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六合乡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13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六合乡水利
分类号: K52
页数: 7
摘要: 六合乡位于河口城区东南部,东与油田矿区频接,西与河口街道办事处相邻,北靠河口城区,与河口经济园区连接,南与利津、垦利相望。1947-1949年为垦利县肖庙乡;1949-1958年改属利津县;1958-1964年沾利两县合并后改为肖庙公社,隶属沾化县管辖。1964-1968年因水灾并为罗镇公社,属利津管辖。罗镇公社建制为罗镇区,1968年撤区划社,又为肖庙公社,隶属利津县管辖。1969年改名为六合人民公社。1984年7月河口区成立之后,撤销六合人民公社,建立六合乡。土地面积138.07平方公里,耕地2432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360公顷。所辖2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农业种植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3516公顷,总产5459吨;棉花307公顷,总产0.018万吨;水稻307公顷,总产1648吨;瓜菜238公顷,总产o.64万吨;农业总产值7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8元。
关键词: 东营 河口 水利志

内容

六合乡位于河口城区东南部,东与油田矿区频接,西与河口街道办事处相邻,北靠河口城区,与河口经济园区连接,南与利津、垦利相望。1947-1949年为垦利县肖庙乡;1949-1958年改属利津县;1958-1964年沾利两县合并后改为肖庙公社,隶属沾化县管辖。1964-1968年因水灾并为罗镇公社,属利津管辖。罗镇公社建制为罗镇区,1968年撤区划社,又为肖庙公社,隶属利津县管辖。1969年改名为六合人民公社。1984年7月河口区成立之后,撤销六合人民公社,建立六合乡。土地面积138.07平方公里,耕地2432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360公顷。所辖2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农业种植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3516公顷,总产5459吨;棉花307公顷,总产0.018万吨;水稻307公顷,总产1648吨;瓜菜238公顷,总产o.64万吨;农业总产值7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8元。
  六合乡成立之后,水利站作为乡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相继成立。其前身是利津县六合公社水利组。新成立的水利站由7人组成,为事业单位,资金渠道自收自支。其主要职能是:搞好全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做好防汛抗旱的全面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水法律、法规、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在此基础上,水利站从组建初期的综合经营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创收。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起成立了河口区六合水利工程公司。2000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并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河口区六合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1200万元,利税180万元。
  一、水利工程
  (1)引水工程 1984-1991年,六合乡的引水工程只有1条,即河王干渠。该渠道开挖于1985年,起自于胜利油田建成的西河口泵站,向东至六合乡政府以北的孤河水库。是年春,油田支援地方建设,自孤河水库向西与草桥沟贯通至民生泵站,开挖河王干渠,过沾利河与原王庄总干相接,为河口区西部、北部地带供水。由于该渠多在六合乡,因此乡政府围绕河王渠先后开挖了一、二、三、四支渠,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大大改善了乡境内农业用水的基础条件。1991年,王庄灌区恢复后,原王庄总干在河口境内为一分干,向东河王渠至民生泵站为三分干。河王渠不再由民生泵站供水,成为油田孤河水库和六合乡境内的一条骨干引水工程。该干渠横贯六合乡东西偏北侧,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辖区内长16.5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200公顷。该引水工程,于六合乡境内一直延用至1999年。由于座落位置较偏,黄河水供给紧张,六合乡南部多由草桥沟引水。在干旱期间,孤河水库亦可补充部分水源。
