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498
人物姓名: 仲虺
人物异名: 仲中垒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05_00.pdf
性别:
时代: 商朝
国别: 薛国

传略

仲虺,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 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伟业。 商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领地在今河南省商丘、虞城以北到山东曹县、单县一带。商人在这里开发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薮泽地区。传说商人的领袖是契。契被商人奉为始兴之祖,是商王朝事业的开拓者。 契之后,其子孙大力向东方扩展,并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活动范围已达东海之滨,其影响辐射到沿海南北地区。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商在东方的大国地位已经确立。 在商国势力日益强大的同时,夏王朝的统治正面临内外交困、难以维持的局面。成汤认为讨伐夏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工作。他首先建好自己的根据地,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亳邑,作为新的都城。同时,任命仲虺为左相,伊尹为右相,极力争取附近众多小国的归服,进一步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并且制定了灭夏的方略。 仲趣主张,先剪除夏的羽翼,使夏桀孤立无援,然后进军夏都,而成就大业。按照既定方针,商汤先后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国,然后对夏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汤灭夏后,回师亳邑。诸侯都来朝贺,表示臣服。成汤随之在景亳(今山东省曹县)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建立之初,夏朝的残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汤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夺取天下,恐将来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乱。仲虺作为汤的重臣,此时负起了应有之重任。他为了减少商王朝发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商王朝社会的长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诰》诏告天下。在诏告中,仲虺指出夏桀腐败的一生以及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扼要地记述了商汤的优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确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针,为商朝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恳切地告诫汤以及汤的子孙后代,应该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对商王朝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 作为有商一代政治家,仲虺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其能够成就伟业的重要原因。《仲虺之诰》便是其政治主张的重要体现。《墨子•非命上》也有载:“仲虺之告日: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仲虺之诰》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 ”仲趣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时刻提醒商汤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国的教训,采取“以宽汉民”的经济政策。商汤接受仲虺等的建议,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发展了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成汤论功行赏,把仲虺重新封予薛,薛国便成为商王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国,死后葬在先祖奚仲墓旁边。后人称为虺骨堆,老百姓谐音为“灰谷堆”。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