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195至256年),字子雍,出生于会稽。他继承家学,在学术和著述上,远远超过了父亲王朗。独步学坛数十年,被誉为“王学”,名闻天下,是著名的经学大师。
王肃18岁时,父丧,嗣父为“兰陵侯”。他师从宋忠读《太玄》,并为这部深奥的经书重新作了注释。在魏文帝黄初年间(220至226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年)担任散骑常侍。后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并兼任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240年)出任广平太守。不久因公事被召征回京,官拜议郎。旋即改任侍中,复迁升为太常。他曾多次上疏魏明帝曹睿,陈政事,言得失。
太和四年(230年)八月,司马曹真远征蜀汉。大军自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向南入蜀。恰逢一个多月的梅雨天气,栈道被山洪冲断,路途隔绝,无法入蜀。王肃上疏言利害得失,指出劳师远袭,加之天气不佳,是行军之大忌。明帝曹睿斟酌利害,采纳了王肃的建议,命令曹真班师回京。
王肃又曾上书陈说为政之本,他指出:“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常式,当今之所宜也……”景初间(237至239年),喜好大兴土木的魏明帝,大规模地建造宫室,导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率”,后果极为严重。王肃上疏劝止:“……诚愿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湣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禀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仓有溢粟,民有余力;以此兴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魏明帝因而减少了兴建费用。
魏明帝性格残忍,动辄杀人,王肃说:“……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试图劝止明帝擅杀臣下的恶习。
有一次魏明帝曾对王肃说:“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王肃回答说:“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正始元年(240年),王肃任广平太守。因公事被征还,拜仪郎。不久,为待中,迁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祸国,与何晏、邓飏等人朋比为奸,为非作歹。在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时政时,王肃表情严肃地说:“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 ”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从此,曹爽一伙的行为有所收敛。
后来,王肃担任光禄勋,不久又转任河南府尹。再后来升任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增加食邑300户,加上以前所给,共计2200户。王肃于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去世。他的门生为他披麻戴孝的有数百人。死后,他被追赠为卫将军,谥号为景侯。王肃死后,被安葬在故里,墓在今台儿庄区泥沟镇。据载:“魏兰陵侯王肃墓,县东南二十五里。肃善经学,累官光禄勋,嗣父为兰陵侯,葬此。”(《峄县志•古迹考》)王肃的最大贡献是在经学上。他擅长贾逵、马融之学,广闻强记,知识渊博。在学术上与郑玄所创立的“郑学”相抗衡。“他采会同异”,遍注群经。不管今文学还是古文学,兼而采之,会异同于一体。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作了注解。撰定父亲遗著《易传》,并依仗司马氏的势力皆列于学官”。其学术成果还有“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王肃被陈寿赞为:“直多闻,能析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