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6
人物姓名: 荀况
人物异名: 荀子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37_00.pdf
时代: 战国时期
出生年: 公元前298
卒年: 公元前238年
国别: 赵国

传略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其学术活动的时间,大致为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早年游学齐国稷下学宫,中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稷下学宫任教。其间访问过秦国,居留过赵国,后到楚国,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罢官,荀子便在兰陵安家,死后“葬于兰陵” (《史记•荀卿列传》)。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割据局面行将结束,“统一”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一致,思想学术的发展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向。荀况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集诸子百家之大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理论做了批判性的总结和继承。他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现存《荀子》32篇,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述,内容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之一的孙氏之儒的创始人。曾师从根牟子、虞卿等儒学大师,因而儒学根底深厚。荀子曾三次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因学识渊博,在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史记•荀卿列传》),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稷下学宫的发展,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稷下学宫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家学派并存,使得荀子有可能向各家学习。荀子身体力行,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为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荀子热衷于政治,希望当权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多遭到冷遇。于是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其游踪遍及赵、燕、齐、楚、秦等国,极其广泛地接触并研究了各个政派与学派的理论与著述,这也是他后来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荀子的自然观,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他肯定“天”完全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从这个自然之“天”出发,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荀子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强有力的否定和批判。荀子在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的同时,又强调人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指出:“大天而思之,孰物莆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这是说,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而万物役”,使天地万物为人类服务。这与黄老道家和先秦各家的思想相比,都显出荀子的思想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认识论方面,荀子强调要区别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第一次明确指出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他强调“缘天官”(根据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征知”(理性分析)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何谓天官?他说:“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荀子•天论》)人为什么会产生认识呢?荀子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缘天官”和“天官之意物”(《荀子•正名》)。所谓“意物”,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而对事物产生的意象。不同的天官接触不同的事物,“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 以口异。”(《荀子•正名》)“耳、鼻、目、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荀子•君道》)。但是,他认为这样产生的认识并不一定准确,有时会受到各种“冥蔽”,因而必须做“解蔽”的工作。如何“解蔽”呢?荀子的答案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荀子•解蔽》)也就是说,运用思维(心)把天官接受来的各种意象进行归类分析,得出类似理性的认识;不能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要对事物做出客观权衡后,再予以取舍。何谓“征知”?在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主神明功能。“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因而荀子认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清其天君,正其天官”(《荀子•天论》),即正确发挥“感官”与“思维”的作用。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趋利避害的,“生而有好利焉”。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辞让亡焉”。人生来就有忌妒和好恶之心,因而“残贼生而忠信亡焉”;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因而“注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这就是人性之“恶”。荀子在对人的考察中,不仅仅看到人性之“恶”,还看到了人之能“伪”,即人为的努力。他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圣人能“伪”。如果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后天的“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性恶之人也可以向善,“涂之人可以为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性起伪”。人之所以有礼义之类的道德观念,是因为君主或圣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的结果。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力图通过性恶论,说明建立封建法制和对人民进行教化的必要性。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大儒为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俗儒这类人,只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对《诗》、《书》等经典仅会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虽然在有些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光明坦荡,能使“千乘之国安”;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要成为大儒,就得“学不可以已”。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孰必困。”(《荀子•儒效篇》)也就是说,学习又是一个由“闻、见、知、行等阶段构成的渐进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必然会陷人“谬”、“妄”、“困”的境地。闻见仅是学习的起点和知识的来源,只有“知通统类”,即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方可成为大儒。“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在他看来,由“学”、“思”得来的知识,是否切实可靠,惟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也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学、所思正确与否。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荀况对教育的功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他又指出:“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 ”(《荀子•儒效篇》)。他认为,只要有学习和教育,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们改变他自己。荀子同时强调,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东西南北各地的儿童,出生时啼哭声没有什么差异,但等到他们长大成人,生活习性却大相径庭,就是环境作用的结果。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荀子非常重视和尊重教师。他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可见,在荀子眼里,教师乃治国之本,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在参与治理国家。他说:“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篇》)。也就是说,没有师长的教导,人就会加重本性的放纵;有了师长的教导,就能不断积善改变自己。由此荀子推论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这里,他将国家的兴亡与尊师重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确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他认为,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言而不称师者,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绝不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人人都要唾弃他,还要受到刑法的处罚。荀子在这里固然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了,但其中蕴含的尊敬师长的主张,在今天不无现实意义。 对于教师,荀子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这表明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外,还应该德高望重,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讲解,有条理而不凌乱;能钻研和精通教材,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仅仅是记问之学。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调和儒法两大学派,“隆礼重法”。他指出“礼”与“法”的关系是:“礼者,法之大分”(《荀子•劝学》)。“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荀子强调做为人君,要“隆礼尊贤”才能称王,必须做到“重法爱民”才能称霸天下(《荀子•大略》)。“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荀子•君道》。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等级制度的愿望在理论上的反映。 总之,荀子对先秦的思想文化做了综合的批判性的总结与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和格局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重要著述都是在定居于兰陵后完成的。 荀子去世后,被安葬于古兰陵。墓地在今枣庄市峄城东约25公里的兰陵镇南郊。在今峄城北5公里处的十里泉边有“荀子祠堂”。荀子墓历代多有重修。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政府又对其重新修缮,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