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1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汛
分类号: K52
页数: 6
页码: 286-291
摘要: 黄河防洪,习惯称防汛。河务部门按涨水季节划分汛期名称,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冬季称凌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黄河尾闾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尤为艰巨。
关键词: 东营 河口 水利志

内容

黄河防洪,习惯称防汛。河务部门按涨水季节划分汛期名称,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冬季称凌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黄河尾闾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尤为艰巨。
  河口区主要负责黄河北大堤的维修、护养及防汛任务。具体为北大堤13 +634以下部分共36.586公里,在艾山下泄流量10000立方米/秒内确保防守堤段的安全。河口区根据利津水文站的预估防洪水位,修筑防洪设施,制定防守方案,连年完成防洪任务。
  一、防大汛
  洪水特性河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其间中游地区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落。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内蒙)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下游洪峰递减,花园口以下,除山东汶河外,无大支流汇人。洪峰流量向下游逐渐递减。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高村站17900立方米/秒,到利津站为10400立方米/秒。中游来水含沙量大,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高含沙洪水。1977年8月三门峡及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曾分别达到911公斤和941公斤。泺口、利津站1973年和1977年是含沙量较高的年份。
  
  防汛观测
  防汛观测有水位观测、河势观测、险情观测三种。①水位观测一般情况,每日上午8时正点测报。汛期涨水时,根据水位涨落变幅,测次增加为4、6、8、12或24次。洪水过后再适时减少测次。抢险时随时观测。洪峰时均测出起点、顶峰、落平等。②河势观测主要观测河势流向变化,滩岸坍塌、出水岸高、漫滩偎堤水深。黄河管理部门每年汛前、汛末统一进行查勘,报省河务局备案。在汛期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时,区河务局都要派出专人观测河势,套绘河势流向及滩岸变化图,说明险工主坝吃流、滩岸消长、滩面水深、串沟宽窄过流和滩池冲淤等情况。③险情观测对出险堤段、坝岸,查明险情类别、出险时间、位置,观察发展变化过程及抢护措施的效果。对一般险工和控导工程根据任务轻重安排防守力量,对主要坝号进行巡回探摸,随时掌握根石变化。
  防汛准备
  防汛准备分为防汛组织、器材物料、设防及抢护和迁移抢救。①防汛组织河口区每年汛前调整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委、区政府、驻军及胜利油田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防汛工作。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防汛任务,逐级签订防汛责任状,实行岗位责任制。沿黄乡(镇)、村建立防汛营、连,组织防汛队伍,筹措料物,负责所辖责任段的堤线防守、抢险及迁移、抢救、安置等工作。防汛队伍落实后,对基层干部班和抢险队的骨干进行防汛基本知识、抢险技术学习训练,提高应战能力。治黄专业机构为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堤防、险工、涵闸、虹吸及控导工程中的防守抢护和技术指导。汛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河势、工情普遍进行检查,提出渡汛措施,制定防守方案,同时组织黄河职工进行防汛技术学习和实战演习,提高抗洪斗争的技术素质和应战能力。