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唯一号: 151034020210000222
专题名称: 金属币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44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金属币包括制钱、铜板、银元。制钱即“孔方钱”,外圆形,中间有一方孔,上铸朝代铭文,为秦以后两千多年来通行的钱币(除王莽一度实行刀币外 >,秦朝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为最早,“宣统通宝”为最晚。一个制钱顶一文,500文为一吊。制钱规制大小不一,较大者发行少,以小者为最多,流通最广,后由铜板代替,制钱成了辅币,民国初年制钱渐渐消失。铜板,又称“铜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铸制,从清末到民国年间,铜板流通30多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行角票、枚票和镍铜金属辅币,禁止各种银元、铜币在市场上流通,从此铜子逐渐退出市场。18世纪末,外国银元流入,继之清光绪十七年 (1889年)在广州设局开铸“光绪元宝”(龙洋)。 民国元年(1912年)铸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银元叫“现大洋”。民国三年铸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银元作国币发行。1933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发布废“两”改“元”的布告和训令,铸造有蒋介石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法币”政策,从此市面银元交易逐步为法币所代替。1946年银元又出现,1948年后渐少。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