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仪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673
人物姓名: 张鸿仪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969.pdf
出生年: 1912年
卒年: 1945年
籍贯: 山东省郑城县马头镇
民族: 回族

传略

张鸿仪(1912-1945)回族。山东省郑城县马头镇人。鲁南铁道大队政委。出生于邮政工人家庭。免费在枣庄中兴小学、中兴职业中学求学。在校间,积极参加中共枣庄地方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他在枣庄组织进步学生创办《抗敌报》,摘编抗日新闻。1938年5月,任苏鲁院。遗体安葬于费县城郊烈士陵园。 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第三大队副教导员。9月,改任临沂专署保安司令部直辖四团第三营教导员,与营长刘景镇并肩作战。 1942年3月,张鸿仪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夏,调任独立支队政委,担负经微山湖去延安及来山东干部的护送任务。在很短时间内,落实了刘少奇于1942年西过微山湖时作出的统一微山湖地区部队领导的指示精神。是年,他带领部队镇压了微山湖畔西范村铁杆汉奸乡长张荫芬,全歼伪军冯子固部,取得城子庙、茶棚、塘湖等抗日战斗的胜利。 1944年8月,张鸿仪改任中共鲁南铁道工委书记兼铁道大队政委。他利用间断的整训练兵之机,率领战士在地旷人稀的微山湖畔开荒生产。 1945年4月,他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滕县东南大官庄村突围中不幸身负重伤。5月,牺牲于鲁南军区医院。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

相关专题

政委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