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义和镇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1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义和镇水利
分类号: K52
页数: 10
页码: 239-248
摘要: 义和镇位于河口区西部,南与利津县接壤,北与太平新户毗邻,东接河口街道办事处,西与滨州市沾化县相望。全镇总土地面积129.74平方公里,耕地586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390公顷。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4.2亿元人民币,农业总产值9660万元。农业生产结构为:粮食播种面积5511公顷,总产1.5万吨;瓜菜300公顷,总产700吨;水稻53.3公顷,总产302吨;种植业产值3792万元。2003年植树造林510公顷,新建农田林网67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林果总产量3528吨,林业产值189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大小水库坑塘57座,总蓄水能力1013万立方米,建成引排沟渠18条,总长126公里,各类桥涵闸、扬水站750余座,水利固定资产总值5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关键词: 东营 河口 水利志

内容

义和镇位于河口区西部,南与利津县接壤,北与太平新户毗邻,东接河口街道办事处,西与滨州市沾化县相望。全镇总土地面积129.74平方公里,耕地586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390公顷。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4.2亿元人民币,农业总产值9660万元。农业生产结构为:粮食播种面积5511公顷,总产1.5万吨;瓜菜300公顷,总产700吨;水稻53.3公顷,总产302吨;种植业产值3792万元。2003年植树造林510公顷,新建农田林网67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林果总产量3528吨,林业产值189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大小水库坑塘57座,总蓄水能力1013万立方米,建成引排沟渠18条,总长126公里,各类桥涵闸、扬水站750余座,水利固定资产总值5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一、水利机构
  义和镇水利站的前身是义和公社水利组,负责人是沾化县派出的一名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由公社(镇)在农村抽调临时工,从事水利工程的勘测施工。用人方式是按水利建设的季节任务随即调用。河口区成立后的1984年,义和镇政府设置水利站这一单独的职能机构。时有事业编制2人,多数技术人员仍从农村现行抽调。至2003年水利站人员编制扩大到8人。其中1984-1992年水利站的经费来源由镇政府财政支付。1993年-2000年,水利站组建“河口区义和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经费实行自收自支。2001年-2003年,企业解散,水利站纯属镇政府职能机构,经费渠道财政全额。其职能是:全面规划辖区内的水利建设并组织实施,承担国家、省、市、区在辖境内安排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施工;组织实施辖区内镇政府安排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河口区成立之后的20年间,义和镇的水利建设蓬勃发展。共建成支斗级引水工程8条,达到了18条。总长63.9公里,达到了126公里,完成土方154.47万立方米,累计260.92万立方米,配套各类建筑物25座,达到71座,总投资195.36万元,累计325.48万元。蓄水工程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水库11座,村级坑塘46座,总库容1013万立方米i 2002年全镇实现“小康型”农村饮水。成为河口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
  建区后的水利站机构变革见下表:
  二、水系
  义和镇其地理位置处在河口区骨干引排水系之要地。围绕这一水系,自行开挖配套了大量的支级引排水系。与王庄二干水系配套的有夹王洼一支、二支、三支、义丰干等,总长35公里;与北水源(三河贯通)相配套的有义北引水沟,总长5.8公里;与王集支沟相配套的排涝水系有:小河排沟、王集排沟、梁家排沟、大山排沟、三合排沟、七顷排沟、薄家排沟、宝二排沟,总长12.9公里;与王庄二十一分干配套实行灌排一体的有:六义干、义太路引水沟、义英路排沟、仁韩支渠等,总长19公里。水系的构成为:南北相称,纵横有序。并与蓄水工程连为一体,四通八达。成为有灌有排,排灌分设,相互补充,引水丰沛,排水畅通的合理水系。
