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防汛抗旱防潮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07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防汛抗旱防潮纪实
分类号: K52
页数: 7
页码: 115-121
摘要: 1990年6月23日21时20分和24日20时至7月19,日,河口区连遭暴风雨袭击,损失严重。6月23 - 24日雨量最大的义和镇72毫米。大风在12级左右,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受灾较重的是义和镇和四扣乡,棉花303.3公顷,水稻266.67公顷,玉米33.3公顷,严重倒伏。线干刮倒5根,通讯中断。7月7日,全区又普降大暴雨,伴有冰雹,雨量分布:河口85毫米,义和93毫米,四扣88.6毫米,太平90毫米,新户57毫米,六合93毫米。冰雹袭击义和镇的大牟片和大山片一带。义和镇夹旺洼1666.7公顷农田绝产。该地域14个自然村的466.67公顷棉花,800公顷夏粮,3000吨瓜果蔬菜,所剩无几。7月15日晚9时25分,暴风雨袭击河口北部地区,10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55分钟,各乡镇通讯中断,与区指挥部失去联系。19日又一次大暴雨,河口区政府驻地166毫米,中心路平均积水0.75米。区委、区政府早在汛前就做好防大汛的准备。于6月20日,对境内河道进行清除,拆除大小阻坝30处,拆除阻水老化建筑物和处理病险建筑物10座,疏通沟渠78条,做土方4.69万立方米,提高了泄洪能力。7月18日,区委、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区各单位全力支援抗灾。各单位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胜利油田捐款10万元支援地方救灾。地方单位的干部职工捐款10余万元,捐献棉被一大批,支援受灾群众。全区1.33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成灾1.12万公顷,减产5-8成的5380公顷,减产3成的4200公顷。同时毁坏房屋5400间,倒塌1419间,倒院墙6885米,折倒成材树木9.5万株,折断高压线或通讯线杆480根,伤28人(无死亡),牲畜死亡1436头,家禽死亡11800只,直接经济损失1265万元。
关键词: 东营 防汛 抗旱

内容

一、防汛纪实
  1990年6月23日21时20分和24日20时至7月19,日,河口区连遭暴风雨袭击,损失严重。6月23 - 24日雨量最大的义和镇72毫米。大风在12级左右,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受灾较重的是义和镇和四扣乡,棉花303.3公顷,水稻266.67公顷,玉米33.3公顷,严重倒伏。线干刮倒5根,通讯中断。7月7日,全区又普降大暴雨,伴有冰雹,雨量分布:河口85毫米,义和93毫米,四扣88.6毫米,太平90毫米,新户57毫米,六合93毫米。冰雹袭击义和镇的大牟片和大山片一带。义和镇夹旺洼1666.7公顷农田绝产。该地域14个自然村的466.67公顷棉花,800公顷夏粮,3000吨瓜果蔬菜,所剩无几。7月15日晚9时25分,暴风雨袭击河口北部地区,10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55分钟,各乡镇通讯中断,与区指挥部失去联系。19日又一次大暴雨,河口区政府驻地166毫米,中心路平均积水0.75米。区委、区政府早在汛前就做好防大汛的准备。于6月20日,对境内河道进行清除,拆除大小阻坝30处,拆除阻水老化建筑物和处理病险建筑物10座,疏通沟渠78条,做土方4.69万立方米,提高了泄洪能力。7月18日,区委、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区各单位全力支援抗灾。各单位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胜利油田捐款10万元支援地方救灾。地方单位的干部职工捐款10余万元,捐献棉被一大批,支援受灾群众。全区1.33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成灾1.12万公顷,减产5-8成的5380公顷,减产3成的4200公顷。同时毁坏房屋5400间,倒塌1419间,倒院墙6885米,折倒成材树木9.5万株,折断高压线或通讯线杆480根,伤28人(无死亡),牲畜死亡1436头,家禽死亡11800只,直接经济损失1265万元。
