带状沟,将表土、底土分别放在沟的左右两侧。栽植苗木后立即浇水,水渗下后,用1X1米地膜覆盖,或覆一层1—2厘米的松土以利保墒,10天后再浇一遍水,达到较高成活率。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