  三、水利工程
  (1)引水工程:
  辖区内共有引水工程8条。1984年前建成的共4条,长10.5公里,现仍为骨干工程。1984年后新建成的共4条,长14.3公里。其工程情况如下:
  义丰干 1968年秋,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引黄灌溉后,1969年修建了王庄灌区总干渠,即现在河口境内的王庄二十一分干上游段。1974年冬,新筑义丰干渠,渠道起源于沾化县王庄总干流口引水闸,向东过沾利河渡槽于义和镇的五一村向东经大牟向东北穿过夹王洼,于民生村以东1.5公里处向北至刘坨村西,过草桥沟渡槽,穿过滨孤路直达沾化苇场。滨孤路以南称义丰干,向北称沾化苇场送水渠,总长29公里,完成土方75万立方米,工日30.73万个。河口区建成初期至1990年,该渠废弃不用。1990年冬,河口区恢复王庄灌区引水,随王庄二干主渠的打通得以恢复。渠首位于王庄二干人河口境内的义丰闸组,将水引至夹旺洼。1999-2001年间,该渠已失去其设计标准的作用,成为义和镇南部大牟村一带的一条引水渠道,长4.5公里,不再列入区管工程。
  黄河故道引水沟 1997年10月,义和镇政府为解决王庄一分干以西300余公顷的引水难问题,自行组织开挖。引水沟起自于德民村以东,由王庄一分干引水,向西北角过滨孤路至西河村人六支排,设计指标为底宽3.0米,设计水深2.5米,边坡1:2.5,长度7.0公里,完成土方16.2万立方米。同时也成为西南片的一条排水工程,除涝面积466.7公顷。2002年河口区政府为解决太平乡西南片7个村庄,1000公顷耕地的引水难问题,将该工程自滨孤路以北向西过双泉村,穿新太公路向西直通马新河,改称为义太支渠,属区办骨干引水工程。
  义北引水渠义和镇政府于2001年秋,利用北水源(三河贯通)引水至围子村。过东韩、寿光至围子以西顺义太路止于太平乡交界处。设计指标为:底宽2.5米,边坡1:2,设计水深3.5米,长5.8公里,完成土方12.7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为“三河贯通”相配套的支级引排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00公顷。
  夹旺洼一支、二支、三支三条支渠是建区之前利用现在的王庄二干(义和水库输水渠)引水,为前夹、中夹、后夹、大牟、草场等8个村近700公顷土地的灌溉引水而兴建。工程由义和镇政府组织实施;三支渠排水全部进入郭河,总长6公里,义和镇完成土方9.31万立方米,投资50余万元。工程由水利站自行设计,底宽2.5米,设计水深2.0米,边坡1:2.5,控制灌溉面积9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660公顷。
  (2)排水工程
  王集支沟。其前身是王集干沟。据史料载,王集干沟为一古老的河沟,起源于蒲台屋子西,经小河南,王集西,弯曲东北行,经一千二东,裕民西,北混水旺(现称北旺洼)西,顺海潮沟子人海,此为老王集干沟。1965年沾化县规划和扩大治理了新王集干沟,由五股道(今五一村)西北起,北行至梁家围子(今梁家村)东南折向东北,由王集东顺旧沟行至北五顷(今河口街道五顷村)南北约2.o公里处西北行。于裕民村西南穿老王集干沟人潮沟子后东北行,经南刘家坝(现已不复存在)东南,于北刘家坝(现已不复存在)与六义干汇流王家洼垃西股人海。长27公里,流域面积103.79平方公里,最大排水能力38.92秒立米。该工程沾化县分别于1963年、1965年和1969年按排涝标准“三年一遇”和“二十年一遇”进行疏竣和扩大治理,共完成土方89万立方米。1993年春,胜利油田防护工程沾利河开挖,王集干沟成为沾利河的一个支流,始称王集支沟。建区后的王集支沟分三路排水人沾利河,一路是滨孤路以南,起于义和镇境内的宝一村过薄家村以东于王庄一分干南人沾利河;另一路是自王庄一分干向北过七顷村东侧,三合以东经梁家村至王集村东顺滨孤路南侧人沾利河;再一路是滨孤路以北,老沟向北至一千二村以南人沾利河。与王集干沟相配套的斗级排水工程有小河排沟,长1.5公里,梁家排沟,长2.o公里,王集稻田排沟,长1.1公里,大山排沟,长1.3公里,七顷排沟,长1.5公里,薄家排沟,长2.5公里,宝二排沟,长3公里,总长12.9公里。这些工程均为20世纪60年代后70年代前开挖配套。1998年开始,借国家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之际,自沾利河水系先后挖通了义英路排沟,长3.3公里,土方8.42万立方米,义太路排沟,长3.2公里,土方10.08万立方米,一千二支排,长4.4公里,土方11.8万立方米,博兴引水沟1.5公里,土方1.2万立方米。形成了义和镇北部地带的排水网络体系。
  六义干沟:最早的六义干沟与王集干沟的形成大致相似。起源于义和镇境内的河王村向东北于义和庄西侧折向偏东,又以东北方向顺沿至大英,由博兴屋子于王家洼垃西股人海。新的六义干自义和庄西(老汽车站)至义和太平交界至六顷五,过义太路经义英路于博兴村向东人沾利河,全长12.5公里。1969年,修筑王庄总干(现一分干)西段称六支排,亦称王庄一分干截渗沟。东段称六义干沟。1973年,沾利河开挖后,人海一段基本不再利用。新六义干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为义和镇北部地带的一条主排河沟。义和镇引排骨干工程详见附表。