②器材料物治黄专业机构和国家交通部门按上级下达的储备定额,筹集防汛抢险料物、器材、工具,如铅丝、石料、麻袋、木桩、照明通信设备,定点存放;供销、商业、物资部门所备料物,根据数量落实存放地点,控制销量,以备急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防汛料物器材,按现存数量事先登记落实,平时自存,随用随调;秸苇料、柳枝、木桩、布麻袋、棉衣、棉被及防守抢险工具等由群众准备,事先登记、评价、落实数量和地点,平时自存,用后赔偿。运输工具和道路,事先落实修整,不误抢险运输。③设防及抢护根据洪水漫滩偎堤水深,由区指挥部下达命令设防。堤根水深0.5—1.0米,每华里设0.5-1个基干班;堤根水深2米以上,设4—6个班,重点堤段设6—8个班。洪水到达或超过防洪水位时,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力以赴,每华里上防500人。堤防、险工偎水时间长,随时有险情发生,堤防上常见险情有漏洞、管涌、风浪、渗水、脱坡、裂缝、漫溢、坍塌等;险工常出现的险情有掉蛰、墩蛰、前爬、仰脸、簸箕、抽签、掰裆子等。出现险情时,分清险情性质,按《黄河防汛技术手册》及时抢护,确保安全。
  抗洪纪略
  1947年黄河归故。194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强堵花园口,使黄河归故。尾闾仍沿1934年行河的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人海。当时河道未刷开,河水漫流人海,河口地区50余平方公里尽成泽国,博莱村、毛丝坨及人和区一带103个村和散落其间的垦户屋子被水围困或淹没。垦利县政府组织干部,调用大小船40余只,大车百辆,不分昼夜抢救灾民和物资,90010以上灾民救出灾区,得到妥善安置。据人和、丰国等4个区统计,倒房19184间,1.14万公顷良田被冲毁,伤亡多人,财产损失无计。
  1958年伏汛。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25日利津流量10400立方米/秒,水位13.76米,超过保证水位0.89米。河口地区大孤岛全部漫水。利津县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上堤防守,四段至小沙的民堤长22公里。沾化县派干部100名带民工10000余人及大宗料物、照明车等,与利津县防汛民工奋战6昼夜,确保堤防安然无恙。
  1964年伏秋大汛。1964年7月—9月,黄、汶迭闪相遇,下游水位高,持续时间长。7月31日利津站流量8650立方米/秒,5000以上流量持续100天,利津站年径流量为973.1亿立方米。四段至弯子民坝连续遭洪水和暴雨袭击,20余公里堤段临背皆水,堤防饱和滑坡不止。9月2日遇大风掀恶浪,河水溅越堤顶至背河,老爷庙后堤顶塌陷仅剩1米多,只靠切削临河堤肩之土抢加埝,险情极为严重。当时负责防守的垦利县副县长张福合率县直机关、修防段和罗镇公社的领导干部百余名,群众千余人,涉水割青草、芦苇、用船运墙土,连续奋战40余天,战胜了7次大风浪,修做软料护坡18公里,共用草料200万公斤。直至霜降过后,河口归槽方撤防。
  1975年秋汛。1975年,黄河先后出现13次洪峰,10月份6000以上流量持续半月之久,河口地区动员2万余人上堤防守抢险直至立冬方安全撤防。10月11日,黄河第11、12次洪峰泄合到达河口,利津站洪峰流量达6500立方米/秒。由于河口不畅,水位表现较高,四段至羊栏沟子民坝接利埕公路全部靠水,利津县革委副主任岳滋源率县、社干部近百人,调集傅窝,汀河、罗镇、六合等公社民工3000余人,用一天半的时间,完成8000米民坝加高和后戗工程。汀河公社7500米防段水面宽,风险最大,党委书记隋志安命令各村星夜组织3700多名民工砍伐柳树,割运青料,出动大车90部,胶轮车3300辆,由各村书记带领,仅用9个小时即把21.5万公斤料物送到堤上,苦战一昼夜,完成全部防护工程,制止了风险的发展。罗镇防段,边溜冲刷堤坡坍塌,东宋以下塌顶近半。岳滋源等领导干部日夜督战,厢修护沿,抛护土袋,全力坚守,险段均化险为夷。民坝以下的利埕公路几乎漫溢,风浪扑岸坍塌严重,先后出漏洞63处,岌岌可危。胜利油田河口指挥部调集职工数千名,机械车辆百余部,昼夜抢险堵漏,加修子埝,严密防守。沾化县调集民工5000余人,由县革委主任带领,星夜赶赴利埕公路支援抗洪抢险斗争。经广大防汛员工的艰苦奋斗,确保了坝路安全。黄河右岸东大堤靠水后,出水仅0.7米左右,危及孤岛油田的安全,胜利油田孤岛指挥部调集干部职工1000余人,各种机械50余台上防,昼夜巡堤查险,坚守不怠。虽有溜势冲刷堤身,但由于堤防质量较好,除红旗沟附近少见渗水险情外,其余堤段安然无恙。
