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698
人物姓名: 张捷三
人物异名: 原名:张景凯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984.pdf
出生年: 1894年
卒年: 1984年
籍贯: 枣庄市市中区郭里集乡营子村

传略

张捷三(1894-1984) 原名张景凯。 枣庄市市中区郭里集乡营子村人。枣庄师范学校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中农家庭。幼年在外祖父家由姨兄刘少彭教授经书,1912年考入峄县高等小学。翌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返峄县学校开展反对北京政府投降卖国的宣传活动。 1921年师范毕业后,任教于韩庄小学。1922年,协助刘少彭竞选省议员获胜;同峄县教育界“恒兴派”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支持同窗好友宋东甫接任峄县高小校长成功。1923年,他被推举为峄县教育局视学员,1926年被推举为教育局代理局长。此期,他努力筹集、保证教育经费,并创办进步的“南华”书店,同封建余孽开展斗争。他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如后来成为抗日运河支队司令的孙伯龙,共产党知名干部朱道南、田慕韩、解学勤,以及国民党要员刘安琪、洪杰等。 1927年北伐军围攻峄县城,张捷三挺身而出,劝说奉军旅长孙百万弃械投诚,全城居民免遭战祸。不久,张被国民党峄县党部撤销代理局长职务。1928年秋,他任峄县育幼院院长,百余名孤儿得到抚养,且能读书学艺。 193。年复回教育局任教育委员、督学。1933年被国民党撵出教育局,先后到齐村小学、青岛兰山小学以教书糊口。 “七·七事变”后,张捷三深知国民党腐败无能,赞成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1938年秋,他毅然抛弃家庭拖累,奔波数百里,找到朱道南,并由朱和纪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年抗战中,张历任中共峄县城地下联络站负责人、峄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秘书、微山湖办事处主任、峰滕铜9边区县文教科长、运河县参议长,在党内曾任县委委员、县委政府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并长期负责党的统战工作。统战初期,他动员大批小学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参加党的抗日阵线。如坚持跟国民党走的刘少彭,其子女刘亦夫、刘省心竟叛离家庭,投奔革命。抗战相持阶段,张争取顽军头目韩治隆与民主政府友好共事二三年;教育徐塘乡伪乡长王允修弃暗投明,率部加入抗日军队;通过认干亲,教育原红枪会头目、巨梁桥乡伪乡长刘善云不做坏事。 1945年,他负责接收破旧不堪的伪峄县中学,经一个月的修复准备,使其初具规模,被命名为鲁南三中。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他带领百余名师生辗转鲁南山区,发扬“抗大”精神,坚持给学生上课。1949年冬,他在峄县城筹办两期小学教师训练班,集训300余人,为解放后恢复鲁南地区教育提供了师资条件。 1949~1972年,他连任台枣乡村师范、峄县师范、枣庄师范校长,以其毕生精力为枣庄地区培养数以千计的人民教师,深受枣庄教育界的崇敬与爱戴。 遗嘱:去世后,丧事从简,带头火化。老伴亦同。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

相关专题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