  (3)蓄水工程:
  义和镇境内共有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2)型水库10座。其中:薄家水库库容12万立方米;蒲台水库库容13万立方米;三合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北太平水库库容12万立方米;王一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河一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梁家水库2座库容30万立方米;镇南水库库容20万立方米;义胜水库库容25万立方米;总计蓄水117万立方米。有库容650万立方米的王集水库1座,村级蓄水坑塘46处,蓄水能力246万立方米,水源总量为1013万立方米。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小康型”饮水目标。
  (4)节水灌溉:
  1996年,市区两级水利部门在围子村进行节水灌溉高压喷灌面积26.5公顷,试验成功。1997年在梁家村实施低压喷灌400公顷。2001-2003年,实施硬化渠道400公顷,总面积826.5公顷。建成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梁家果品生产基地。2002-2003年实施的硬化渠道位于义和镇以北的北大屋子一带的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区。在综合治理水流失之后,镇政府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建成冬枣园300公顷,瓜果蔬菜基地100公顷,成为义和镇生态环境农业建设的示范区。
  
  四、水土保持
  义和镇的水土保持工作是自1993年开展起来的。治理项目位于镇南部的薄家、五一、宝一、宝二、宝三一一带,面积1000公顷。属极度风蚀地带。义和镇政府于1992年开始规划,1993年挖沟筑渠,整平土地。1994年春进行林网绿化。但每年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处于秋冬治理,春夏被毁的局面。风沙化极为严重。同年,通过成方连片大搞林果基地建设,风沙之害有所扼制。当时主要是当地群众在镇府的号召下,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整平土地、翻淤扣沙、植树造林等治沙致富活动。其中整平土地400公顷,种植经济林70公顷,水保林13.3公顷,并做到桥涵闸全面配套。整个工程完成土方126.5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46座,总投资72万元。为防风固沙建成防护林带15公里,修建移动式扬水站3座。由于靠近王庄二干,水源也较可靠。到1997年共治理风沙4.6平方公里,生态效益显著。蓄水保土、防风固沙能力及地表植背覆盖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环境得到美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997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对沾利河流域进行规划治理。整个流域主要规划治理境内黄河故道。南起五一村,宝一村,东靠沾利河,西至王庄一分干,北至六义干,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平均5.35公里,总面积91平方公里。本次实施治理范围29.4平方公里治理面积26平方公里,计划分4年实施。治理前流域内地面高低悬殊,平均高差在0.7-1.2米之间,从地形地貌上来看是一片高洼不平的粉沙区。年降雨量547.8毫米,年蒸发量2122.2毫米,平均无霜期240天。治理前,流域条件极为恶劣,土地利用率仅有15%左右。由于属退海之地,土地返碱严重,地下无淡水资源,地上无引水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整个项目区涉及义和镇的29个村,13480口人,耕地不足万亩。多为粮食种植,产量低而不稳,小麦亩产56公斤,大豆亩产32公斤,农民人均收人720元,其他收入极低。1998年春,对滨孤路以南二分干西北进行了全面开发。首先利用全区重点项目大会战,通农业开发,使主体工程土方基本完成。这时河口区独立的引黄水系配套工程趋于完善,引水能力已达到8000万立方米,近二年的时间共开发治理9.6平方公里,种植果园400公顷,水保林26.7公顷,完成土方172万立方米,投资472万元,已成为河口区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