  1999年冬,随着国家对大型引黄灌区的改造,王庄三干打通。该工程起源于利津县的付窝乡,在东营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付窝向北直通六合乡境内的孤河水库。成为市管工程专供六合乡的一条独立引水体系。全长15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是年冬,河口区组织劳力1000余人,调集挖掘机、推土机78台,各类排水机械45部,工期50天,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投资300余万元。2000年春,建成了主干渠之上的3座生产桥,至7月份建成了三干末端的老七干扬水站,提水至老七干过辛河路送至六合乡西南片,亦可分水至老七干向东北,进入东北地带,扬水站成为供水枢扭工程。王庄三干的打通不仅保证了全乡3300公顷土地的灌溉用水,而且每年可为孤河水库补充水源2000余万立方米。(孤河水库设计库容3000万立方米)。至此,六合乡成为河口区引水条件最好的灌区。
  (2)蓄水工程辖区内有胜利油田建区初期建成的孤河水库,库容3000万立方米,占地面积800公顷。起初油地双方达成协议,水库蓄水由油地双方共享。但1987年之后,由于油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地方农业用水的急剧增加,该水库已无力承担地方农业用水,在严重干旱时只作为少量补充。为此,油地双方发生过不少争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1995年。此年春,区政府投资建成了河口区第三座库容500万立方米的较大蓄水工程——羊栏河水库。水库位于河口城区以南,辛河路以西,设计库容500万立方米。该水库建成后至1999年,六合乡于库区开发稻田80公顷。同时,1995年春区政府建设的辛河路农田配套样板方配套库区农田1333.33公顷。成为河口区南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亮点。1996年开始,六合乡全力抓住蓄水工程建设,至1997年,建成了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的村级小水库13座。分别是东崔、西崔、东坝、六合、范家、前沟、后沟、上小街、小义和、新胜、农场、芦山、梅家水库,总库容370万立方米。各村开发稻田达到了1300公顷,水稻又成为六合乡的一个主导产业。自2000年开始,这些水库又得到了进一步配套和完善。范家水库由原来的库容30万立方米,2002年改造后增加库容150万立方米,达到了180万立方米,成为市级投资补助项目。2002年,市政府投资补助10万元,河口区直部门集资60万元用于全区蓄水工程建设,拿出26万元为六合乡的庙二村兴建库容10万立方米小水库1座,并购置安装供水设备。使这个居住分散而又落后的村户户通了自来水。到2003年,全乡地方兴建的大小水库计15座,总蓄水能力880万立方米。
  全乡28个村,全部建成了各自库容5.0万立方米以上的吃水坑塘,蓄水量168万立方米。自1995年开始,着力抓好农村居民饮水工程建设。1997年,全乡有13个村自来水到户。1999年,23个村自来水到户。2002年河口区全面实施小康型农村饮水工程,六合乡借此机会又进行了改造完善,全乡28个村实现了“小康型”饮水目标。
  (3)排水工程六合乡境内的排水主要是靠跨区县的挑河和草桥沟,与两主排河道相配套的是羊栏河,该河道起自于辛河路以西的草桥沟向东北人挑河,是建置前利津管辖期间组织开挖的一条支流排沟,长10公里。另外有贯穿全乡南北的六干沟。南起利津前毕村,北过河王渠流人羊栏河,长6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乡耕地排涝畅通,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涝灾。建区20年间,无大的涝灾记载。
  (4)农田工程六合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两大类组成:一是稻田开发模式。此类工程原自于1985-1995年。起初抓住水源较为可靠的有利时机,于孤河水库周围之荒碱涝洼地分片进行稻田开发。工程布局结构多为两渠一沟,每50米相间。沟渠打成框架之后,进行田间整畦,其特点是土地整平标准较高。1989年,孤河水库供水不足,稻田开发降温,改种棉花等。1995年,羊栏河水库建成后,仍习惯于稻田开发。全乡北部地带的东崔、六合、范家、协胜、新合、新胜村等,面积在300-500公顷之间徘徊。已不作为六合乡的主导产业;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为鲁北海河流域通用标准,并根据本乡的特点进行改进。此类开发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约60%。羊栏河水库以南至小义和村以西开发面积680公顷。以草桥为排涝主干,羊栏河为排涝支流,新开挖斗级沟渠29条,配套各类建筑物46座。完成土方54.6余万立方米,投资120万元。按照项目区内人均1.5亩高产稳田的要求,台田构筑综合种植区域,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至今实现人均1亩高产稳产田。种植结构为:粮田600公顷,棉田200公顷,林网建设折实50公顷,稻田150公顷。项目区于1999年开始了结构上的变化,小义和村以西借鉴东崔上农下渔样板方的做法,实行“上农下渔开发”,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开发模式为每50亩为一单元,建成大台田和养渔池,方法是开挖养鱼池的土筑台田,台田之上种植粮棉、蔬菜、水果。土地回报率大幅度提高。六合西南片的前沟、后沟、上小街等村,自1996年建成村级小水库之后,围绕库区搞配套,以蔬菜大棚为特色,三年后,成为河口城区的蔬菜基地。位于辖区东部的黄河故道,多数村建成了果品基地,西崔村围绕自己建成的库容70万立方米小水库挖沟筑渠,种植以苹果为主的杂果133公顷,间作粮棉,开发粮经作物200公顷,经济效益十分看好。
  二、水利建设演变
  六合乡自1984-1991年,水利建设的重点是稻田开发,无区级以上项目在此实施。稻田开发的水源是靠孤河水库。乡政府组织劳力每年冬春集中会战,共开发稻田1000公顷。
