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生活于东晋末年。追随刘裕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为刘宋王朝的开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发动农民起义,反抗东晋的统治。起义军攻城掠地,很快攻占了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江南震动。东晋朝廷派大将刘牢之,率北府兵前往镇压。刘牢之请刘裕参府军事。为了镇压起义,东晋大举征兵,是时蒯恩也被征入伍。“充乙士”(《宋书•蒯恩传》,下同,不注),负责后勤工作。蒯恩工作非常卖力,“常负大束,兼倍余人。”但蒯恩志不在此,常常叹息说:“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 ”刘裕听说后,便发给他武器,让他上前线冲锋陷阵。蒯恩有了用武之地,“大喜”。“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逐渐成为刘裕手下一员难得的虎将。
后来刘裕军与孙恩决战于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孙恩多次组织队伍进攻。城内刘裕守军兵力单薄,情势危急,必须尽快寻求破敌的办法。于是,刘裕选拔敢死之士,在蒯恩的率领下,尽脱甲胃,手持短兵冲出城去。孙恩军大惧,撤兵而逃。刘裕领军追击,在娄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又与孙恩军大战,大败之。在娄县战斗中,蒯恩“箭中左目”受伤。
东晋末年,军阀割据局面日益严重。北府兵名将刘牢之,控制着长江下游的北岸地区,与其他军阀割据对峙。当时刘裕依附刘牢之,为其参军,驻京(今江苏镇江)。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军阀桓玄篡晋称帝,建国号楚。次年二月,刘裕据京口起兵,讨伐桓玄。蒯恩随刘裕出征,攻占了京城,被授以“宁远将军领幢”。桓玄败绩,便挟持安帝逃赴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蒯恩随振武将军刘道规追讨。在进攻夏口(今武汉市)的战斗中,蒯恩率兵攻占偃月垒,在前线生擒桓玄的辅国将军桓仙客。在整个平定江陵的战斗中,蒯恩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战功卓著。
义熙二年(406年),张坚据应城(今湖北省应城市),起兵造反。刘裕派蒯恩率兵前往镇压,很快就平定了张坚的叛乱。蒯恩因功被封都乡侯。后来又随军征伐南燕。南燕是鲜卑族慕容德所建立的政权,定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后慕容超即位。义熙五年(409年),南燕军队南下对淮北地区进行攻掠,不断骚扰地方,给边地百姓造成巨大祸患。刘裕出兵北伐,于次年灭掉南燕。蒯恩随刘裕出征立有战功。
刘裕北伐之际,卢循乘隙出兵,进逼建康。卢循为孙恩的妹夫,在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死后,率领农民起义军继续战斗。后投靠东晋王朝,被任命为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卢循转变成一股割据势力,在永嘉地区横征暴敛,使当地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镇压卢循,刘裕出兵征讨,蒯恩随军出征。在东阳郡(今金华市)、永嘉郡,两次大败卢循。卢循由海道出逃,攻占广州,桓玄任他为广州刺史,其妹夫徐道覆为始兴(今韶关市)相。后刘裕率军北伐,徐道覆乘机鼓动卢循进占建康,进而把持朝政。卢循出兵北上。刘裕接报后率北伐军南下阻拦。此时卢循军已进逼建康。蒯恩随军南下中,在查浦力,大败卢循军。蒯恩与王仲德等乘胜追击,在南陵再次大败卢循别将范崇民。焚烧了敌军船只,缴获了大量物资。卢循叛军逃回广州,蒯恩又率领千余人追击徐道覆,在南陵斩杀。在平定卢循叛乱的过程中,蒯恩战功卓著,被晋升为龙骧将军、兰陵太守。