  1999年,义和镇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为启动,地方配套投入百余万元,实施自滨孤路向北的北大屋子风沙区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南起王集水库一支渠,北至六义干,西临一分干渠,东到义英路,南北平均长2.8公里,东西平均宽2.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2平方公里,项目区内共种植经济林333.3公顷,成片水保林20公顷,农田林网19.2公顷,土地改良265公顷,开挖修筑沟、渠、路共计175公里,共栽植树木36万株,共完成土方114.42万立方米,配套各类桥、涵、闸计70座,土方及建筑物共计投工265.45万个,完成各类投资405.22万元(其中包括群众自筹及投工折款173.33万元)。共完成土方98万立方米。1999年9月12日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河口区第一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2000-2003年,由此向北至东六路与太平新户之交界,面积5.08平方公里,完成土方78万立方米,投资227.39万元。
  五、防汛抗旱
  (1)机构:义和镇政府常年设有组织机构,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实行首长负责制和重点工程承包制。组成义和镇防汛抗旱指挥部,镇长任指挥,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指挥。成员由水利站、农机站、财政所、政府办公室、供电所、卫生防疫站等镇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水利站,站长兼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能是:①搞好汛前调查,列出工程现状清单;②拟定辖区防汛抗旱方案,并组织实施;③做好料物准备,特别是防汛所用物资要盘点清楚,落实到单位、到户、到人;④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⑤维修好各类工程的防汛,保证渡汛安全。
  (2)防汛纪实
  1989年夏令时16时50分,义和镇西南村遭多年罕见龙卷风袭击。碗口粗大树根拔起20余株,30多米院墙被摧倒,106间民房受到严重破坏。张成忠等数家20间房顶及梁檩被卷移院外。一农家铁制地排车悬起落于邻居屋顶。20多人受伤。片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万元。18时,区、镇政府领导到达现场,指导抢救伤员和救灾。民政部门拨款1万元、区人武部捐助2000元救济灾民。
  此次灾害来之迅猛,群众防不胜防。镇政府组织力量,以水利站为主力,农技、财政、人武部全力投入救灾,帮助受灾群众重修房屋,每人捐款20-30元,使受灾群众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995年8月15日,河口区降雨时间长达7个小时。全区平均降雨71.5毫米。义和镇降雨100毫米以上。地势低洼地带积水严重,7000公顷粮田积水平均30厘米,部分村的住房变为危房,开始倒塌。300公顷农作物濒临绝产。中共河口区委书记任树梓、副区长孙学孟到现场指挥救灾,并作出部署:一是立即组织力时抢修危房,不能出现人员伤亡事故;二是调集各村部分村民打通竹节沟拦河坝,排出田间积水,三是由水利局水政股出面协调,义和镇水利站组织实施,利用两天的时间清除河王渠截渗沟的芦苇,加快泄水速度。8月16日上午,水利站配合区水利局脚踏泥泞赶赴现场,进村动员芦苇承包户,下午清除芦苇全面开始,8月17日上午,主排河沟的芦苇全部清除。
  1996年8月10日-11日,河口区平均降雨154.5毫米,义和镇降雨168毫米。受灾范围是夹旺洼和义和以北的仁韩片。受灾面积1600公顷,成灾1000公顷,重灾700公顷,绝产260公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灾情发生后,镇领导组织水利站全力以赴投人防汛救灾。8月12日-13日,水利站组织30余人的排涝专业队,轮流作业,打通了六义干和仁韩支渠因抗旱期间截水打成的竹节沟12处,将中部的三条生产路修复。8月18日,将义太路上的5座生产桥护坡进行了彻底整修。
  (3)抗旱纪实
  1992年5月-7月,河口区气候异常,严重缺雨。义和镇自6月7日起已有40余天持续干旱,黄河断流,全镇缺水严重。46个蓄水坑塘,已干枯35个;绝大部分村饮水困难,其中32个村的1.82万人严重缺水。全镇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3200公顷;其中重灾1800公顷,500公顷庄稼枯死,近200公顷夏播田无法播种,实际有苗的300公顷农作物也大多缺苗断垄。同时,棉铃虫害相当严重,对秋季农业生产特别是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此时水利站已组织抗旱20多天,但收效不大。唯一的措施是在王庄一分干以西的黄河故道寻找甜水,以解农村居民饮水的燃眉之急。此时全区抗旱进人白热化阶段,区财政拨款购置运水车辆和水罐,镇政府也拿出专项资金,雇卡车去外地拉水。义和镇范围不大的黄河故道,南起宝一、宝二河王村至西河村,组织村民挖土井26眼,由于是粉沙土质,为防止井壁倒塌,特地购置荆条编成的“囤圈”,将其护于井壁。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此次抗旱持续了近60天。
