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抗日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唯一号: 151031020220000030
机构名称: 鲁南抗日小学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T00366_00.pdf
行业类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地址: 大炉村
起始时间: 1940年初
结束时间: 1945年

机构描述

八路军一一五师抵达鲁南抱犊菌山区之后,罗荣桓政委非常重视山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亲自找到鲁南教育界名人、一一五师高级参议彭畏三商议在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办学校的问题。1940年初,鲁南抗日小学(又称抗属子弟小学)在大炉村开办,彭畏三任名誉校长,彭的夫人、老教员淑影任教员兼管学校其他事务。初办时只有年龄和文化素质参差不等的十几名学生,很快发展到数十人。学员多系鲁南党政军干部的子女。因当时山区贫穷,对敌斗争频繁,办学条件非常差。课本是教员自己编的,没有石板在地上划,没有教室便在山沟里教。教员和学生都实行供给制。1942年山区遭灾荒,有时大家连野菜、树叶都吃不饱。有敌情时,学生还必须配合当地儿童团站岗、放哨。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学校便随部队转移4该校坚持办学5年,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政治思想好,抗日热情高的小知识分子。抗日战争胜利后,鲁南抗日小学迁移到滕县城内,同麓水中学合并称麓水中学,分中学部和小学部。校长由张天爵担任,副校长蔡德琦。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畏三
相关
淑影
相关
张天爵
相关
蔡德琦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