  1991-1994年,对河王干渠进行配套,先后开挖了引水一支、二支、三支、四支,总长12.36公里,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实施投资100万元。具体布局是:
  一支,自河王渠至薄咀村长3公里;二支,自河王渠至农场,长1.5公里;三支,自河王渠至后毕村台田,长3.5公里;四支,后沟至河王渠,长4.36公里。
  1992年3月,辖区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面积666.67公顷。项目位于荆家、范家、六合以南。开发的内容是中低产田改造。共开挖沟渠105条,全长52.5公里,配套建筑物50座,完成土方250万立方米,实施投资200余万元。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的粮棉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并且把水稻种植列入重点。形成了河口区当时的“江南水乡”格局。但时至1996年,六合乡实现“江南水乡”的计划开始落空。主要原因是水源日趋难以保证。大片稻田改为上农下渔或粮棉种植。
  1993年10月,六合乡组织实施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挑河闸上游两岸,面积733.33公顷,开挖沟渠87条,全长42.1公里,配套建筑物38座,完成土方220万立方米。于1994年5月完成。此项目开发是成功的,辖区内的东南片,与利津垦利交界的撂荒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生产条件大为提高。1999年打通王庄三干之后,挑河以西大部分土地用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1995年,建成了荆家、广河水库,库容25万立方米,实施了于家、闫家、范家、后沟村自来水工程。
  1996年,是六合乡水利建设快速发展的开始。实行改土治水与蓄水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一是在蓄水工程建设上,完成了5座小(2)型村级水库。包括:库容10万立方米的后毕水库、小义和水库、东坝水库;库容20万立方米的前沟水库和库容24万立方米的后沟水库;二是人蓄吃水工程。使荆家、西崔、上小街、新胜、后毕5个村2000口人安装了自动压力罐,饮用自来水。全乡有13个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小义和村以西,后沟以北,河王渠以南上农下渔,开发面积380公顷,工程布局是:整修稻田110公顷,开发藕池83.3公顷,建设渔池80公顷,林带88公顷,公路绿化17公顷,配套建筑物25座,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建成后,乡政府当即进行承包管理,成为六合以后此类开发的示范。
  1997年,六合乡按照上一年开发模式,实施渔农开发。工程位于挑河以东,合崔路以北,毕家嘴以南,面积333.3公顷。工程布局是:建设鱼池82个,台田24畦,面积86.67公顷;稻田26畦,面积53.33公顷,开挖引水主渠2条,长8.26公里,排沟2条,长4.5公里,田间沟80条,配套建筑物32座,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投资120万元。此年11月下旬搭起了主体框架工程。1998年春完成后,由乡直机关带头引导农民大户进行了承包管理。此项目被东营市人民政府组织的验收小组评为市级优质工程。在蓄水工程建设上,又完成了5座小(2)型村级水库,包括库容70万立方米的西崔水库,库容58万立方米的新胜水库,库容15万立方米的范家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的东崔水库。总库容167万立方米。人畜吃水工程,实施了前沟、小夹河2村的压力罐自来水和庙一村的坑塘衬砌,供给吃水1650人。
  1998年,六合乡政府全面实施“一村一库”工程。即凡有空闲撂荒地能建水库的全部建水库。充分发挥土地广阔的优势,用好水土资源,共实施5个村。其中:新合水库40万立方米,协胜水库45万立方米,大夹河水库30万立方米,六合乡驻地水库20万立方米,上小街水库15万立方米,总蓄水能力150万立方米。同年4月,实施了5个村的人畜吃水工程,分别是:安家、小义和安装了压力罐自来水,协胜、三义和、毕家嘴新挖坑塘。
  是年底,六合辖区内已建成小(2)型村级水库17座,设计蓄水能力416万立方米。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资金困难,各村经济难以承受,库区配套标准普遍偏低。如辖区内的六合村水库、农场水库、东坝水库、东崔水库等。六合村和农场水库基本未得到利用。人畜吃水工程,全乡28个村,有17个实现了村村有坑塘,其余均为压力罐自来水。全部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1999-2000年,六合乡的水利建设仍以蓄水工程改造和解决人畜吃水难为重点,加快骨干工程的配套与治理。广河水库改造:此为1995年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1999-2000年改变设计,将库容增加到40万立方米。同时对进水泵站和出水闸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由于该村紧靠河口城区,耕地面积只有4公顷,该水库的建成,旨在发展淡水养殖,计投资60余万元。对外承包水面6.67公顷,渔业产量10吨左右,产值15万元,成为农业收入的来源之一。小义和水库扩建:该水库兴建于1996年,位于村西北角o.5公里处,库容10万立方米。该村土地较多,水库不能保障用水,只作人畜生活用水。1999年,该村借辛河路两侧大力开发第三产业之际,将村后公路两侧一大片碱地18.51公顷挖成一地下水库。将挖出的土方筑于公路旁,对外出售地皮,开发建设商品房,收回的资金用于水库建设。与原来的小水库连为一体,总蓄水量达到40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00公顷,并成为辛河路两侧经营业主的供水中心。水库于2000年全部完成,投资75万元。1999年实施了荆家,小义和、新胜、协胜的暗管输水节水灌溉200公顷,对闫家、六合、西崔的自来水工程进行了高标准改造。2000年投资100万元建成七干扬水站之后,西南片的水源大为好转,将前沟水库由库容12万立方米扩大到20万立方米;将三义和水库由库容15万立方米扩大到45万立方米;将荆家水库由库容8万立方米扩大到10万立方米。
