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种蟠桃不如种杏,您知道做寒官不如做梦,您知道饮狂药不如饮水,您知道用桔槔呈计巧不如抱瓮。好弟兄好友生,言可信意怎凭,夷齐管鲍真和假,谁媒证?曾见哧鼠屠龙的来也,总不如使斗平使秤平。前生俺是个驾慈航圆觉僧,今生做了坐青结的舻里翁。”这首《山坡羊》小曲,出自古兰陵峄县的民间文学家贾梦龙之手。这一类的小曲,在明朝中晚期的民众之间最流行。它不仅反映了作者长期生活在民间的深切感受,而且是作者坎坷人生的真实鲜活的描述。
贾梦龙,字应乾,号柱山翁,石屋山人,又自号竹轩、绵吾、四休居士、贾泮东等。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祖籍山东博平(今山东淄博市)野雀窝,世代讲究学问,诗书为礼。明初时,先祖贾德真因避战乱,迁居峄县兰城店西坊上村。
贾梦龙一生,历经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和明神宗四朝,其时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由治入乱的时代。一方面,整个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相对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个新的有着自己特点的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即封建统治者更加腐败堕落,政治上,宦官专权,朋党争斗,非常的黑暗;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官府的财政基础受到削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王阳明心学”的极大冲击,其学术上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王阳明心学”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向激进方向演变,如王艮、李贽等人的思想可为代表。上述几方面,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出现了反传统、反禁欲主义的思潮。戏剧,小曲,词话等民间文学艺术逐渐流行。贾梦龙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他的思想当然也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一生仕途坎坷,大多时间生活在中下层人民中间,切身的生活体验,使他的文学创作有极强的民间性和世俗性。
贾梦龙的父亲贾宗鲁,因为选贡,先后任安肃县三海卫训导、高淳县教谕和南阳儒学教授。任职期间“课士有方,周贫恤孤,操履清约”。贾梦龙跟随父亲生活了二十多年,对江南吴越一带的社会风俗相当熟悉,因而作品中有不少是描写江南风光的。如小令《玉包肚》:“一行字影,唳瑶空,嘹嘹几声,问生涯频寥相求,过迢迢万里云程,吴江枫落楚湘清,直到衡阳第一峰。”30岁左右时,父亲在南阳病故。贾梦龙决定不在外继续过漂泊的日子,携家眷回到了故乡峄县。定居在贾氏家族的聚居地,峄县北关贾家楼。
一开始,贾梦龙在峄县县学教书,同时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遗憾的是,贾梦龙的仕途之路坎坷异常。连续几次参加省试,都名落孙山。终其一生,也没有通过科举及第而得到官职。正像明国史编修于慎行所言:“翁四世明经,及翁兄弟(按:其弟贾梦悝,号笔峰先生)益烨然,有名声,鲁国莫不闻,而不博一第,翁之心何如哉? ”贾梦龙面对自己的坎坷科举路,当然是难以平静。当几次省试不中时,他曾写下《折桂令•壬子下第遗兴而作》:“雪窗寒香袅金猊,竹院滕床,静里琴书,梦卜休疑,功名休问,富贵休提。俺自有旋支撑穷通道理,他自有会安排祸福天机。学有名师,心有神祇,莫亏负了一点灵台,敢则是万里云梯。”反映了他对科举之路消极悲观,寄希望于命运的安排,同时又对前程颇不甘心的复杂心态。
大约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贾梦龙走上了和他父亲相似的人生道路,以贡生身份,被录用到河北与山东临清、清河接壤的内邱县任训导。此时,他已44岁,彻底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追求,在《送举子入试有感而赋》的曲词中,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淡漠及对科举前程的绝望:“功名已弃,坐青毡窗前,曰久无书案,鹿鸣鸿渐,今年卯年,碧桃红杏,天边日边,我呵袖手旁边看。”(卯年即嘉靖三十四年)。贾梦龙一直担任训导,直到隆庆二年(1568年),其子贾三近高中进士,贾梦龙的心情稍有些安慰。隆庆五年,他六十大寿,跟随儿子到京城住了一个多月。这可能是贾梦龙第一次到如此繁华之都市,并父以子贵,被朝廷册封为光禄寺卿的荣誉官位。但贾梦龙对做官已失去了兴趣,毅然决然地退居峄县。在其岳父陈德中所居的陈庄村(今贾泉村)建了六座房屋,并建“水怡堂”。从此隐居山林,和一般乡绅士人饮酒结社,诗文酬答,过着悠哉悠哉的田园生活。退隐时他曾作诗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摆脱世俗之事的解脱感:“染指浮名卷破毡,归来自诧小神仙。紫筠堂下数竿雨,红杏山中一抹烟。陶令许僧同结社,孔融无壳不称贤。人间甲子谁能管,早问陈夷学引年。”从退隐山林到去世的近二十年间,贾梦龙经常与知交好友,遍游峄县的山山水水。在抱犊崮、沧浪渊、龙门观、甘泉寺、青檀寺等处,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驻云飞》:“冯氏效国,埋着刘伶这醉仙。醒也没人见,醉也没人唤。清颂古今传,不从妻劝。至到而今,坟土谁浇奠,悔不当时葬酒泉。”既是对刘伶的仰慕,也是贾梦龙寄情山水的生活写照。
这期间,他还关注民间的公益事业以及民间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地方志的撰写是造福后代的大事,贾梦龙一直致力于方志的编写。第一部《峄县志》就是他亲自整理的;虽未刊印,但其子贾三近再次编印《峄县志》时,就以此为蓝本。
尽管贾梦龙的晚年过着一种恬淡的隐居生活,但其老来却接连遭遇人生的不幸。孙子贾梧20岁左右便因故而逝。贾梧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深得贾梦龙的宠爱。他的突然去世,使贾梦龙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悲痛异常。贾梦龙亲自为其树碑,名曰“哭儿碑”,并撰写《殡公子梧挽歌十首》以表达自己的哀痛思念之情。如《挽歌》所写:“思公子兮独步庭院,即户而听隐如聆,琵琶之声亦闻,理枯桐而凄兮。噫,就儿画壁与题词兮,r音容之再侧,俾爷心恻想极恍惚,或招公子恢恹夜饮。步明月而归兮,适仓卒一梦,恶兮。噫,引长歌而泣送我公子兮,沉痛割肠,欲摧体肢,眼底恼恨,七哀毕俱,奈何老境之桑榆兮,噫。”哭儿碑在峄城吴林街道村西,今仍存半截,字迹隐约可见。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子贾三近病逝。爱子先自己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使贾梦龙的悲伤难以自已。5年以后,已是86岁高龄的贾梦龙也离开了人世。
贾梦龙长期生活在民间的中下层,深谙民间的文学形式,并非常喜爱和擅长于使用这些形式进行写作。他的诗文辞赋“咳唾立成”,清新幽默,充满对人生的感叹。语言朴实无华,有田园风格,有浓郁的本色语和农家语以及方言色彩。《明诗综》、《究州府志》、《峄县志》和《峄阳贾氏族谱》都载有他的诗词。明朝国史修撰于慎行对他的评价甚高,称其:“翁身为文学僚,荣也,禾也,奚弗备也。”后来有人考证,他是我国著名的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古典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多年无定论的“兰陵笑笑生”就是他。其依据之一是因为贾梦龙不愧为优秀的民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