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749
专题名称: 元宵节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92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灯节”。旧时,农家于是日上供焚香,祭神祀祖,吃“扁食”搀面条,谓之“风搅雪”,意祈丰年。城镇“社火”灯会,三日锣鼓喧天,争相竞技。晚间,或放灯,或观灯,万人空巷,潮涌街面;“旗火子”(又称“麻杆子”)、“文武鞭”、“泥垛子”、“散明子”等各种花炮钻天入地,流光溢彩。尤其二三人摇动的ff花”,是以生着的木炭和锅铁碎片盛装在铁筋笼内,用绳将铁筋笼系在木棒的一端,甩起来喷珠溅玉,火树银花,为外地罕见。乡村家家制作面灯,用豆面、玉米面、高粱面等搀和蒸制,多是“生肖灯”、“月份灯”、“雄窝灯”和鸡、狗、龙、勺子灯等,寓意消除病灾,祈求人丁畜禽兴旺和农作物丰收。老人举灯照遍住宅内外,以“驱妖避邪”;家人举灯相互照照脸庞和眼睛,念念有词地说:“照照眼,不害眼”。有的用萝卜刻制金鱼灯、莲花灯,念道:“辣萝卜灯、胡萝卜灯,一棵林林打半升”。甚为穷苦的人家,往往趁富家杀猪,拾起蹄甲和星点肠油,点起“蹄甲灯”,让孩子用林秸夹着寻乐。还有穷孩子用刷帚头沾点油“放火把”,唱道:“刷帚把,琉璃灯,你那不兴,俺这兴”。有的村庄,众家在路口河边放排灯,将轧碎的棉籽放在锅里点燃,远望,宛如一条条火龙。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很少举办灯会。“文化大革命”使传统“社火”濒于失传、灭绝的境地。80年代,城镇、矿区几乎每年举办花灯会。当代花灯融声、光、电科学技术和绘画、雕塑、剪纸、裱糊、扎制、典故等传统技艺为一体,造型维妙维肖,制作巧夺天工。枣庄煤矿、矿务局机关驻地、人民广场等处,为花灯、烟花会场。会场高搭彩灯牌坊,各种灯光造型如“龙腾虎跃”、“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五子登科”以及“飞机”、“轮船”、“机器人”等等,摇曳多姿,栩栩如生。烟火会使花灯会增添异彩。礼花腾空,五彩缤纷,或金星万点,或喷泉四溅,或长虹贯日,或龙飞凤舞。每次灯会,观者如堵,人涌如潮,甚而将女士小姐的高跟鞋挤掉一筐萝。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