  1993年7月份,全区平均雨量199.7毫米,涝灾较重。加之风暴潮袭击,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当年全年受灾面积1118万公顷,成灾面积1.06万公顷,其中绝产4933公顷,减产5成以上的5667公顷。倒塌房屋272间,造成危房1312间,冲垮路基24公里,损失原盐2200吨,冲倒电线杆32根,通讯中断达24小时,全部经济损失3729万元。河口区组织5000人的防汛专业队,其中抢险队300人,常备队1200人,预备队3500人。6月15日进行了专业培训,6月20日,备足所有防汛料物,其中草袋5万条,秸料30万斤,木料20立方米,木桩5000根,铁丝5吨,柴汽油各20吨,流动式发电机2台。专用车2辆。受灾后,一面及时排涝减灾,一面加派干部下乡,帮助群众抗灾,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995年7月30日,凌晨3 -5时,河口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持续时间长达3个小时,被称为“730”特大暴雨。至8月16日,全区累计降雨600多毫米,受涝面积1.47万公顷,造成减产3 -5成的2546.7公顷,5-8成的3866.7公顷,绝产的173.3公顷。由于大暴雨袭击,倒塌房屋100间,损坏民房270间,新户乡样板方建筑物冲毁11座。
  1998年6 -10月份,整个汛期共降雨486毫米,雨量集中且时间短。出现两次局部涝灾,受灾面积4666.6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00万元。此年防汛工作重点抓了工程的维修与清障,打通竹节沟30处,完成土方23.5万立方米,储备秸料15万公斤,汛期用去6万公斤。从此年降雨情况来看,相当于常年平均值,加之上半年引水较好,从水源的利用上来看属丰沛之年。同时,此年也是有史以来农田工程配套标准最高的一年,尽管涝灾有影响,但粮食仍获总产6.6万吨的好收成。
  2001年,境内遭受雹灾袭击。5月3日上午8:40分,五个农业乡镇、街道办事处遭受严重损害。由于受较强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的共同影响,从5月3日3时20分到9时10分,境内普遍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在区人民武装部防雹办公室的猛烈炮火轰击下,虽然有所减弱,但终因发展太快,势力太强,使境内大部分地区出现雹灾。凌晨3时20分,境内六合、河口、义和等地出现强对流回波,回波强度40分贝,云高1.0万米,区人防办迅速组织各炮点投人作业,从3时30分至5时10分,共实施作业34次,发射炮弹1180发。此间强对流天气虽几经发展但未使境内降水造成大的影响,只在太平等地局部出现了冰雹,未造成灾害。上午7时15分,强对流天气从渤海生成,强度50分贝,云高1.3万米,从西向东侵入境内,区人防办组织各炮点集中火力猛烈轰击。从7时20分至9时10分,共投人作业32次,发射炮弹1085发,在各炮点的猛烈轰击下,回波强度虽有减弱但终因发展迅猛,势头强劲,使区内大部分地区出现雹灾。这次冰雹袭击从8:30开始,前后持续了40多分钟,最集中时间在8:40 - 9:10。冰雹来势猛,密度大,厚度大,冰雹最大的如鸡蛋,小的如黄豆,冰雹最厚地段20厘米。据统计,全区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7600公顷,成灾面积5500公顷,总计损失1491.7万元。小麦成灾面积为2560公顷,其中八成以上3600公顷,损失822.8万元;棉花成灾面积2200公顷。其中需翻种1353公顷,损失175万元;果园成灾面积294公顷,损失200万元;蔬菜成灾面积145公顷,损失56.4万元;受灾大棚340个,其中最严重的40个;苜蓿成灾面积133公顷,损失50万元;桑园成灾面积133公顷,损失52万元;其他损失,如厂房砸坏、房屋倒塌、甜玉米成灾、中药材种植成灾等。全区受灾村数145个,受灾人口5.2万人。灾情发生后,河口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帮助受灾群众抗灾减灾。一是迅速组织专门队伍。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相关区直部门组成,深入受灾乡镇、村、户,查明受灾情况,宣传政府政策,稳定民心,恢复生产;二是针对受灾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迅速恢复生产。对受灾五成以上的小麦及早套种,对受灾严重的棉花,需覆膜的迅速覆膜,需翻种的及早翻种,集中将受灾最严重的小麦、棉花两种主要农作物的灾况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农业部门和各乡镇、办事处集中精力,采取措施,积极协调,在本市内或跨市地调拨抗虫棉种;四是供销系统迅速调拨薄膜等农用物资,确保及时供应;五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实施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六是区政府拨付救灾专款80万元,以补贴的形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
