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海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02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海域
分类号: K52
页数: 3
页码: 41-43
摘要: 海水水域河口区海域-5米等深线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面积约2330平方公里,- 15米等深线面积约2660平方公里。浅海底质以泥质粉沙为主,占77.8%,沙质粉沙占22.2%,海底平坦、坡降小。海水透明度35-55厘米。水温海水温度与气温的年度变化相吻合,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稍有拖后。冬季海岸地区普遍结冰。冰期约在1-2月份。渤海海域历年平均温度12.4℃,最低水温0.5℃。
关键词: 东营 海水 海域

内容

海水水域河口区海域-5米等深线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面积约2330平方公里,- 15米等深线面积约2660平方公里。浅海底质以泥质粉沙为主,占77.8%,沙质粉沙占22.2%,海底平坦、坡降小。海水透明度35-55厘米。
  水温海水温度与气温的年度变化相吻合,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稍有拖后。冬季海岸地区普遍结冰。冰期约在1-2月份。渤海海域历年平均温度12.4℃,最低水温0.5℃。
  盐度渤海湾的盐度平均为30.6%,但随季节与水深不同而各有差异,主要受陆地淡水注入,大气降水,海水蒸发等因素影响。一般盐度最高值出现在5 -6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河口浅海海域历年平均盐度为20-30%0。
  潮汐河口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内发生两次高潮或低潮,两个高潮和两个低潮的高度相差不大,涨、落潮时也很接近。一个月内有两次大潮、两次小潮。大潮时间出现在每月农历初二、十三和十六、十七;小潮时间为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涨落潮时间为“初一、十五两明落”。
  半夜中午潮初八、二十三涨到中午,落到夜晚,以后每天推迟约50分钟。海防潮位站1954-1987年资料分析,历年平均日高潮水位海拔1.85米,淹没范围1-1.5公里;月高潮水位2.47米,淹没范围1.5-2.5公里;特高潮水位3.75米,浪高4.1米。潮汐流速平均为1.1海里/小时。.
  潮流浅海潮流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冬季为寒流,流向从西北向东南;夏季为暖流,流向由东南向西北。海浪的变化与季风吻合,冬季以北向浪为主,夏季以南向浪为主,春秋浪向多变。沿岸海区浪向复杂,浅海波浪较深海小,但有时在大风作用下产生大浪,危害性较大。
  海岸河口区海岸线全长254.37公里。由于黄河流路在境内不断改道、延伸、摆动,巨量沁沙填海造陆,致使行河的区域岸线不断向海推进,不行河的区域,岸线明显蚀退。多年的淤进与冲刷,形成境内岸线由西向南的凹凸弯曲状,并镶有7个海湾,10个岛屿(冲积岛),河口区在全国呈土地增长之势。
  岸线推进由于黄河年均近10亿吨的泥沙进入河口地区,淤积造陆使海岸不断向海推进。1855-1985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海岸线向海推进28.5公里,年均推进速率为o.30公里。
  其中1947年前,以宁海为顶点的大三角洲岸线长105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13.3公里,实际行水57年,推进速率年均0.23公里。其间最快的是神仙沟区域(原为海湾),该区1938年的海岸线超过1855年的10米等深线。其次是挑河,1938年的海岸线推进至1855年的7-8米等深线,已勘探开采的义东、渤南、孤岛、孤南等油田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淤成的陆地。
  1947年以后(以渔洼为顶点,挑河至宋春荣沟之间小三角洲岸线长80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15.2公里,实际行水39年,年推进速率0.39公里。其中最快的是刁口海域,1984年的海岸线接近1855年的15米等深线,在岸线的区域普遍淤厚11-14米,-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8-12米,-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4-8米,- 15米等深线以内淤厚2-5米。此期神仙沟海域受1973-1974年刁口河流路人海口门摆动到神仙沟口的影响,1984年的5 -15米等深线相应超过1959年的各等深线。埕东、桩西、五号桩、长堤等油田均属在阶段淤积成的陆地。
  岸线蚀退境内海岸线因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当河道转向新河口时,原河口淤积而成的海岸线,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又逐渐蚀退,在蚀退过程中由于土质、风力风向、潮汐诸因素的影响,海岸凸凹不齐。据航测资料计算统计,1855-1982年,历时127年,黄河造陆2810平方公里,同期蚀退300平方公里,占同期造陆面积的10.7%。在蚀退面积中河口区范围岸线蚀退面积232平方公里,年均蚀退1.8平方公里。由于各岸段黄河行河时间长短不一,因而淤进蚀退各不相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科所、济南水文总站等单位刊布资料,1954-1975年,黄河河口在80公里岸线范围内造陆786平方公里,同期蚀退208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26.5%。挑可至现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范围内半个世纪以来都在行河,岸线有进有退,以进为主。1960年8月黄河由神仙沟老河口改走新岔河后,至1963年新河口附近造陆124平方公里,而老神仙沟岔河口处岸线蚀退56平方公里,造陆500平方公里,而神仙沟的岔河口附近蚀退166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33%。
  滩涂境内分布于北部与东部沿海,地势平缓,总面积39795.9公顷(约398.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在3米以下,为特高海潮淹没区。因近年大部分地段都修筑了沿海防潮堤,将其成为境内滩涂养殖和盐业开发的良好场地。
  境内滩涂海拔高度不同,一般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高潮滩沉积物较细,生长耐盐植物,如黄蓿菜、柽柳等。中潮滩沉积颗粒变粗,且有较多的蚌壳、粘土沉积,是贝类生长的主要地区。低潮滩由于海水淹没时间长,露滩时常处于饱和状态或有薄层水,当滩面露出水面后,常从滩面渗出细小水流。低潮滩是渔民布网捕鱼的重要地段。
  因潮水冲刷侵蚀,境内岸线形成许多潮水沟。早期形成的潮水沟多为经潮水侵蚀的黄河故道;近期形成的潮水沟则是由涨落潮水冲刷而成的侵蚀沟。潮沟两侧生长有黄蓿菜、柽柳等耐盐植物。
  在较长时间不走河岸段,海浪长期冲刷,岸段不断蚀退,逐渐形成冲刷陡坎,高数10厘米不等。冲刷陡坎能部分减弱海浪对岸线的蚀退。泥坎上部成为平沙滩。
  在潮间带和高潮线附近,存有多处岛状贝壳堤,堤长数十至数百米不等。贝壳堤系贝壳碎屑和细沙组成。境内黄吉元地带存有大量贝壳。近年对贝壳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加工成贝壳粉,可用作饲料、建筑等材料。
  日照百分率河口区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62.8%,年总辐射量平均128.3千卡/cm:,较全省中值偏高,光能源最为丰富。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