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原名刘平先,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于山东峄县侯孟乡侯孟村(今枣庄台儿庄区侯孟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因排行第三,又称其为刘三平。清末农民起义军“幅军”的主要领袖。
少年刘平,聪明过人,并显示出较强的领导能力,小伙伴们都推他为“王”。18岁时,同一些穷困农民以贩卖私盐和粮食,养家糊口。这期间,曾受到官府的劫持和凌辱,他就伙同十几个敢冲敢闯的青壮年,带着武器搞武装贩卖。遇到少量官兵再欺压他们,就武力反抗。随着声望的不断增长,参加他这个小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队伍已有上百人,贩运工具也改成了骡马驼运。后来,又逐渐地发展到500多人。这已不是一般的小股贩运集团了,而是一个具有较强势力的反叛武装力量。此时,刘平也不再从事小打小闹的贩运生意,而是拉起队伍,树起了义旗。根据地设在了黄邱山套的大寨山(后称刘寨山)。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一牛一驴好种田,三顷两顷咱不缠;十顷八顷该咱的钱,楼台殿阁还不完。”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是一支劫富济贫的农民起义军。他的队伍在运河两岸、滕县、峄县、枣庄、徐州一带活动。到咸丰八年(1858年),已经发展到万余人。
幅军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横贯枣庄市台儿庄区的京杭大运河,自古便是连贯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明清时期,又是封建王朝的漕运要道。运河沿岸的许多码头,成为商旅辐辏物资集散的中心。明末清初动乱后,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矿工、无业游民和手工业者涌到运河沿岸,以拉纤、搬运、贩卖为生。据史料记载,这一带素来不安定。如明代末年,运河南岸的农民武装割据;清代顺治年间劫掠织造贡船事件等,使封建统治者心有余悸。为了防备反叛,特在台儿庄设置参将署,布重兵守卫漕区要道。嘉庆、道光年间,“江南徐、海、邳、宿;山东郯、兰、滕、峄之民,随漕逐末,及游手好闲浼舟庸食者,累数十万,恒以匹布‘分幅帕头’,私相雄长,阴有部曲。”当时,这些以船工、纤夫和苦力为主体结成的团伙,少者数十人, 多者数百人。其标志是,每人均以一块布巾裹头,拉帮结伙后,称为“结幅”或“起幅”。因力量有限,尚不敢和官府公开对抗,只是“昼伏夜出,聚散无常。”后来,黄河改道,漕粮改为海运。同时鲁南一带灾崽频发,使失业船夫和贫苦农民参加幅党者曰渐增多。太平天国起义后,派军北伐。山东的农民备受鼓舞,纷纷揭竿而起,参加反清的武装斗争。仅幅军起义就有很多起。咸丰六年(1856年)幅党在李希孟领导下发动大起义,起义军称为“幅军”,后被清军击溃。余部投奔刘平的麾下。刘平由此成为幅军的首领,被称为幅主。起义军的实力更加强大,并提出“劫富济贫,除霸灭强”的口号,矛头直指地主阶级。起义军还非常注意纪律,布告各地百姓:“倘有不法俦及无赖恶丁,送交盟主,尽法整治,决不宽贷。本盟主志在安良,尔等幸毋疑惑也。”由于幅军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而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欢迎。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风起云涌,刘平借此机会和太平军及捨军联合,发展自己的实力。咸丰十年(1860年)夏,幅军攻占台儿庄城和邳州窦家寨。开仓放粮,救济贫民,起义军声威大振。“大河南北,诸土匪头,皆各率部携粮械,日夜奔赴至者,不下十余万,声势甚张;徐、兖一日数惊。”刘平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北汉王”,并支援他五千名太平军战士。刘平率领幅军发展根据地,占领了鲁南、苏北广大地区,并与安徽涡阳、蒙城等地的捻军联合,对清军作战。他们多次打败清军和地主武装的围攻,杀富济贫,惩治不法官吏,深受百姓爱戴。《峄县志》载: “是时,贼踪遍地,壁皇相望。知县提空名居城中,号令不能出署,其同守而不叛去者,仅缙绅数家与缉捕诸役而已。”这年九月,清王朝派遣“忠亲王”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劲旅,到山东峄县镇压幅军。幅军聚集十余万人于辐阳圩(今台儿庄区涧头镇徐塘一带),准备与清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副都统”德棱额,令部将索尔固善率军千余人,进攻幅军驻防的台儿庄营地。幅军见敌军人数甚少,而产生轻敌思想。殊不料清军横冲直撞,火力十分密集,使幅军牺牲数千人,被清兵逐入运河溺死者万余人,河水为之不流。德棱额看到幅军损失惨重,气势大振,亲率精兵两千人,围攻起义军的主寨辐阳城。驻守在云谷山的幅军大幅主刘双印、牛闺女等,率领数支部队赶来增援刘平。刘平趁机突出重围,斩杀清将索尔固善。刘平清点人数时,发现部将孙探珠没有杀出来,又亲自杀回去,救出了孙德珠。但自己却不幸受了重伤。多亏捻军首领赖文光及时赶来,大败清军。刘平在夫人保护下撤回。刘夫人还刺伤清军“副都统”德棱额,使其滚下山润。
刘平遂在刘寨山养伤,但不幸队伍里出现了内奸,刘平竟被其侍卫所害,时年50岁。刘平生活在乱世,终其一生,都充满着叛逆精神。他勇于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压迫,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