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8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分类号: F272.9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本书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年度检验办法》三部分。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利津县

内容

1986年,按照国务院的指示,清理、规范企业,全县33家公司中符合条件的28家,新注册4家,实有公司32家;乡镇企业新发展40家,年底累计150家,注册资金1500多万元。
  1987年开始,重点管理经济联合体,凡注册登记到5年的企业全部重新核发新营业执照,实行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企业登记制度。
  1990年,通过“依法行政”,帮助企业建立规章制度,接待政策咨询。到年底,全县工商企业557家,从业人员1.34万余人,注册资金1.16亿元。企业年检常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1991一1995年全面实行企业登记管理。清理不具备开业条件而开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先后为38家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实体进行注册登记,并允许企业有多个营业执照副本,允许使用第二名称。为28家企业办理了有时间限制的一次性经营手续;对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由公有改民营的企业,及时进行登记。1995年依据《公司法》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清理“三无”企业,及时为企业办理承运、租赁、转让等手续,并会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资信进行检查抽查,依法对85家企业进行变更登记。到年底,全县共登记注册企业816家,注册资金2.59亿元。
  1996年,企业登记实现计算机管理。对新登记注册的企业全部进行前期调查,现场解决有关问题。到年底,全县注册企业809家,注册资金1.96亿元,全县外商投资企业9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
  1997年,结合企业改制,在做好企业登记管理的同时,引导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逐步向市场经济发展。年底实行企业年检,应检809家,实检605家,依法对未按时年检的204家企业进行公告,对204家企业给予注销登记。10月,县工商局设立有公安、税务、技术监督、食品卫生等有关部门合属办公的“一站式”注册服务大厅,方便企业注册登记。
  1998年,严把企业登记注册关,加强年检工作,确保向市场输送合格主体。国有集体企业1993年改制后,企业户数减少,到1998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企业562家,通过年检,为142家企业办理注销登记,吊销20家企业的营业执照,年检率96.6%。
  1999年,按照《企业年度检验办法》,进行企业登记规范化管理,把好企业准入关。年末,全县共有国有、集体企业492家,注册资金5.08亿元,其中:国有企业202家,集体企业253家,有限责任公司30家,股份合作制企业7家。
  2000年,结合全省“金管工程”的实施,登记机关完成计算机更新换代,建立机读档案,实现联网,企业登记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1年,为适应“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形势需要,县工商管理局将企业股与个体股合并为企业登记股,负责全县的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年检逐级进行审查把关,全县应检企业1022家,实检989家,114家无前置审批手续,不符合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年检率97%。
  2002年上半年设置企业注册局,承担全县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年检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准入关,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年检工作时限和质量。通过企业年检,建立健全经济户口,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经营企业进行重点治理和规范。全县应检国有集体企业307家,实检258家,变更登记76家,规范档案86家,重新提交许可证的企业76家,对不进行年检和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49家企业,依法予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给与行政处罚。到年底,全县实有内资企业317家,注册资金3.90亿元。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