  1996年伏汛。1996年8月5日,花园口出现一号洪峰7600立方米/秒,8月13日又出现5520立方米/秒的第二号洪峰。8月6日,河口区主要领导亲临黄河查看河势水情、工情,7日,河口区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防守方案。8日,河口区委书记任树梓、区长王少飞等主要领导开始现场办公。8月20日23时,第一号洪峰到达利津站,流量4100立方米/秒,水位14.7米。由于主河槽淤积严重,水位表现很高,护滩工程吃紧,两处护滩工程共4段坝漫顶。8月21日22时50分,八连护滩9号坝裹头因大溜顶冲,造成严重溃膛,出现险长度23米,蛰深2米。区长王少飞、副区长孙学孟指挥100多名抢险队员奋战28小时,排除险情。黄河一、二号洪峰于8月23日安全人海。洪峰期间的两处护滩工程每天组织200人昼夜巡查,共抢险22坝41坝次,日最高抢险人数500人,抢险用石料1.03万立方米,软料46.6万公斤,铁丝10.6吨,编织袋3.84万条。
  二、防凌汛
  河口地区凌汛特性
  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黄河下游为凌汛期。黄河河口段纬度较高,气温偏低,更受河口摆动及拦门沙影响,在凌汛期极易卡冰壅水,造成决口。据历史资料记载,自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1938年的55年中,黄河在河口地区有10年决口达26处,36个口门,给沿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建国后,除建国初期发生两次凌汛决口外,连续40年战胜凌汛。
  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为北纬34。5,,河口地区为北纬38。10,,下游纬度高,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故河口地区气温低,封冻早,凌情严重。黄河冬季流量时段大小不均,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受宁、蒙封开河的影响,流量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形成“马鞍形”过程,造成河口段小流量封河大流量开河的局面。河口段摆动频繁,又有河口拦门沙的影响,易阻冰封河。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黄河口易形成凌汛险情。1972年神仙沟河口淤塞,新河口未刷开,封河时阻冰抬高1米,淌凌仅60%。
  
  凌汛观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各水文站按规范观测要求进行。水文、气象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流冰量、冰速、冰厚、水内冰;气温、水温、风向、风力(速)、阴、晴、雨雪等。另外,在各险工地段布设水位观测,以补局部河段出现特殊情况的水位变化。
  冰情观测分为流冰期、封冻期和开河期。观测重点在封冻期和开河期,由河务部门进行冰冻凌普查。内容有封冻河段的冰厚分布、冰花(冰絮)、封冻特性、冰貌、冰量计算、冰下过水面积、水流畅通情况等。河口区辖观测责任段自滩桩164-181,长17公里。横断面测量点每公里设1个,重点河段适当加密,一般30-50米1个,测量冰盖、冰花、水深、插入标记,每5-7天测1次。冰凌普查及断面测量成果由区河务局统一整理成图、表及文字说明,分别报省、市局及对岸县区局。封冻开河期,观测冰色、冰质变化、岸边融冰脱边、滑动、解冻开河情况(文开河或武开河)、冰凌卡塞形成冰坝等变化及出险情况,随时提供给领导,确保安全。
  防凌措施
  清末、民国年间,凌汛时用木料在埽坝前绑扎木排,防止冰插埽坝成险,别无其他防凌措施,大堤防守同伏汛。20世纪50年代,认为冰凌是产生凌汛的主要因素。因而采取破冰措施,防治凌洪,如打冰撒土(灰)、破冰船破冰、炮群轰冰、飞机投弹炸冰、炸药包爆破等。以上措施,唯炸药爆破效果较好,至今仍采用。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措施发展为拦分洪水调节河道水量与破冰并举,在预报下游具备开河条件时,上级河务部门按科学数据控制三门峡出库水量,以调节河道水量,并用沿黄涵闸泄水削减凌峰,减少河谷蓄水量促成“文开河”,效果显著。1967年全河总冰量1.42亿立方米,最大河谷蓄水12亿立方米,凌情严重,由于开河预报准确,三门峡适时关闸8天,削减了河谷蓄水,利用涵闸分水、减少河谷蓄水,促进“文开河”,保证了凌汛安全。
  防凌纪略
