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井选址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038
专题名称: 窑井选址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43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枣庄最初的煤炭开采,是农民从自家土地里采挖露头煤自用,而后才运到集市出售或以物易物。商业性质的合伙开矿、豪绅霸占、官商合办,到清代雍正年间才渐次出现。在采挖露头煤阶段,没有煤窑,所以不可能形成煤窑文化。当规模开采出现之后,有了职业采煤工人,窑主也以此安身立命,煤窑文化才开始生成。在勘测煤炭资源、确定窑井选址方面,《峄县志•物产略》有这样的记载:“至其辨煤开井,皆贱者为之……其始相地,必审其石何质,土何色。质与色既分,又尝其土与石之臭,而煤之佳恶浅深决焉。故窑有柴炭、大炭、泥炭、碴子、碛石诸名。其煤以大炭为最,碛石次之,碴子又次之,泥与柴最下。至创办之初,深若干尺有何石,又若干尺有何土,又若干尺有何水与泥。至水过大,须若干工可得煤,皆以意命之,不爽铢黍,此其大较也。……盖其精微,虽西国之深于矿务者,不能远过也。”这种靠直觉和经验确定打井位置、判断煤层深度和煤质优劣的方法,在早期开窑时,备受推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