这时,刘裕已在朝中掌权,势力最大。与刘裕一起出兵讨伐桓玄的刘毅,不甘居于刘裕之下,割据荆州。其弟刘藩被任命为兖州刺史。兄弟二人联合在一起,与刘裕抗衡。义熙八年(412年)九月,刘裕开始对二刘用兵,派遣王镇恶、蒯恩率领1〇〇条战船打前阵,自领大军殿后。王镇恶、蒯恩军进展顺利,二十余天便进到距江陵20余里的豫章口。他们舍船登岸,蒯恩率军在前,王镇恶在后。每条战船上留有一二名士兵。船的对岸插有六七杆旗帜,每面旗帜下都安装一个军鼓,并安排士兵留守。估计军队快到江陵城时,要长鸣军鼓,以示大军在后。另分出一部分士兵,把敌船全部烧掉。离城五六里时,遇见刘毅的一队士兵。这些士兵见事不妙,连忙回城内报信。王锖恶、蒯恩率人紧随其后,趁其没来得及关闭城门,攻入城内。两军在城内大战半日,刘毅军渐不支,纷纷溃散或投降。刘毅见大势已去,兵败自杀。在蒯恩等平定江陵后二十余日,刘裕才率军赶到。
义熙元年(4〇5年),樵纵叛乱蜀中,攻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割据巴蜀。刘裕在平定刘毅后,乘胜讨伐燋纵。于平定江陵的当年十二月,派蒯恩以太尉长兼行参军,领众二千,随益州刺史硃龄石伐蜀。次年七月,军队攻至距离成都200余里的彭模。蒯恩领军在前,与蜀军大战,从早晨一直战到傍晚,越战越勇,蜀军败走。蒯恩、硃龄石率军长驱直入,攻占了成都。谯纵自杀。因平蜀之功,硃龄石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
平定刘毅后,东晋王朝以宗室重臣司马休之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驻守江陵。司马休之在荆州颇得民心。刘裕对之起疑心,恐日后司马休之会威胁自己。于是,在义熙i~一年(415年)正月,以朝廷的名义下令讨伐司马休之。雍州刺史鲁宗之与子鲁轨联合司马休之抗衡刘裕。刘裕遣徐逵之、王允之、沈渊之、蒯恩为先锋,出江夏口,兵至破冢(江陵县东三十里),鲁轨拒战。一战刘裕军惨败,徐逵之、王允之、沈渊之战死。蒯恩率军驻于堤下。鲁轨乘胜攻打蒯恩,双方战斗异常激烈。蒯恩沉着应战,整伤将士,严阵以待。鲁轨屡次进攻,皆没有成功,无奈退走。刘裕十分赏识蒯恩的才能,认为他善于指挥军队。平定江陵后,蒯恩又追击鲁轨至石城。鲁轨弃城逃走,蒯恩追至襄阳。鲁宗之逃奔羌,蒯恩与众将追至鲁阳关才收兵。
蒯恩自从征战以来,始终追随刘裕左右。每遇危急关头,“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险”。蒯恩前后参加战斗百余次,曾身受重创。高祖根据他历年来的功劳,封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再次北伐,留高祖世子为征虏将军。蒯恩以大府佐领中兵参军,随府转中兵参军侍卫世子,并特命朝官与蒯恩多交往。蒯恩在威望倍增的时候,非常注意谦逊待人处事,“与人语常呼官位,而自称为鄙人”。对待部下亲切和蔼而又治军有方,深得军心,兵将“咸亲附之”。后迁咨议参军,转辅国将军、淮陵太守。世子设立官署,又改为从事中郎,转司马,原所任将军、太守如故。
义熙十三年(417年)七月,刘裕灭掉后秦。自关中以东、黄河以南的地区,尽收为东晋领域。后来,刘裕从长安返回,留其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镇守关中。刘义真年少,不懂治军。次年,部下将领间相互残杀,很多人被杀死。此时,夏王正对其虎视眈眈,准备随时南下关中。关中政局坠入混乱。刘裕派蒯恩入长安迎回刘义真。当年十一月,到达长安后接回刘义真。可是,刘义真的将士大肆掳掠,抢了很多东西,负担沉重,行军速度非常慢。至青泥时被夏王大将率军追上。蒯恩让刘义真前行,自己断后,力战连日,直到所领队伍丧失殆尽,最后被俘,死于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