  2003年7月2s日,六合乡政府东部11公里的利城屋子一带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灾,受灾面积533.3公顷,其中棉花减产3成以上的187公顷,玉米减产3成以上的1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0余万元。7月27日下午5点至28日凌晨,六合乡又遭受暴风雨袭击,雷雨时风力达9级,降雨量达39毫米,致使113.3公顷棉田受灾,受灾棉田积水达30公分,直接经济损失达30余万元。7月30日晚到31日下午,河口区又普降暴雨,截止7月31日中午12月点,河口城区降雨127.7毫米,太平乡182.5毫米,新户130毫米,义和镇131毫米,六合乡86.1毫米。受暴雨影响,各乡镇、街道严重受灾。全区统计上报受灾农作物12700公顷,其中,新户乡2100公顷,太平乡3400公顷,义和镇4000公顷,街道办事处580公顷,六合乡2600公顷;受变民房1647间,倒塌1房屋164间,伤1人,冲毁养殖池15公顷。共计经济损失7200万元。8月23日10:00至14:30,河口区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达82.4毫米,其中城区达到98.2毫米。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使原本水分饱和的土地,犹如雪上加霜,致使棉花落果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区共有540公顷棉花减产3 -5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万元。
  (二)抗旱纪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河口区遇到过多次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年受旱面积0.93 -1.73万公顷,成灾面积0.6-1.07万公顷,经济损失大大超过涝灾。其规律:旱灾多发于3 -5月份和8-9月份,6-7月份的主汛期也时常出现旱灾,给河口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河口区与旱灾作斗争所付出的代价要比防汛大得多。
  1990年,春旱严重,区政府组织抗旱双保工作。深入各乡镇及农村支援抗旱。是时,由于水源受限制,抗旱双保领导小组调集排灌机械500余台,求助油田自来水管线供水,白天将水拉往田间,晚上将水拉往农户。特别是新户、太平一带边沿农村,要从离村二十多华里的采油六队拉水。为搞好抗旱双保,区政府拔款15万元,用于运水机械的费用。这次抗旱持续45天,点种棉花533.3公顷,为15个村送水,并帮助各乡镇购买了运水工具。区水利局派出6人分三批进驻义和镇的大山片,帮助薄家村建成坑塘一座,修筑了一条长1700米的引水渠,帮助大山村建起一座小型扬水站,并购置12型电机泵一台,使该村633公顷小麦保证了灌溉。此次抗旱水利局共拨专款2.5万元。
  1992年春,境内雨雪稀少,黄河出现6次断流,旱情严重。人夏后,气候异常,雨水分布不均。6月上旬至7月中旬,境内降雨仅占常年降雨量的20%。此间,尽管置于主汛,黄河也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枯水期,严重的旱情持续加剧。全区1.7万公顷耕地受灾,成灾1.5万公顷,重灾7000公顷,2300公顷夏播作物未能播种,5111公顷春播作物枯死,全区136个村6.27万人吃水困难,缺水性畜6.42万头。
  1992年7月14日,全区掀起抗旱救灾高潮。这是建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农委、水利、民政、农机、卫生防疫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各负其责。7月7日,区政府向东营市民政局提交报告,如实反映了河口区的旱灾及救灾措施。7月10日,区抗旱救灾小组决定组织车辆送水和发动群众打土井找甜水。安排50型运水拖拉机10部,挖土井200眼,以解缺水燃眉之急。胜利油田支援地方运水车15台,地方安排挖土井补助经费1万元,运水车辆费用由区统一掌握。区救灾指挥部组织15 - 20人的机械植保队,配备泰山- 18型喷粉弥雾机控制虫灾。对严重缺水的20个村运水近1000次,组织5000余人从事家庭副业,2000多名劳力从事浅海捕捞,进行抗灾自救。全区用于抗旱救灾的专款11.5万元,其中市拨6.5万元,区拨5万元,柴油50吨,汽油20吨,化肥200吨。这次抗旱救灾于8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60天。
  自1993年到1997年的5年间,河口区出现了三年严重干旱。即1994、1996、1997年。随着区内引蓄水工程的突破性发展,尽管黄河长时间断流,河口区境内的调蓄能力大为提高,做到了丰存枯用。年末岁首,抓住上游用水少的良机破冰抢引黄河水。1995年元月中旬,引黄河水1450万立方,上游河道来水1200万立方米,保证了春灌用水。1996年1-2月份共引水2200万立方米,蓄水1250万立方米,保住了5000公顷小麦春灌用水,河道蓄水600余万立方米,仍保住了466.7公顷稻田泡水。1997年属长期干旱的年份,历史罕见。水利局在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跑东营,跑黄河、跑利津协调关系,能引则引,能蓄则蓄。组织全区万人出动各类机械千余台,昼夜奔波在田间地头,抢灌小麦5333.3公顷,春田造墒3000公顷。将旱灾造成的损失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同时,开展了节水工程的试验推广。