  2001年,扩建改造范家水库。该水库于1995年兴建,库容10万立方米。此年列入市级投资补助项目,5月份开工,8月份进行建筑物配套,建成进水泵站,出水闸各1座,完成土方75万立方米,库容扩大到180万立方米,共投资200万元。11月28日,东营市水利给予验收,等级为优良。另外,新建人畜吃水工程4处。此年,六合乡已有21个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同时,投资40万元,实施了乡政府驻地自来水工程。自河口城区管线引水,初步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主管线长5公里,使乡政府周围南侧及辛河路两侧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60余户、商业街、范家、安家村4000人实现了昼夜供水。是年,六合乡完成的另一个重点项目是西崔片风沙治理水土保持。该项目位于六合乡以东的黄河故道,辐射西崔、六合、东崔、毕咀、大夹河、小夹河等村的耕地,面积2.4平方公里。建设完善水保林100公顷,沟渠林网折实50公顷,经济林33.33公顷,综合种植16公顷。全部实施了移动式节水灌溉。建成后进行封禁式管理,并承包到户。形成了立体综合防护体系。工程布局是:治理排沟50条,长36公里,引水斗渠48条,长40公里,新建桥涵闸6座,总投资51.47万元。
  2002年,六合乡的水利建设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继续实施2001年立项的省级土地复垦项目。计划开挖沟渠185条,配套各类建筑物210座,面积600公顷,完成土方265万立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此为围绕王庄三干配套的一项重点工程,计划2003年完成;二是按照市区两级决策,全面实施“小康型”农村饮水工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六合乡有15个村进行全面改造。包括前沟、后沟、荆家、范家、于家、新合、东坝、毕家嘴、庙一、庙二、安家、后毕、大夹河、小夹河、新胜,总计7051口人;三是高标准地实施了列为东营市荒碱地开发示范项目的后毕村“上农下渔”台田工程,面积66公顷。工程布局为:台田鱼池相问配套,修筑台田开挖鱼池各62个,配套建筑物14座,完成土方87万立方米,投资150万元。并做到当年施工,当年见效。对辖区内大面积的荒碱地开发改造,发挥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东营日报》给予报导。得到了市政府及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为黄河三角洲地区荒碱地开发创出了路子,确定了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荒碱地开发;四是完成了引水骨干工程的扩大治理,开通了王庄三干支渠,弥补了七干为西南片送水不足的缺陷。对七干渠进行了清淤,长3公里,建成倒吸1座,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投资20万元。有效提高了西南片的引水能力。自来水工程的完善建设的内容是:对过去的供水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无供水设备的重新购置,统一建成“欧式”管理供水房。这次行动,使过去经济实力差、班子软、散、懒的少数村也通过上级投资或区直机关集资等方式安装了高标准的供水设备。至此,六合乡28个行政村彻底解决了农村居民吃水难的问题,达到了“小康型”饮水目标。
  2003年,六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任务仍是承担的省级土地复垦项目。区领导组成了指挥机构驻扎在工地,乡政府的分管领导具体靠上,组成20余个施工队伍,国土、水利等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导施工。共挖沟筑渠150条,配套建筑物180座,整平土地800公顷,投资1000万元,是年底全部完成。与此同时,羊栏河清淤作为区办工程得到实施。自辛河路人挑河长6.19公里,完成土方9.6万立方米,投资30万元。年内建成了5座“便民桥”,即东营市委、市政府此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六合乡的5座分别是:上小街、小义和、后沟、荆家、庙二5个村,投资60万元。是年9月,六合乡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位于辖区东部,南与利津接址,北至河王干渠,东起挑河西岸,西至原乡政府驻地,规划面积800公顷。辐射后毕、闫家、东崔等11个行政村,受益人口6400人。工程布局:开挖鱼塘620个,筑台田621个,开挖引水渠6条,长10.5公里,开挖排沟3条,长5.38公里,新建生产桥11座,节制闸3座,穿涵4座,总土方573.2万立方米,投资1800万元。
