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穆公,字举,小邾国国君。他是小邾国“始受封君”邾友父的第六代孙。生卒年不详,在位41年,是小邾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小邾国自友父再传到他的曾孙犁来,曾盛极一时,被周朝王室晋封为“子爵”。这样,他与母邦的邾国国君的爵位相同。虽是小国,但也成为与大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国。小邾国君贵在有自知之明,他始终保持与邾国的附庸关系,灵活地周旋在众多大国的夹缝中。
那犁来之孙就是小邾穆公。小邾穆公在内政方面实施了以德治国、从严治国的方针,主张与民休息、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即位后,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他从自我做起,生活较为朴素。当有人提出重修宫殿时,小邾穆公便以国家经济不宽裕为由拒绝了。另外,小邾穆公对本国贵族和官吏也制订了严厉的政策,要求他们体恤民情。如果出现扰民、祸害百姓的情况,将严惩不贷。小邾穆公在位期间,由于政治相对清明,国力较为强盛,小邾文化播扬遐迩。当时远近诸侯国不断派使臣来这里交往,各国学子纷纷奔这里求学。小邾国人也分别到鲁、齐、宋、楚等国去做官。到春秋末、战国初,小郑国人墨子,曾去宋国为大夫。回国后定居狐骀(今滕州市木石镇),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小邾国作为一个小国,到小邾穆公时,已经五代君主的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与齐、鲁等大国相较,不可能与他们抗衡。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小邾穆公就必须像他的前代君王一样,正确地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除了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大国朝会外,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他们的意志,随时跟随大国出征,参加他们召集的会盟。在大国争锋的夹缝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小邾穆公在位期间,他主要是追随晋国,参加晋召集的会盟和对外征伐。小邾国既是邾国的附庸,也是鲁国的附庸。鲁是大国,距小邾国较近,与鲁国保持密切关系是小邾国历代国君包括小郑穆公在内的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据《左传》记载,自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至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小邾穆公曾先后三次朝鲁。
在第三次朝见时,鲁大夫季平子非常看不起小邾穆公,遂赋《采菽》,打算羞辱他。这首《采菽》写的是,天子以礼命诸侯, 字里行间渗透着居高临下的傲然之情以及对小邾国及小邾穆公的藐视。
小邾穆公随即以《菁菁者莪》相对,非常委婉地对季氏给予了回敬和告诫。他首先用“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见君子, 我心则喜”、“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表示感谢鲁国对小邾国的惠爱。但同时也要“乐且有仪”,意思是我们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应有的礼仪,而不应以大欺小,大有让季平子注意威仪摆正位置的意味。“既见君子,我心则休”,意思是我小邾穆公既然来朝鲁君,自然会遵循大小国之间应有之礼仪。一个不被人所重视的小国之君,对诗礼竟如此了然于胸,能够在关键时刻有理有节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尊严,使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因而,鲁昭公发出感慨“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
小邾国历代君王游刃于列国间600多年,而机智善谋的小邾穆公,更是生存在大国夹缝中的小邾国君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