  1991 - 1998年间,黄河每年都要出现断流,黄河利津水文站实测断流总天数为842天。位于王庄二干尾闾的河口区,八年间,在引水抗旱期间竞有994天断流干枯。黄河断流的特点有三:一是断流的时间越来越提前。90年代初,一般发生在5、6月份,在河口区正是降雨最少的时间,此时出现断流往往要造成这一地区春夏之交的“卡脖子旱”。致使农作物难以适时播种而大幅度减产。1995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到2月初,时间持续到六月初。,河口区150天没来一滴黄河水,造成全年农业大幅度欠收;二是断流的天数越来越长。1996年黄河断流180天。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河口区250天没来黄河水,加之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2000年,全年引水1.12亿立方米。但由于来水分布不均,无效引水大幅度增加。1-2月份引水2500万立方米;3-5月份,引水1200万立方米;5月中旬至5月底浇地5300公顷。因干旱长势极弱的庄稼没能得到高产。6-7月份,上游不用水,河口来水1500万立方米,除少数水库抗塘蓄水外,全是无效引水。至年底引水5220万立方米,大都错过了农时关键季节。秋冬全区共浇苇田1.2万公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2002年春。尽管黄河不断流,但水资源受限,王庄灌区设计60个流量,黄河水只能引出十几个。因此,河口区很难来水。即使断断续续引水,由于气候干旱,渠道损耗,而很难进入田间。河口区6000公顷小麦减产60%,2000公顷冬枣园无水灌溉,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边缘地带的人畜吃水出现困难。
  2001年,河口区旱情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偏少。1 -10月份降雨400毫米,占上一年同期的70%,整个汛期的6-10月份降雨284毫米,占上一年同期的36%,并多为无效降雨。黄河往往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断流,即5 -6月份,8-9月份。导致夏季作物难以按时播种,春作物大幅度减产,小麦播种底墒极差。全区受旱面积达到13333.3亩,成灾9333.3公顷。总的情况是,此年3月份黄河水情较上一年同期看好。1-3月份共引黄河水4000万立方米。为春季生产和农村生活饮水创造了条件。共浇小麦6333.3公顷,白地造墒3200公顷。自6月3日至28日又引水1500万立方米,麦茬造墒2000公顷,水源较好的六合乡完成了稻田插秧266.7公顷。夏季抗旱工作一直持续到7月上旬,使严重的旱情得到了缓解。秋旱对这一地区来说形势更加严竣。无效降雨,黄河断流,本来长势脆弱的6666.7公顷农作物危在旦夕。2.5万人面临着严重的吃水困难。这一阶段黄河水十分紧张,在各级领导的积极努力下,上游单位停止供水,特别是利津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发扬风格为河口送水。9月份,再次引水1200万立方米,使严重受旱的夏播作物普浇一遍水,人畜吃水得到缓解,被群众称之为“救命水”。秋种前夕,即9月底10月初,引水1500万立方米,为全区小麦播种和冬枣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灌溉用水打下了良好的水源基础。此年1 -12月上旬,共引水1.02亿立方米,浇地面积1.2公顷,各类水库蓄水5200万立方米,为挽回旱灾造成的损失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2年,以干旱运行为主。抗旱仍为当地农村及农业工作的重点。在措施上多为工程利用为主。此年黄河虽未断流,但流量很小。平均出水量一般在5 -10立米/秒。严重缺水的上半年,河口泵站平均引水流量在3立米/秒左右。为此,自春节前的腊月27日,水利局放弃节假日,组织力量投入了抢引抢蓄黄河水工作。严重的干旱,黄河水缺乏,使整个1-9月份抢水抗旱和保障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2月份引水500万立方米,3 -5月份引水2700万立方米,6月底引水1200万立方米,上半年共引水4400万立方米。但由于路线长,上游用水量大,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的利用率极低,并且大都错过了农时季节。导致全区北部严重干旱,部分农村出现吃水困难。8月份开始,情况有所好转,至9月10日共引水3000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了严重的旱情,全区共浇地5666.7公顷,人畜吃水得到了缓解。9月15日至11月上旬,共引水29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全区冬灌、冬蓄。全区冬灌面积1.26万公顷,其中冬灌小麦3580公顷,棉田3740公顷,浇灌冬枣4680公顷。全年共引水1.03亿立方米,水库蓄水4200万立方米。蓄水较好的两个乡镇和河口街道,生产生活用水能维持到次年的五月上旬,其余可维持到三月底。