  是年11月,实施小流域治理5大片的灌排工程,即:渤三路排水沟,长3.2公里,土方2.53万立方米,引水四支及南延沟,长4.36公里,土方4.5万立方米;老庙排沟,长4.56公里,土方7.75万立方米;西崔北排水沟4.01公里,土方5.35万立方米;草桥沟西排水沟:长3.1公里,土方2.1万立方米。五条引排工程总长19.23公里,总土方22.23万立方米,除涝面积200公顷,灌溉面积185公顷。
  三、水利站自身建设
  六合水利站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进行企业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水利产业政策,走自我发展之路。从六合乡的实际出发,实施符合本乡特点的水利建设模式。围绕这一中心,乡水利站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配合全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搞好职工教育;二是切实搞好职工队伍的政治与业务学习,2003年在职的6人当中,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先后由4人取得了中级职称,1人取得了高级职称,从技术工作到财务管理都取得了相应的任职资格;三是十分注意发展水利站自身的经济实力,培养干部职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勇于竞争,提高各自的经营能力、企业信誉和社会地位。企业信誉和社会地位经过20年的发展,六合乡水利站已成为一个集全乡水利建设服务经营发展创收盈利与一体的强壮队伍。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成为六合乡纳税大户,推进了该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1987年,六合乡水利站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水利系统先进单位”,获锦旗一面。
  1992年,六合乡水利站在全东营市开展的水利建设“大禹标”竞赛活动中,夺得铜牌,得奖金4000元。
  1992年2月,六合乡水利工程队在全市“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夺得“效益杯”。
  1995、1996两年,六合乡水利工程队被评为河口区先进企业;
  1999年被评为东营市水利系统先进水利站;
  2003年被河口区人民政府授予群众满意站(所)。
  水利站长崔淑忠,1994年被评为东营市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乡镇企业家;1997年,被评为全市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990-1997年连续8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东营市“水利系统先进个人”;2001年全市水利经济先进个人;2002年全省水利经济先进个人;2003年全乡先进工作者,并获特殊贡献奖,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4年4月被评为全省第五届优秀基层技术员。
  四、机构沿革
  ①历年分管水利工作的副乡长
  郝增胜1984.7-1989.10
  孙卫东1989年10月-1991年9月
  王良进1991年9月-1998年2月
  李振江1998年2月-2000年4月王洪柱2000年4月-2002年12月
  张俊义2002年12月一至今
  ②水利站
  2003年,职工6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2人,初级3人。
  站长:崔淑忠(1984年1月任职)
  副站长:程忠彦(2003年6月任职)
  ③人员变化情况:
  1984年-1990年
  站长:崔淑忠
  会计:李春彬
  技术人员:袁树森于维成
  1990-1998
  站长:崔淑忠
  会计:陈国良
  技术人员:袁树森于维成张慧
  陈景泉刘巍
  1998-2002年
  站长:崔淑忠
  会计:陈国良
  技术人员:于维成刘岱林孙华良
  常炜张慧程忠彦
  2003年底
  站长:崔淑忠
  副站长:程忠彦
  会计:陈国良
  技术人员:于维成刘岱林孙华良
  五、水利经济
  河口区六合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河口区六合水利工程队。始建于1984年,属乡办企业,2002年10月份改制为股份制合作企业,资质等级为三级。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承包经费。
  截止2003年底,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20万元,注册资金658万元,各类施工机械100多套,公司员工360人,技术管理人员56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3人。主要经营项目有:乡内水利工程的建筑安装、土方机械施工经营、对外承揽所允许的各类水利建设工程。公司建有彭润土厂;沥清混凝土洼拌合站各1处,1990年以前平均年产值260万元,利税28万元,至2000年平均年产值500万元,利税100万元,至2003年平均年产值1200万元,利税180万元。承担的马家水库衬砌、七干扬水站、范家水库、王庄二干一分干衬砌、海宁路南延河王渠桥附闸等工程先后被评为市级优质工程。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