  1997年,是有史以来罕见的第一个大旱之年。1-8月份,义和镇境内只降雨105毫米,并且多为无效降雨,黄河断流长达220天。水利站向镇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好王集水库“死库容”的计划。此时,王集水库仅有蓄水80万立方米,占设计库容的12.3%。由于该水库是内坡衬砌,在大坝上无法取水。于是将出水闸全部提开。将抽水机械安置于库底水中,采取轮流抽水的方法,将水捣在出水闸,引入出水渠,使库区600公顷棉花和稻田保证了灌溉,尽最大努力减少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2002年的旱灾,是百年不遇。义和镇的严重旱灾持续到7月。有幸的是近年蓄水工程发挥了作用。镇政府在优先保证农村人畜吃水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抗旱点种。在水源的调集上由水利站具体负责。春季利用水库的水点种棉花400公顷。6月份全面发动,组织点种玉米600公顷。7月份开始,境内部分村出现人畜吃水困难,有5个村坑塘干枯,供水设备停止使用。水利站组织运水车辆远距离拉水,无偿送水20余天,8月中旬降雨开始,旱情有所缓解。
  六、农业综合开发
  义和镇自1990年开始,抓住国家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好机遇,致力于改土治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壮大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此年实施北部地带的棉田开发1000公顷,项目位于仁韩片,开挖沟渠35条,完成土方48万立方米,配套各类建筑物50座,实施总投资128万元,其中上级投资28万元。1991年,实施沾利河两岸棉田开发,面积660公顷,项目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开挖沟渠45条,以沾利河水系为配套框架,共开挖沟渠45条,调地划方,建设林网折实面积45.6公顷,配套各类建筑物72座,实施投资1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万元。1997年,实施100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位于北大屋子以北至寿光,博兴、大英村一带。建设的内容有:400公顷冬枣园,533公顷棉田,5987公顷粮田。工程以六义干,义北引水沟等骨干引水工程为框架,共开挖配套沟渠路128条。新建各类桥涵闸210座,土方320万立方米,全部工程于2003年完成。实施各类投资4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9万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由区水利部门会同义和镇水利站统一规划,编制概(预)算,义和镇政府以集中会战的方式进行施工。每年冬春,全镇调集5000余人次,大型机械30台次,各类小型机械上百台次,出工15万个。以水利站为主体组成的会战指挥部在项目区内安营扎寨,镇领导现场办公。每年的会战中,市、区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领导,水利站的技术人员靠在施工现场,严格按设计标准施工,使已建成的项目均发挥着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项目评见下表:
  注:表中标有“※”者为分期实施项目。
  七、综合经营
  198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综合经营是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水利管理不能只是管水,还要从综合经营中找活力,挖潜力。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逐步由管理型向生产型转变,促进水利管理工作的根本转变。于是水利部门开始了“全面服务、转轨变型”。国家水利部提出了“两个支柱,一把钥匙”的水利经济发展新思路。两个支柱:一是城乡有偿供水;二是综合经营创收。一把钥匙是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实行经济责任制,搞活水利管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自此义和水利站开始了少量的水利工程半经营式施工。即:镇办工程在保证人员工资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数额的积累。经过5年的发展,水利站自身固定资产达到了50余万元,流动资金仍由镇政府管理,约20余万元。基本具备了注册地方小型企业的条件。1992年春,镇政府将在区水利局从事施工管理的牛金洲调回镇政府,委托其组建河口区义和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经两个月筹措,以牛金洲为经理组成8名技术管理人员在工商部门注册公司,注册资金120万元,成为镇政府的下属企业。