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37
人物姓名: 匡衡
人物异名: 字:稚圭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35.pdf
性别:
时代: 西汉
籍贯: 东海郡承县

传略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刻苦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青年时代的匡衡,在当时已是一位人才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他以后走上社会,进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匡衡进京赴试,应考甲科,考中者当授以“郎中”之职。但匡衡在对文时,未能按令条应对,故未能取得“郎中”而授以“太常掌故”。在此期间,匡衡又结识不少名人学者。他们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甚为融洽。不久,匡衡被调往平原郡担任“文学”京师,学者们闻讯甚为惋惜,纷纷向汉宣帝上疏,推荐匡衡,挽留其在京城任职:另有一些人,羡慕匡衡才学,愿意跟随前往平原。当时,在朝廷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匡衡对答如流,言合经义。萧望之遂向宣帝启奏:谓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召见当面御视。但宣帝对儒学不甚欢喜,仍令匡衡去平原赴任。而太子刘奭,却对匡衡非常钦佩,甚有好感。 公元前48年,汉宣帝死,汉元帝刘爽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又向元帝推荐匡衡,而元帝早已对匡衡有了良好印象,随即将其调进京,担任“郎中”(即宫廷里的侍从官),以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管经学教授,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在这一段时间里,匡衡精心任职。他在宫廷里的威望也不断地提高。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有日蚀、地震,灾害严重,元帝感到震惊和忧虑,乃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这时担任“给事中”的匡衡,纵观全局,深思熟虑,直言极谏,向元帝呈上一道 “上政治得失疏”。他在奏疏里分析了当时社会情况,找出了得失的原因,权衡了利弊,提出了改良措施:“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侯,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元帝看了奏疏,非常高兴,遂将匡衡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进升公卿,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成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死,皇太子刘骛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性情放荡,荒淫无度。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匡衡又向成帝上一道《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奉劝刘骜“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刘骜敬纳匡衡之言,准其所奏。 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之间渐有离隙,有人向成帝上疏,弹奏匡衡有不忠之罪。匡衡仍上疏谢罪,乞求告老还乡,但未允准。后来,终以“专地盗土以自益”之罪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匡衡自幼刻苦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敢于抗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史籍《汉书》有传记载,成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 现在,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北,密林之中巍然大冢,封土堆高约5米,底周长约30余米,就是匡衡的墓地。墓前一碑,上书“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乃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事张玉澍所立 。解放以后,匡衡墓作为地方名胜古迹,列入保护。1980年,经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