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55
人物姓名: 朱道南
人物异名: 朱本邵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218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2年
卒年: 1985年
籍贯: 山东省枣庄市
亲属: 朱玉煊

传略

朱道南(1902至1985年),原名朱本邵,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北于村人。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政委,是运河支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其父朱玉煊,是位受当地群众爱戴的私塾先生。生有四子一女,道南排行老四。家庭靠经营祖传的小部分土地生活。他自幼饱尝了受欺压的痛苦,逐渐孕育了不畏强暴、抑强扶弱、希望改变现实的革命意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其舅父和小学教师张捷三等人的帮助下才读完小学,于1922年考入济南师范讲习所,1924年又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此时,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入侵,政府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目睹此情,忧心如焚。在济南,他结识了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同学,共产党员田厚起,看了一些进步书刊,初步接触了马列主义D1926年7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北伐战争开始。为了支援北伐军,中共山东党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到南方参加学习和训练,以充实和加强北伐军的骨干力量。朱道南听说长沙有“小莫斯科”之称,便于1927午2月,考入湖南长沙黄埔第三分校。在学校里他进步很快。1927年3月,他与谢学勤经共产党员暴崇德、刘赤血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午4月、7月,蒋、汪等相继背叛革命,镇压共产党。朱道南等在叶剑英的率领下,由武汉、九江经南昌、南雄到广东韶关,11月初到达广州。他们跟随叶剑英历时三个多月,行程1000多公里,多次受到叶剑英的直接指导和教育,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12月11日凌晨,张太雷、叶挺、周文雍、叶剑英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以及广州市工人赤卫队七个部队,联合举行武装起义。朱道南勇敢地参加了战斗。广州起义失败后,朱道南被编入工农红军第四师十团任排长,向海陆丰一带转移。在海陆丰,朱道南积极参加了保卫红色政权、扩大苏区的历次战斗。 1928年初,国民党出动两个军,并以中山号等战舰相配合,分三路“围剿”海陆丰。由于敌众我寡,红四军损失很大。朱道南所在的十团三营党代表曾书古等,和许多干部战士先后牺牲。所在连队116人,最后剩下他一人。他多处负伤,全身浮肿,吐血,发疟疾,病得十分厉害。不久,他与十几个红军伤病员相遇,便一起到山上大安洞里隐蔽。他们昼伏夜出,吃生地瓜,喝稻田水,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次他们外出觅食时,被搜山的敌人冲散了。他一个人过了半年野人般的生活。 一天,朱道南刚从甘蔗地出来,就被搜山的民团抓住,送到陆丰县监狱。敌人多次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暴露自己的身份。不久,又被押到国民党陆军第五师监狱。狱中人满为患,该师师长邓演华命令,有人保的当场释放,没有人保的一律枪毙。当朱道南正要被枪毙时,被一个武汉军校姓黄的同学认出、保下,从此过起了流浪生活。他想去找党组织,但身在异地他乡,口音不通,又人生地疏,浑身是病,不得已便于1930年夏天,回到了家乡——山东峄县。 这时他想继续寻找党组织,但没有一点线索,只好等待时机。当年秋,齐村创办了小学校。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去齐村任教。朱道南教学严肃认真,循循善诱。学生们听得懂,记得牢。他除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外,还经常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教育。有时也讲广州起义,启发学生的觉悟。学生们也都乐意听他讲课。考试时,他所教的学生成绩都很好。同时,他对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学生,或亲自掏腰包或筹集资金,尽量帮助他们继续学习,得到学生、家长的爱戴和信任。1932年秋,朱道南经峄县教育局“督学”张捷三推荐,到峄县教育局任教育委员。他利用到各个学校查学的机会,很快结识和团结了许多进步教师和学生。他还逐渐联络了峄县、枣庄的不少上层人士,从中物色思想进步的爱国人士,作为自己团结争取的对象。渐渐地朱道南便成了在峄县、枣庄地区深受人们敬重的知名人士,甚至连国民党在峄县的一些要员们做某些决策时,也往往会听一听他的意见。 部鸟乡乡农学校校长王效卿,鱼肉乡民,为非作歹,民愤很大。为了给人民除害,1937年10月,朱道南通过邹坞乡乡长朱绍良,和联庄会武装负责人刘景镇、朱玉相等,发动了“部鸟暴动”。他们打死了王效卿,拉起了武装,很快在峄县引起了轰动。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反动当局惊恐万状,其他乡农学校也纷纷垮台。这件事,引起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关注。不久朱道南便与鲁南中心县委接上了组织关系。1937年10月底的一天,朱道南来到枣庄中西医合作社,在邱焕文的小楼上,向鲁南中心县委书记何一萍以及宋子成等,详细汇报了他的革命经历。何一萍又到徐州向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专门作了汇报。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多数同志认为可以恢复他的党组织关系。从此,朱道南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他决心为革命、为抗日救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他把在邹坞暴动中拉起的100多人的武装交给了党组织,并把从国民党峄县政府争取来的200元逃亡费全部拿出,暂时解决了这支武装的军需供给问题。后来,他发现在沙沟一带的董务卿、董一博兄弟二人,也以抗敌自卫军招编处的名义组建武装。经考察后,便把他们介绍给党组织。不久又亲自介绍董氏兄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不断扩大。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进犯鲁南。朱道南、刘景镇等率领峄县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临枣铁路和公路上,数次袭扰日军机动部队,毙伤日军多人,缴获战马三匹,物资一宗,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大战。 3月下旬,朱道南率部队到达滕峄边区东凫山时,盘踞在该地的国民党土顽马卫民部,企图收编他所率领的部队,被朱道南坚决回绝。