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河口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1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黄河口流路
分类号: K52
页数: 3
页码: 280-282
摘要: 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当代,黄河在以恳利县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扇面上决口、改道50余次,大的改道有10次,其中第1、4、5、7、8、9计有6条流路经过或涉及河口区境域。
关键词: 东营 河口 水利志

内容

一、黄河口变迁
  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当代,黄河在以恳利县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扇面上决口、改道50余次,大的改道有10次,其中第1、4、5、7、8、9计有6条流路经过或涉及河口区境域。
  各流路引水情况为:
  第1流路清咸丰五年六月(1855年7月),黄河在河南兰阳县铜瓦厢决口,溃水穿运河夺大清河河道。经平阴、济南、齐东、惠民、蒲台(今博兴一带)至利津县,沿宁海、十六户、薄家庄、韩家垣,在老爷庙东北二河盖人渤海,历时34年,实际行水19年(其余时间系上游决口改道而干河,下同)。
  第4流路清光绪三十年六月( 1904年7月),黄河在利津县薄家庄决口,经青边岭、虎滩嘴,沾化县的流口、薄家屋子、义和、太平人徒骇河下游绛河故道,在老鸹嘴人海。1917年河门淤塞,河道自太平镇改向东北经大洋铺(今义和镇大英村)、中和堂,在车子沟人海。同年,另由虎滩东南分出一汊河,经大牟里、小牟里、四扣,在刘家坨子、韩家屋子以北面条沟(今挑河)人海。1925年又在虎滩分汊向西北越沾化人无棣境由套尔河人海。此次人海路线散乱,历时22年,实际行水17年零9个月。
  第5流路 1926年7月,黄河在利津县八里庄(吕家洼)以北决口,河向东北经丰国镇(今利津汀河)平江河、九龙江、广河由刁口河人海,历时3年。
  第7流路 1934年9月,黄河在合龙处(今利津县集贤乡)决口,河水向东漫流,主流由渔洼以北集贤乡人海。后因河门中部淤塞,自然分成两股,一股向东北,称神仙沟,另一股向东,称甜水沟。不久,甜水沟在毛丝坨以东又分出一支汊,流向东南,称宋春荣沟。于是,以渔洼为顶点河分三股呈扇形向东、东北、东南人海。1938年7月,黄河改道由徐淮注入黄海,山东河竭8年零8个月。1947年2月,花园口堵复,黄河重归山东河道,河口仍沿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分注渤海。总计历时19年,实际行水9年零2个月。
  第8流路由于甜水沟淤积延伸,比降小,河道弯曲,神仙沟行程较短,比降大,过水比例逐渐增加,两沟弯顶在恳利县小口子附近相向发育(至1953年两弯顶相距仅95米),有自然沟通之势。1953年?月,恳利县组织群众在两弯顶之间开挖引河119米,7月八日黄河由神仙沟独流人海。此工程称“小口子裁弯改道”。1960年夏,河门泄水不畅,四号桩以上河水漫过滩唇,溢入老神仙沟形成岔河,并于1961年成为主河道,直至1964年,新老神仙沟行水历时10年零5个月。
  第9流路 1964年凌汛,罗家屋子以下河道卡冰壅水漫滩,危及河口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勘查研究,中共山东省委授权由惠民地委决定,于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泄凌洪。分洪后,河水由草桥沟、洼拉沟漫流经刁口河人海。至6月新河道过水近90%。当年夏秋,雨水、河水爆发,罗家屋子以下,六合以东至刁口,东西数十里宽,漫流无际,主河道不定。秋未,河口逐渐归股,自利城屋子以下分成两股人海,东股为大河,西股为二河,在渔民村东南二河又分出一汊称三河,行于大河二河之间。1966年,大河分出一股为四河,不久,四河又向北分出一汊,称为五河,这次改道到1976年,共12年零5个月。
  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黄河由刁口河流路改由清水沟人海,成现状。
  以上诸流路,在河口区范围行河历时100年零9个月,实际行水72年零11个月。
  二、黄河造陆
  河口区境内全部为黄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从其形成年代分,古代成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其余为近、现代成陆面积。
  陆面特征
  河口区境域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北部的顶部和轴部,海拔一般6-5米,近海3-2米,向海缓倾,其坡度内侧较大外侧较平缓,平均坡降为1:10000-1:15000。陆面以黄河故道为轴,以故道高地为骨架,其间分布有河间洼地向海伸展,扇面横向起伏显著。较为典型的故道高地有17条,其中范围较大的有:(1)1904—1926年流路形成的故道高地,以宁海为顶点,经虎滩、顺江沟、车沟子、太平镇及其两个左右分汊故道,故道高地长约70公里,宽10公里。( 2) 1926- 1929年流路形成的故道高地,即刁口河故道,从十六户经汀河至刁口人海,故道高地长65公里,宽10-12公里。(3)神仙沟故道高地,从罗家屋子以东起,经孤岛至5号桩分汉人海故道,系1953年- 1964年流路,故道高地长53公里,宽7—9公里。(4)刁口河上段以东故道高地,系1964年1月防凌分洪改道后至1976年5月形成,故道长30公里,宽8-12公里,且向海内延伸16公里。以上故道高地与高地两旁相对的洼地,形成河口区地面横向起伏顺直带状的显著特征。
  陆地形成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很在魏郡(今河南濮阳)决口改道。经济南流向千乘(为千乘郡,当时管辖现利津县),行河882年,海岸线推至今沾化下河、利津虎滩、北岭、恳利寿合和东营区沙营一线。宋庆历八年( 1048)至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主流或分流由济南以下人海。海岸线推移到今河口区老鸹嘴、二八吕、老爷庙、利津县罗家屋子、恳利县建林、永安一线,为古代形成的海岸线。河口区成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复由利津县人海(史称第五次大改道),在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南旺河)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形成境内黄河造陆的高峰期。1855-1938年,黄河以宁海为顶点在北起徒骇河,南达支脉沟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行河造陆,历时84年,实际行水57年,造陆140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面积24.6平方公里。1947-1982年,黄河以渔洼为顶点在北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的三角洲地区行河造陆,历时36年,造陆141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39.2平方公里(1939-1946年为黄河人淮时期)。以上自1855-1982年历时127年,共造陆2810平方公里。其中河口区1855—1929年,造陆408平方公里,1934-1976年造陆1450平方公里,总计1858平方公里。
  流路中以刁口河流路造陆较快,行水12年零5个月,造陆50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40平方公里;神仙沟流路行水10年,造陆286平方公里,年均造陆28.6平方公里。
  清咸丰五年(1855年)流路造陆较慢,年均10.2平方公里,其原因,一是黄河夺大清河人海初期,两岸尚无堤防,菏泽、东明一带经常泛滥四溢,大量泥沙沉积于泛区,进入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泥沙少;二是自光绪九年(1883年)沿河堤防虽相继建成,但堤防薄弱,质量差,不能抵御黄河盛涨之水,河水到处泛滥,因而进入河口的泥沙量少。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