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作物管理与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5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作物管理与技术推广
分类号: S22
页数: 3
页码: 60-62
摘要: 农作物管理与技术推广包含种子、小麦、玉米、肥料、植物保护、小麦病虫害、玉米病虫害、谷子病虫害、高粱病虫害、地瓜病虫害、科学种田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机具 农机工业 中小农具

内容

一、种子建国前,种子由农民自留自用,品种混杂退化。建国后,党和政府突出自选、自育、自用、自留,辅之以国家调剂(四自一辅)的种子方针。村民先后采取片选、穗选、去杂、去劣、单打、提纯复壮等选种技术,并从外地引进各种良种。七十年代后在公社农技站指导下,曾大片繁育过玉米、小麦良种。
  小麦主要推广的品种有济南2号、4号、10号,昌乐5号、泰山1号、淄选2号、鲁麦13号、鲁麦23号等。
  玉米 1960年以前,不讲究选用良种,六十年代以后,选用“大马牙”、“农大108号”等良种,产量较高,人们对玉米良种的作用才有了认识。1964年以后,开展学大寨运动,提倡科学种田,队队都搞实验田,负责良种的培育和推广,此时主要种植“新单1号”、“鲁单6号”、“双交种”等品种,平均亩产300斤左右。1981-2005年,主要品种有:“西玉3号”、“农大108号”、“鲁玉16号”、“郑单958号”、“农大14号”等,,适合密植,大水大肥,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
  一、肥料历史上主要使用农家肥,即圈肥、人粪尿、饼肥、草木灰、屋炕土、街土、湾泥等,六十年代实行沤绿肥、沤制四合一肥。后开始使用化肥,主要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磷肥、尿素、氨水、复合肥等。
  在施肥方法上,不断总结经验,越来越科学,分别实行铺施、沟施、穴施、分层施、犁底施。在使用化肥方面主要实行追施、地面撒施、根外喷施、犁底施氨水等。
  三、植物保护在王道村的历史上,农作物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严重袭击。最严重的一次蝗虫袭击是1939年,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长期以来,本村存在的病虫害主要有:
  小麦病虫害黑穗病(散黑穗、杆黑穗、腥黑穗)、小麦锈病(叶锈、条锈)、小麦病毒病、小麦赤霉病、小麦条枯病等十几种。危害小麦最严重的是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麦类黑穗病、小麦根病四种。虫害有麦蚜虫、麦蜘蛛、麦叶蜂、麦杆蝇、潜叶蝇、粘虫、地老虎(土蚕)。对小麦危害最大的是麦蚜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
  玉米病虫害病害主要有叶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病毒病、玉米赤霉病等10余种。黑粉病和玉米大小叶斑病对玉米危害最大。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虫、二代蚜虫、三代蚜虫、秋毛虫、金龟子等。其危害最重的是玉米蚜虫、玉米螟。
  谷子病虫害病害有白发病、黑穗病、不捻病、苓腐病。虫害有粒灰螟、螟虫、稻纵卷叶螟、白焦虫等。
  高梁病虫害病害有高梁黑穗病、高梁紫斑病、高梁炭疽病、高粱花叶病。虫害有高粮条螟、高粱蚜虫、高梁穗虫、高梁天社蛾等。
  地瓜病虫害病害有地瓜黑斑病、地瓜会线虫病、地瓜根结线虫病、地瓜烂根病、地瓜黑痣病等。其中危害最重的是地瓜黑斑病和线虫病。虫害有地瓜旋长天蛾、斜线银蛾、地下虫害和田鼠危害。
  建国前,面对农作物病虫害,农民束手无策,更谈不上科学防治措施,当发现病虫害后,只有用人工捕杀、烟熏等简单方法进行救治。
  建国后,植物保护工作采取了以防为主的措施,开始使用农药进行积极的病虫害防治。
  对危害小麦的锈病用“百菌清”防治,对危害玉米、小麦的霜霉病用多菌灵喷治,对危害小麦的白粉病用波尔多液喷治。对各种蚜虫、麦蜘蛛等用“马拉硫磷”、“敌敌畏”乳剂、“乐果”乳剂喷治。对地下害虫用“六六六”粉剂拌毒饵撒施。
  四、科学种田六十年代以来,在各级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推广科学管理、科学种植的方法,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各大队都有试验田,并都有一名副大队长负责抓科学种田;成立了科学实验队,专门从事农业科学试验及配制优良品种等,取得经验后再在大田推广。科学实验队在科学种田、合理密植、推广良种对比试验、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玉米种配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各生产队农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起到了指导、示范、带动作用。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