后来马部屡次挑起事端,制造摩擦。经多次交涉无效后,4月中旬,朱道南与纪华、刘景镇商量,予以回击。他们激战三昼夜,攻克马部在庄里一带盘踞的据点,活捉土顽头子马卫民。随后,组织临时军事法庭,予以处决。下旬,峄县人民抗日义勇大队被编为义勇总队第三大队。 6月中旬,朱道南根据边区特委的指示,率三大队南过临枣路,进入峄县运河地区。为了团结抗日、共同对敌,他与原来活动在这一带的抗日武装孙伯龙部、邵剑秋部、孙云亭部、董尧卿部协商,并达成协议,在周营成立了“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联合委员会成立后,朱道南向特委作了汇报。根据地方武装的要求,特委派共产党员文立正和梁巾侠等,到白楼村举办抗日训练班,为各部队培训了不少骨干,提高了各抗曰武装的政治军事素质。 9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撤销,成立了临时中心县委,刘剑任中心县委书记,朱道南任统战部长。1939年秋,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罗荣桓、陈光的率领下,根据中央指示开进鲁南。将峄县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编为一一五师苏鲁支队。帮助地方党委很快建立健全了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促进了鲁南抗曰根据地的建设。这时,朱道南调回峄县,被推选为峄县民众抗曰总动委会主任。根据上级指示,他与县委书记纪华等,积极筹建峄县抗日民主政权。11月,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兼任政府一科科长。这时,原“山外抗日联合委员会”的几支部队,和其他几支地方武装,都要求参加八路军。根据罗荣桓政委的指示,他几次出山,分别找到各个武装的负责人,个别谈话,了解情况,最后认为收编为八路军的时机已成熟。他把了解的情况和筹建的具体方案,向罗荣桓汇报。一一五师首长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年底,由一一五师正式下达文件,宣布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成立。孙伯龙任支队长,朱道南任政委,邵剑秋任副支队长。他们率领这支部队,为开辟运河地区的抗日斗争,首战杜庄、智打塘湖、巧袭贾汪,沉重地打击了日伪顽反动势力,打开了运河地区的抗日局面。罗荣桓赞扬运河支队干部战士是“敢于在鬼子头上跳舞的人”。 运河支队的创立和发展,黄丘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直接威胁着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的交通命脉,引起了侵华日军的极大恐慌。敌人屡次“扫荡”,均被“运支”和其他兄弟部队粉碎。1940年10月10日,驻苏鲁日军采取联合行动、南北夹击、多路进攻的战术,向运河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当夜,张光中在涧头召集运河支队、苏鲁支队及峄县党政机关负责人朱道南、孙伯龙,邵剑秋,孙斌全等开会分析敌情,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运南地区狭窄,敌强我弱,形势严峻,不可坚守。决定于第二天,“运支”、“苏支”跳到运北,甩开敌人,并要朱道南立即进山,向鲁南区党委和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汇报。朱道南进山期间,“运支”转到运北,连续发生了朱阳沟战斗、巨梁桥惨案。此后运北地区形势开始恶化。 10月下旬,朱道南从山区返回,带来了鲁南区党委和军区要求运河支队主力进山休整的命令。他自己和副支队长邵剑秋,带一个中队,坚持在运河南北打游击。11月8日,朱道南、邵剑秋率部转移到湾槐树时,遭到1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朱道南带病坚持指挥战斗。运河支队百余名将士,在朱道南、邵剑秋等人指挥下,面对十多倍的敌人,毫无惧色,奋勇迎敌。激战一日,打退敌人十多次冲锋,以极小的代价,毙伤敌200多人,傍晚胜利突围。 峄县县委、县政府及运河支队进山后,一一五师和鲁南区党委领导罗荣桓、陈光、赵馎等,分别接见了朱道南、孙伯龙、纪华等人。根据罗荣桓政委的指示,充实和调整了峄县和“运支”的领导。孙伯龙调任鲁南军区副司令,邵剑秋任“运支”支队长,孙振华任峄县县委书记,朱道南任县长。 1941年2月10日,朱道南带领峄县党政机关以及运河支队,在教二旅五团三营的配合下出山,首先奔袭了周营伪据点,俘伪军100多人。13日与坚持在运南的胡大勋、胡大毅的“运支”二中队会师。1942年秋,上级调朱道南到山东分局尚级党校学习。1943年9月,鲁南区党委,让他去鲁南专署担任秘书处处长。 抗战胜利后,针对国民党暗地指使日伪拒绝向中共投降并大量收编伪军实行蒋伪合流、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阴谋挑起内战的现实,党组织要求积极发动群众,保卫胜利果实。 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鲁南、鲁中和滨海行署合并,成立鲁中南行政公署。李乐平任行署主任,朱道南任秘书处处长。朱道南从不计较个人地位高低。有些从抗战开始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因工作需要被提升,有的甚至比他的职务高了,他都由衷地为这些同志的进步感到高兴。而对组织上对他的安排从无怨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中南行署机关由临沂迁往曲阜。那时临沂至曲阜山路崎呕,交通十分不便。朱道南年近五十岁,但是他毫无例外地与秘书处的其他同志一样步行。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撤销,朱道南先后任省府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省干校党委书记、省府办公厅副厅长等职。1950年9月调往上海,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55年4月,调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工作,先后任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等职。1984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长级待遇离休。 朱道南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在百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写作革命回忆录。1961年他的作品《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并得到叶剑英、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扬和肯定^1963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得到陶铸的支持。1965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受到周恩来、叶#暎、陈毅、贺龙、陶铸等领导人的肯定。 朱道南投身革命六十多年,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直到生命的终结。1985年3月1日下午3时25分,朱道南与世长辞,终年83岁。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