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11
人物姓名: 王臧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59_00.pdf
性别:
时代: 西汉时期
卒年: 公元前139年
籍贯: 东海兰陵人

传略

王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39年,东海兰陵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是汉代推行儒家政治的重要实践者,为西汉中期儒道斗争大潮中的急先锋之一。王臧年轻时拜申公为师,专攻今文《诗》学。经过数年的潜心学习,王臧对《诗》学已甚为精通。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夏四月,景帝立刘彻为皇太子,并命尉卫绾为太子太傅、王臧为太子少傅。二人以儒者身份,专门教授皇太子《诗》学。后因事被免职。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就是有名的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登基之始便欲有一番作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为武帝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西汉初期,由于长时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统治阶级为了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因而汉初的经济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汉武帝登基时,“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安”(《史记•孝武本纪》,下同,不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汉王朝已积聚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力量。“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武帝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适时改变统治政策,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以及群臣伦理观念,恰恰适应了当时的形势。 汉武帝“乡儒术”,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且接受赵结的建议,凡“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汉书•武帝纪》),都会祸乱政治,不在征荐之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王臧之属明儒学”(《史记•儒林列传》),以“方正贤良文学之士”的身份征召再次入仕。王臧曾是汉武帝的老师,因而受到特另y的信用,被任命为“上书宿卫。累迁,一■岁至郎中令”。这时“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蚣也分别被任命为丞相和规武帝欲大刀阔斧地全面推摘制及儒麵台。 赵绾、王臧等人在窦婴、田蚣的推动下,秉承皇帝的意旨,着手制定各项改革措施,“议古立明堂城南,……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汉书•郊祀志》)。汉武帝对王臧等人的建议非常重视,责令他们着手落实。但是,鉴于明堂之制久废,一般人不堪此任。王臧、赵绾趁机推荐自己的老师申公,说他学问渊博,可力胜此任。汉武帝立刻派遣特使,用最隆重的礼节“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王臧和赵绾也乘坐轺车随使者一同前往。申公时年已经八十多岁,来到长安后,汉武帝在宫中接见师生三人,垂询治国之道。申公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武帝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仍封他为太中大夫,令他们师徒抓紧时间统筹明堂事宜。 迎回鲁申公后,师徒即着手实施改革。“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谪诸窦宗室无行者,除其属藉(籍)”。他们的改革是要尊崇儒术,限制列侯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制的稳定。放松政府对盐、铁的控制、允许私人采矿冶铁作器,经营盐业和酒业,以发展经济。建明堂之制,就是要订定诸侯朝觐之礼,维护西汉天子的绝对权威,借以宣明政教,宏扬儒术,宣传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使封建纲常纳入礼制轨道,威加四海而礼及天下。当时武帝年少登基,诸侯王多是他的叔辈或兄辈,不尊重年少的皇帝。制定明堂朝觐之制,就可以理顺上下尊卑之礼,起到尊隆王权的作用。因此,要不要立明堂,就成了当时政治斗争的一大焦点。另外,儒家尊周礼,尚宗法及父权;道家法殷礼、宗法不明、母权舅权为重。这也是当时儒道之间一大争端。改革所面对的是历经数十年所形成的、以窦太后为核心的、维护黄老政治的强大政治集团。他们极力维护既得利益,自然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王臧等将改革的矛头,首先指向皇亲贵戚,“令列侯就国”,欲让他们离开京城回各自领地,以免他们干预朝政。但“列侯多尚公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皆不欲就国”。又向宗室诸侯宣战,鼓励朝中官员检举揭发外戚的种种不法行为,根据国法分别予以惩处。王臧等人的改革措施指向过众,且多是宗室皇亲,他们的势力本来就十分强大,又“毁日至窦太后”。太皇太后窦氏,酷好黄老之学,王臧等“隆推儒术,贬道家言”,加之列侯公主们的诋毁,以窦太后为首的权贵对改革十分不满。但赵绾等人不知回避锋芒。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时为御史大夫的赵绾又上疏武帝,建议汉武帝不要受后宫的影响。王臧、赵绾等人的步步紧逼,自然更加触怒窦太后,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汉书•窦田灌韩传》)。于是责令汉武帝将赵绾、王减双双罢官下狱。“因废明堂事”(《史记•儒林列传》)、“诸所兴为者皆废”,丞相窦婴、太尉田紛亦被罢官。“申公亦疾免归”,数年后死去。窦太后决心置王臧等人于死地而后快,“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赵绾、王臧等看到凶多吉少,在狱中自杀身亡。他们成了西汉中期儒家与黄老派斗争及政治改革失败的牺牲品。但是,王臧等人并没有白白付出生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因病驾崩,汉武帝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后,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此奠定了西汉中期强盛的基础,在思想领域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