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仪(1912至1945年),鲁南铁道大队政委,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镇人。其父张守仁,在清末携家迁居郯城县马头镇当邮差。12年后,全家返回故乡,后来迁居枣庄镇金庄亲戚家。
张鸿仪兄弟姐妹五人,他年龄最小。7岁进基督教小学读书,8岁时父亲病故,因家贫綴学。13岁,进枣庄中兴小学读书。23岁进枣庄中兴职业中学。因其品学兼优,校方给予奖学金并免纳学费。“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席卷全国,他和同学们一道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活动。
1936年8月,由李微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兴职业中学学生中第一名共产党员。张鸿仪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活动,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并热情地向矿工和同学们推荐革命书刊,帮助大家不断提高革命觉悟。为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队伍,张鸿仪在职业中学里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和一个读书会。篮球队起名为“红队”,为隐蔽斗争,对外称“虹队”。读书会取名“兴中读书会”,号召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使当时的革命气氛非常活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鸿仪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进步同学,创办《抗敌报》,摘编抗日新闻,进行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宣传。从集稿、通讯、编辑到排版、印刷,他均亲自动手。他还多次组织募捐,献给抗日前线将士,既唤醒民众,又鼓舞士气。
是年12月,张鸿仪受共产党的派遣,随朱道南、纪华等人,带领抗日自卫团,编入原阎锡山部退伍师长杨士元在滕县和枣庄组建的地方武装“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他和纪华等人,在该部政训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3月初,日军进逼滕县,抗敌自卫军司令杨士元南逃。朱道南、纪华等人带领原抗日自卫团的部分武装,回到峄县北部山区活动。抗敌自卫军招兵处长、中共党员董尧卿,受命以抗敌自卫军名义,在滕(县)峄(县)边界地区继续发展抗日武装。张鸿仪留在董尧卿部做政治工作。不久,他又奉命撤出自卫军。
1938年3月18日,枣庄沦陷。5月,中共苏鲁豫院边区特委决定将共产党领导的沛、滕、峄三县抗日武装,会师于滕峄边山区,组建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鸿仪任中队指导员。同年7月,义勇总队反顽战斗结束后,他升任三大队副教导员。10月,三大队教导员纪华调任峄县县委书记后,他继任教导员。尔后,义勇总队几次易名,他一直任教导员。与大队长刘景镇合作共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刘景镇的信赖和敬重。他们同心协力带领部队作战,战功显著。1940年7月,苏鲁支队支队长张光中带领三营到运河南北地区,配合运河支队开辟新区。不久,张鸿仪奉命调任运河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兼一大队政委。10月,他参加了朱阳沟战斗,进行战场宣传鼓动,组织机关勤杂人员支援战斗,安抚伤员,为战斗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11月,运河支队进入山区整训,其主力与教导二旅五团合编,他仍任三营教导员。
1942年3月,张鸿仪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U年8月,调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该支队活动于微山湖及其东岸津浦、临麥铁路两侧的敌占区。部队高度分散,担负着过往微山湖保卫延安来往山东干部的护送任务。他不避艰险,来往于各部队之间,帮助检查工作,确保护送工作万无一失。
1943年秋,鲁南区党委决定组建二地委(运河地委),张鸿仪兼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他既主持部队工作,又兼做地方党的工作,任务繁重。他为做敌军工作,常常带着身背电话单机的田村伸树(曰军反战同盟盟员)等人,接通日军军用电话,点名找日军首领通话。通话中,向其宣传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痛斥其侵略罪行,搞得日军惶惶不安。他曾亲自带领部队,镇压多次规劝仍不改恶从善的、微山湖畔西万村汉奸乡长张荫芬,取得惩一儆百之效,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日局面。
1944年初夏,运河地委撤销,建立沛滕峄中心县委,张鸿仪兼任中心县委书记。同年8月,鲁南独立支队撤销,他改任鲁南铁道工委书记兼鲁南铁道大队政委。1944年,鲁南地区正处于局部反攻阶段。为进一步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部队进行断断续续的整训练兵。他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组织部队开荒生产,亲自参加拉犁、翻地、播种、锄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
1945年5月,鲁南铁道大队奉命进山整顿结束后,张鸿仪与大队长刘金山一起率部出山。在北楼、大官庄、龙山头一带遭日伪军阻击。他率少数队员在后掩护。经激烈战斗,铁道队大部安全突围,但他右胸中弹负重伤。队员们将他抬至附近的果园。见他流血过多,口渴难忍,就摘了几个未熟的梨给他吃。他喘息着吃力地说:“这是群众财产,我不能吃!”大队长刘金山闻讯赶到他身边。他首先询问突围情况,接着很费劲地说:“看来我们不能一起工作了,你要抓紧训练,继续整顿好部队。还要把生活搞得好一些,让同志们及时吃上饭……”大队长与在场的同志听了都感动得失声痛哭。
张鸿仪被送进鲁南军区医院后,军区司令张光中立即派人,搞来了一些药品,命令医生尽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时年33岁。
张鸿仪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军民无比悲痛。鲁南军区为悼念张鸿仪,召开了2000多人的追悼大会。遗体安葬在山东费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