  (三)防潮纪实
  河口区境内地方农业区域防潮堤东起草桥沟西岸过沾利河至马新河,西与潮河相接,主堤坝总长44公里。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区后,随着海上滩涂养殖业的发展,政府组织进行过多次修整完善。
  1992年和1997年两次海潮冲毁后,迅速进行了恢复。这两次海潮都给河口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992年8月31日至9月1日,第16号热带风暴和西北高空冷空气相遇,加上农历八月的天文大潮共同影响,飓风、骤雨、狂潮、巨浪一起袭来,使河口区遭受了几十年来少有的灾难。河口区海岸线长,沟叉多,更是潮水易侵之地。8月31日下午,潮水在大风的撮拥下向陆地涌来。入夜,更是风大浪高,新户、太平两乡的17个村庄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村民的土屋经不住潮水浸泡,纷纷倒塌。夜半天黑,风雨交加,村民被迫扶老携幼逃上高埠处,等待救援。居民的部分财产、柴草、收捕的海蜇随水漂流。全区盐田受灾479.3公顷,冲走原盐3500吨。冲毁虾池740公顷,淹没耕地730公顷,(农作物全部绝产),淹没草场1333.3公顷,水产品损失100多吨。全区在这次风暴潮中损失上千万元。海堤大面积决口17处,长3.2公里。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立即成立了以张殿国书记为总指挥的抗灾救灾指挥部。1日晚21时30分,张殿国等领导赶赴新户、义和等乡镇,涉水进入灾区。2日凌晨,他们发现在水中挣扎了8个小时,连冻带饿濒临绝境的义和镇河王村的34位渔民,立即把他们救上来,一个一个扶上汽车。凌晨4时,副区长尹玉昌、马崇志等领导又带领有关人员分四路到新户乡东六合村、太平乡西华村、义和镇河王村、大王庄油田围堤工程等灾区,组织当地干部群众与油田职工、东营军分区官兵配合营救被潮水围困的油田职工和民工。并同新户乡党委、政府一道,向700余名落难民工送水、送饭,进行了妥善安置。9月初,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中共河口区委、河口区人民政府及市区两级计划、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对被冲毁的防潮大堤进行实地考察,共同制定复堤方案。10月,河口区水利局组织技术力量,会同新户乡水利站进行实地勘测,进行了工程设计、预算,制定了具体的复堤实施方案。秋种结束后,区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施工。工程总长13.6公里,分两段实施。沾利河以东为东段,长6.4公里,顶宽40米,顶高4.0米;西段自郭局海水泵站(已拆除)向西与大王庄油田防潮堤相接,复堤长度长7.2公里。顶宽6.0米,顶高4.o米。油田投资30万元,新建泄水闸1座,新户乡自筹资金71万元,完成土方31万立方米,改造建筑物7座。复堤任务于10月下旬完成。
  1997年8月19日零时至20日22分,受此年11号台风影响,河口区遭受暴风雨袭击,并且普降暴雨169.9毫米,风力10 -11级。部分区域遭受毁灭性打击。据统计,大水围困56个村,海潮围困31个村,水深1.0米以上的10个村,民房进水1200户,损坏房屋1.5万间,倒塌1860间,损坏渔船104只,1.53万公顷农作物基本绝产。2666.7公顷果林全部绝产;3600公顷虾池和3600公顷盐田被毁,海水浸漫耕地4000公顷,折断树木2600株,冲毁公路20公里,防潮大堤44公里,通讯线路103公里,低压线23公里,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左右。受灾最严重的是新户乡,18个村,3800公顷耕地,2800公顷虾池被淹,1.4万人受灾,经济损失9944.8万元。该乡的东六合村5公里自筑防潮坝被毁,村内海水深1米以上,所有耕地、虾池、苇场全部被毁,169间方屋倒塌。郭局村在风暴中沉船24艘,冲毁虾池1.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风暴潮对油田生产也造成严重破坏。孤岛采油厂共有58条线路2次停电,累计1354口油井停产。桩西采油厂22万伏高压线路2次停电,9条6000伏线路长时间停电,2座接转站和2座注水站停产。冲毁井排路281条,计260公里,306口油井停产。整个油区损失达1.55亿元。区政府成立临时抗灾救灾办公室。以民政部门为主体的抗灾自救队伍迅速赶赴现场,组织灾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水利部门的领导组织技术力量全力以赴进行防潮堤的恢复。9月份制定方案,10月份组织施工,全区上阵劳力3000人,大型机械50余台,建筑施工队3个,奋战30天,堵复决口163处,在原来设计标准上又提高了o.4米,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改造维修建筑物7座,11月10日全面竣工,投资320万元。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