  1963-1964年凌汛。1963年12月26日,冰凌由四号桩插封至利津县境。次年1月1日利津南岭子以上开河,因河口淤积,冰凌阻塞,罗家屋子水位比1958年洪水水位高o.3米,罗家屋子以下大部漫滩,危及垦利县部分村庄和黄河农场、军马场安全,有15个村(生产点)2600余人被冰水围困。山东河务局副局长刘传朋、惠民专署专员郭林及惠民修防处主任张汝淮,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同垦利县县长魏博明和渤海农场、垦利修防段、罗镇公社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研究商定,并电请惠民地委批准,在罗家屋子人工开挖、爆破民坝、破堤分水,受灾群众安全脱险。因分洪减灾导致黄河口改道洼拉沟经刁口河人海。
  1968-1969年凌汛。1969年3月16日,河口地区开河,至王庄、纪冯3次卡冰壅水,20时罗家屋子以下卡冰,17日水位达到9.53,超过1958年0.82米,渔洼至西河口水位坝与生产堤平,四段到罗家屋子民坝出水0.2米。人民解放军、胜利油田、军马场、黄河农场等单位和群众3700余人参加防守抢险。至3月18日河口冰凌开通,安全人海。
  1984-1985年凌汛。1984年冬气温前后期偏低,造成黄河河口两封两开。12月25日最低气温-13℃,河口首先插封,由于河道淤积,滩槽差小,造成封河期河口段大部漫水。1985年2月上旬气温回升,自上而下开河,至15日气温又下降,造成封河前沿又第二次封河至王庄险工,又形成第二次漫滩,河口地区滩内油田有12口油井被淹,6口油井停产,通向孤东的公路中断,2000多名油田职工、群众被水围困。济南军区派出直升飞机3架参加抢救,受困人员全部脱险。由于三门峡适时调减水量,河口冰下过水畅通,气温回升,至3月11日冰融河开,安渡凌汛。
  第四节引黄兴利
  一、水沙资源
  河水资源
  黄河水量丰沛时段分布不平衡,年际变化量大,年分配不均。据利津刘家夹河水文站1950- 2000年统计资料表明,年均来水量338.1亿立方米。
  黄河水质优良,据测定:PH值在8—8.3之间,属弱碱性水,总硬度3-6毫克当量/升,属弱硬水;矿化度一般0.3-0.4克/升,适宜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及工业生产用水。黄河水量年际幅度较大,最大为973.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亿立方米(1997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06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104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最小为干河。河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7- 10月)多年平均来水量206.7亿立方米,占全年来水量的61%;非汛期(1—6、11-12月)多年平均来水量131.4亿立方米,占全年来水量的39%。在春灌大量用水期来水少而引水多,供需矛盾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越来越严重,断流天数增加,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1984- 2000年15年间,利津站非汛期来水1011.8亿立方米,年均67.45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年均的51010。尤其河口区的农业用水大部从利津的王庄闸引用,需流经利津境,故引水更为困难。春季黄河断流或流量过小,都给河口区及油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困难和损失。据统计,自1972- 2000年的29年中,利津站即有22个年份断流,累计1031天,年均46.9天,少则1天,多者226天。流量小于10立方米/秒的共26个年份,累计402天。河口区成立后的16年中,有12个年份断流,计902天,年均75.2天。进入20世纪90年代,利津站1991-2000年累计断流863天,其中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河口地区断流时间更长,2000年,小浪底实现截流,黄河不再断流,但来水极少,引水困难。春灌期的3—6月份,河口地区基本上为小流量和干涸断流阶段。
  利津站断流及流量小于10立方米/秒天数统计表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