公司的经营内容很多。1992年秋,办起了砼预制场,当年实现产值300万元。完成镇办水利工程的施工,产值180万元。同时还搞起了餐饮服务等。到1994年,公司闯入外部市场,在胜利油田和外县区从事多项土方劳务施工,年总产值实现600万元,税后利润70余万元。至1997年的10多年间,公司年产值800万元。税后利润90万元。到200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税务利润12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200万元。剩余积累128万元。此年秋,镇政府收回水利站的一切财务,实行集中支付,水利工程的施工由镇政府统一管理,人员工资及经费由镇财政统一拨付,公司停止营业。水利站固定资产中的施工工具、设备仍由水利站进行管理,所有权归镇政府。
  义和镇水利站受区以上表彰的集体与个人
  1998年,义和镇水利站被山东省水利厅授予基层先进水利站。
  2000年,义和镇水利站组织实施的沾利河小流域治理工程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评定为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生产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使河口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跨人全国先进行列。
  1997年,袁树森被河口区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1998年,袁树森被东营市人事局、东营市水利局授予优秀乡镇水利技术员;
  1997年,牛金洲被河口区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林水会战先进工作者;
  1998年,牛金洲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农业开发先进工作者。
  2002- 2004年,牛金洲被授予省级优秀基层水利技术员。
  第二节仙河镇水利
  仙河镇成立于1992年6月,位于河口区东北部,南倚黄河,东、北两侧紧临渤海,距河口城区35公里,距黄河人海口25公里。所辖海星村、渔村、振东村、卫东村、东港村,5个村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3.05万,其中城市人口2.94万。总土地面积657.07公顷,耕地112公顷。农业主要经济来源为滩涂贝类养殖,建有基地5533.3公顷,450马力远洋捕捞作业船2艘,滩涂开发面积200公顷,苇田开发1333.3公顷。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粮食面积102公顷,总产270吨;水稻62公顷,稻谷总产465吨;养殖业:实现畜总产值26万元;水产品总量8754吨,渔业总产值2893万元;肉蛋奶总量400吨。农业总产值2447万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2000年,河口区实行体制改革期间,相继成立了仙河镇水利站。在此之前,仙河镇的水利工作归镇农业办公室,与其他农业工作统一管理。成立后的水利站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3人。经费渠道财政全额。
  仙河镇从地理位置来看属沿海城镇,区域的形成是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会战开发,并成为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演变而来的。河口区城立后的7年间,此处为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部驻地,矿区的生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石油工人生活的需要,使仙河镇这座沿海小城镇蓬勃发展起来。此处地处沿海,土地广阔,农业耕地极少,而滩涂开发、苇田开发是这一地带之绝对优势。农业种植业比重较少。水系构成为黄河改道形成的自然河沟,后经人工开挖治理的神仙沟及其沟叉红旗沟、卫东河。呈南北偏东方向人海,纵横全镇土地。1996年以后,全镇5个村形成,各村均有少量耕地,农业人口698人,平均占有o.16公顷(合2.4亩)。又因村民开发稻田、苇田、淡水养殖等创收项目,新上水利建设项目已是势在必行。是年以后,逐有水利建设新项目开展。
  神仙沟据史料载,1934年9月,黄河在利津县的集贤合扰处决口,河水向东漫流,主流由渔洼以北人海。后因河门中部淤塞,自然分成两股,一股向东称甜水沟,一股向北称神仙沟。1938年7月,黄河改道于徐淮进入黄海,山东河竭8年零8个月。1947年2月花园口堵复,黄河归山东人海。仍沿神仙沟和几条支流注入渤海。1960年,河水漫溢河唇,溢人老神仙河形成河叉,1961年形成主河道。至1964年凌汛分洪于草沟、洼垃沟、经刁口河人海。自1974年,胜利油田于此开发建设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